本刊記者 楊秋意 劉 儒
牧原+想念+農戶,開啟農業生態產業鏈新模式
本刊記者 楊秋意 劉 儒
吃什么?什么有味道?這是老百姓在餐桌上最關心的問題。
種什么?怎么種?種了賣給誰?這是農民最頭疼的事情。
“吃肉可以,養豬不許”引起的畜禽禁養悖論。
一邊是種植業面臨的“麥強面弱”尷尬局面,一邊是有些地方政府因環境污染“一刀切”式地轉移或關閉養殖場,再加上人們對沒有“肉味”與“面味”的拒絕,市場召喚下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怎么改?在南陽,一個新的生態產業模式將從根本上解決這個難題。
“農業需要堅守,更需要一種情懷。”河南想念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想念食品”)總裁孫君庚在談到他的企業時,講得最多的是“情懷”二字,因為這種情懷,他堅持20年用良心做掛面。“想念,不如見面”“堅持用‘愛’做好面”“想念,來自大自然的念想”“純天然,零添加”,想念食品始終保持原味麥香和原色面容,在經歷了堅守的孤寂后終于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為中國優質掛面重新定義健康標準——健康才是最好的!如今,想念食品以6億元的年產值穩居全國十佳面條行業之列,著名作家二月河喜愛吃面,他稱贊想念掛面“水好、麥好、科技好,天賜想念,無與倫比”。
追求無與倫比的孫君庚真的是把面條做到了極致,他嚴把“優質土壤→種子甄選→田間管理→小麥收割→面粉加工→掛面生產→訂單銷售→消費者”八大關口,致力于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鏈安全體系。早在2008年,想念食品就成立了國內第一家面條研究所,讓有著4000年歷史的尋常面條融入了高新科技。領銜面條研究所的是孫君庚大學同窗李光磊博士——河南科技學院食品工程系副教授、河南省糧油學術帶頭人。李光磊通過細心研究找到了一種通過淀粉提高面條品質的生物方法:在小麥粉中科學配入5%的優質麥胚,經過九道波紋輥壓面仿手工工藝,生產出特有的5∶95(5%麥胚和95%優質小麥)麥胚面。這種掛面呈金黃色,光滑無毛刺,弓形不易折,入口麥香味濃。

2016年年初想念食品召開的生態合伙人大會
有科技做支撐,孫君庚把掛面做得出神入化,陸續推出“天下好面”、“花色飄香”、棗面、經典面、兒童面、蔬菜面、雜糧面、異型面、禮品面等九大系列300多個品種,涵蓋北京炸醬面、山西刀削面、蘭州牛肉拉面、河南燴面、上海陽春面、武漢熱干面、四川酸菜面等七大特色,將中國好面“一網打盡”。作為遠離家鄉的南陽人愛吃芝麻葉面條,便故意考問他,有否?誰知孫君庚自豪地回答,有!
回望來路,不論是創業初期的“諸侯混戰”,還是創業成功后的“攻城略地”,令孫君庚慶幸的是,“從未迷失自己”,堅決抵御“越白越好、越滑越好”的市場誘惑,誓死堅守“純天然,零添加”。
2015年8月,想念食品與河南天恩肥業、福萬家農業合作社聯合種植優質小麥10萬畝,實現了從小麥種植到面粉加工、掛面生產、商品分銷的全產業鏈一體化運營,在根本上保證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質量安全。
2016年年初,想念食品召開首屆生態農業合伙人大會,來自南陽10多個縣(市)區近400個種植專業合作社代表共聚一堂,統一了從土壤管理、灌溉、施肥、種植、小麥收割、收儲等環節的小麥作業標準,還簽了種植和收儲訂單。來自方城的種植大戶楊云,加入想念生態農業合作社后,200多畝小麥“吃”的是生物有機肥,噴的是生物農藥,像伺候親人一樣種地,確保麥粒顆顆達標。小麥從冬天的播種,經受嚴寒的洗禮,越過春天的勃勃生機,歷經夏日酷暑的考驗,最終收獲入倉,加工成面粉,經過篩選才有機會成為制作掛面的原材料。從原料到成品出庫,想念食品檢測管理部門會隨時抽檢和定期檢驗,嚴格執行國家標準。
目前,“想念”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被稱為“純天然、零添加”的掛面品牌。從無可復制的優質原料,到南水北調的天然水源,再到遵循有機食品認證規范的精心制作,想念食品構建起了“從田間到餐桌”產業鏈條和全產業鏈可追溯系統。
2016年,想念食品又與牧原股份合作,打造種養加一體化生態產業鏈。追求環保的牧原股份


牧原股份為農戶鋪設的沼液管網
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牧原股份”)始建于1992年,在南陽內鄉建成了河南最大的生豬產業集群。近年來,牧原股份開放擴張勢頭愈發強勁,目前已走出內鄉,在全國建成60多家子公司,資產總額超300億元,員工人數3萬余人,率先在國內建立了集科研、飼料加工、生豬育種、種豬擴繁、商品豬飼養為一體的完整封閉式生豬產業鏈,完全實現自育自繁自養,是一家國內規模位居前列的一體化、現代化、全自養生豬養殖企業。
牧原股份經過25年的發展歷程,構建了“養殖—沼肥—種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帶動周邊農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努力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養殖環保也走過了“三個臺階”:第一個臺階是堅持企業自律,立足無隱患、無污染,自定標準,實現零排放;第二個臺階是循環高效利用,立足資源高效匹配、循環利用,實現種養結合、豬養田;第三個臺階是建設社會生態,立足生態發展,社會和諧,實現無臭氣,不擾民。其創新處理方法是,通過干濕分離,將豬糞集中厭氧發酵,加工成有機肥上市銷售;將豬尿液集中后通過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有效用于生產生活,沼液通過牧原股份自建的支農管網,送往養殖場周圍農田,不但為農民節約了每畝200元左右的化肥投入,而且可使糧食作物每畝增產20%以上。
面對規模養殖帶來的臭氣這個行業難題,牧原股份專門成立了攻關團隊,通過飼料添加益生菌、封閉運行、黑膜覆蓋沼液池等多種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牧原股份累計獲得各類國家專利430多項,而其中來自環保方面的創新專利就有140多項。
此外,牧原股份還對新建的養殖場進行了全方位的防滲漏處理。可以說,牧原人追求的養殖環保標準能夠讓人們世世代代在養殖場里幸福生活。
內鄉縣牧原公司17分場所在的黃楝村,整體搬遷建起的花園式新農村,如江南水鄉般美麗,村民們盡情地享受著公共服務帶來的便捷與舒適。在這個首批全國美麗鄉村里,絲毫看不到因為有養豬場而被污染的“蛛絲馬跡”,這里完全體現了牧原股份的生態循環理念,即源頭節能、節水,處理過程保肥保效,廢棄物全部資源利用,實現了“生態化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這些不僅確保了食品安全,提高了現代化生產水平和效率,而且確保了環保的質量提升和有效管控,同時還保證了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并讓生態農業造福了當地鄉村。
據統計,全國每年產生的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不到60%,我國每年需要進口優質小麥1100萬噸,如何解決養殖業環保問題?如何解決面食加工業對優質小麥的需求問題?問題很現實,亟待解決。
2016年夏天,牧原股份與想念食品攜手共進:牧原科技生產的新品“粉貝貝”,通過想念食品在南陽市區建立的“地推”銷售渠道,廣泛宣傳推銷,贏得居民普遍贊譽,為“粉貝貝”今年的規模擴張和消費者半徑的擴大奠定了基礎。
今年,牧原股份與想念食品展開資源戰略統籌深度合作,致力于幫農扶農,惠農民生,實現了從養殖到廢棄物再生利用,再到小麥種植和生產加工全程質量可追溯的高效農業生態循環產業鏈一體化生產經營。構建“牧原+想念+農戶”產業聯盟,最終實現了“養殖—沼肥—種植—加工”一體化發展產業鏈目標。他們聯合在內鄉、鄧州、唐河等地建立有機小麥種植基地,全部施用牧原有機肥,致力于提升小麥品質和營養。收獲時,達標的,想念食品收購,作為食品原料;不達標的,牧原股份收購,作為豬飼料原料。這樣做,既確保了農民利益不受損失,又確保了想念食品原料品質和安全的有效提升。
為保證種植效果,兩家企業還制定了具體的惠農和保障措施,并簽訂了牧原、想念、農戶三方協議,制訂了小麥種植技術管理、小麥農業保險實施、小麥收割收購等方案。牧原股份負責提供小麥專用的有機肥、沼液肥套餐,承擔省市縣政策規定外的保險金額為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想念食品根據市場需求指定小麥品種,由牧原股份墊資采購,農戶按照制定的小麥種植技術規范種植和管理;農藥種類由想念食品指定,農戶購買;組建起了由兩家企業技術人員和農業專家組成的專業團隊,對農戶進行技術管理指導。
在這個產業鏈上,以牧原股份年產10萬頭育肥廠為例,一頭豬一年可以產生1.3方沼液,一畝地一年需90方沼液,10萬頭豬產生的沼液就可解決1200畝地用肥灌溉,配合小麥專用肥,再配合有機肥,能夠很好地改善土壤透氣性,優良土壤品質,牧原股份300萬頭生豬,就可輻射5萬畝糧田。當然,豬場污染問題也隨之解決。
小麥成熟后,想念食品收購優質小麥通過科學熏蒸烘干技術,以加工成面粉做成掛面,不符合要求的小麥,牧原股份回收用于飼料養豬。之后,想念食品再把牧原股份前期墊付的種子和肥料費用付給牧原股份,農民在這個過程中減少了種植成本。
在這個鏈條上,牧原股份無償為農民的土地鋪設沼液管道,又為農民的土地一畝地購置小麥農險5.4元,引導農民種植優質小麥,讓農民直接增收。由原來的一畝地施復合肥一袋120元至150元,到利用沼液有機肥87元,減少用肥成本近一半。以一畝地產800斤小麥算,一斤小麥,想念食品多收0.2元,農民又增收160元。
“三方”合作,對企業而言,更好地實現了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提升了食品所需原料的品質;對農民而言,減輕了種糧負擔,減少了農業風險,解決了賣糧難,將“激活”新一輪的糧食生產高潮。這項工作深得民心,今年試點種植的10357.8畝小麥涉及4縣12個鄉鎮受益900余戶。
通過種養加結合,既解決了養殖業環境污染問題,也保障了面食加工業對優質糧食的需求,同時使農民增加了效益,有力地推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