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叢梅 樊恒明
河南地標產品之封丘芹菜
陳叢梅 樊恒明

芹菜,又名香芹、蒲芹、藥芹菜,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芹菜是高纖維食物,常吃芹菜,尤其是吃芹菜葉,對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等都十分有益。封丘芹菜,俗名封芹,是河南省封丘縣傳統特產。據《封丘縣志》記載:“芹菜四時均有。而春種、夏移、冬成者,嫩而無渣,為封特產,遠近馳名”。因其風味上佳,北宋時就作為貢品,名滿天下。
以芹獻禮,古已有之。《詩經》中已有二則記載,《小雅·采菽》:“觱沸檻泉,言采其芹。君子來朝,言觀其旗。”《齊頌·泮水》:“思樂泮水,言采其芹。魯侯戾止,言觀其旗。”可見,春秋或者更早時已把芹菜作為進獻之禮了。
封丘芹菜成為貢品,亦有故事流傳。相傳后周顯德七年(960年)春,大將趙匡胤假遼入侵北上御敵,大軍方渡黃河,軍士多感風疾,頭昏目眩,不能前行。趙匡胤令兵馬駐陳橋驛站休整,苦悶之際,親兵通報有一僧來訪,見曰:“城北十里有香芹,乃靈草,可愈此疾。”趙匡胤躬身稱謝,僧曰:“此乃將軍大德、百姓福祉,從此改天換日,天下定矣。”言畢,退而不見。趙匡胤稱奇,遂遣人采芹數千斤,眾人分服之,果愈。當日夜,眾將士擁戴,宋太祖黃袍加身,開創了大宋300多年的基業。太祖趙匡胤登基后,當年采食之芹遂成貢品,號“貢芹”。
明清時期,封丘芹菜亦被列入御膳房貢品,清乾隆皇帝食后御筆題詞:“封芹飄香宴佳賓”。清光緒帝與慈禧太后庚子年西狩自開封返京途經封丘,隨扈責令當地進貢特產以迎圣駕。封丘知縣手捧封芹覲見,慈禧太后看到將芹菜作為貢品,頓感不快。知縣見太后不悅,一時驚慌將貢芹失手跌落,封芹應聲碎為數段,慈禧見而稱奇,令御廚烹制后品嘗,覺得爽脆非凡,齒頰生津,神清氣爽,連聲稱佳。慈禧太后回鑾后仍念念不忘,即責令封丘知縣連年歲貢,賜號“琉璃脆”,封丘“琉璃脆”芹菜自此名揚天下。
新中國成立后,封丘芹菜亦與數位國家領導人結緣。1958年,毛澤東主席寫了《介紹一個合作社》,時任封丘縣應舉農業合作社社長的崔喜彥應邀到毛主席家中做客,崔喜彥帶來了家鄉特產封丘芹菜,毛主席品嘗后大為贊賞。后來,封丘芹菜還曾受到胡耀邦、李先念等國家領導人的品嘗和贊譽。
封丘芹菜口味清香,鮮吃脆而無渣,熟食則鮮香兼備。這種獨特的品質和風味與當地自然特點和特殊的栽培方法密不可分。封丘芹菜主產區在封丘縣王村鄉附近的50個村莊,種植面積4萬多畝。該區域為地勢平坦的黃河沖積平原,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熱量充裕,當地年平均日照2400小時,無霜期241天,土壤酸堿度適宜,沙黏度適中,孔隙度適宜,通透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較強,有機質含量高,供肥性能良好,耕作方便,病蟲害少,非常適合芹菜生長。當地按傳統時令封埋再生種植芹菜的方法稱為“雪底芹”或“三封芹”,十分獨特。即在霜降后10~15日采收芹菜,小雪時節啟隴封埋,冬至時節封蓋第二層土,大雪時節封埋第三層土,在農歷春節前啟封,去掉老莖取新生嫩莖食用。封埋可以促進芹菜在泥土中再次生長,三次封土可以保持芹菜再生長所需的恒定適宜溫度。正是當地的水土環境和特殊的封埋技術造就了封丘芹菜的優良品質。
現代醫藥研究表明,封丘芹菜中含有黃酮類、多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元素、葉綠素、丁基苯酞類、萜類、香豆衍生物、膳食纖維以及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具有平肝清熱、祛風利濕、除煩消腫、涼血止血、解毒宣肺、清腸利便、潤肺止咳的功效,對高血壓或肝火旺盛引起的頭痛亦有效果。經農業部果品及苗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河南鄭州)測試,封丘芹菜每100克中含維生素C 3.74毫克,總糖1.16毫克,粗纖維0.8毫克,鐵0.17毫克,鋅0.16毫克,均高于普通芹菜。
封丘芹菜是封丘縣的拳頭產品,1989年收入《新鄉市農村名優特產》,1996年被命名為“新鄉一絕”,2010年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登記。伴隨品牌化、產業化,封丘芹菜必將再傳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