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娛自樂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桐樹王村隸屬于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須水街道,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村。目前有5個自然村。桐樹王村村民的娛樂活動,受時代影響和季節影響較大。
20世紀80年代以前,桐樹王村除收音機外幾乎沒有其他家庭娛樂設施,如果本村或鄰近村莊放映電影、說書演戲,大多數人都不會錯過觀看演出的機會;除此之外,人們參加集體活動的較多。
春秋季節的娛樂活動形式較為多樣,男孩多參加“搗雞”、打秋千、打面包、推鐵環、打陀螺、下軍旗、彈玻璃球等活動;女孩則喜歡跳皮筋、踢房、踢沙包、踢毽子、“開交”(方言音);捉迷藏、做新式游戲,則是男女少年的共同愛好。夏秋天熱,一些男孩就會到附近的河溝、坑池里游泳,平時則逮蛐蛐、捉知了、養蟈蟈作為玩具。
冬季天冷,農村沒有暖氣等設施,村民除了做一些捉迷藏等活動量較大的游戲外,一般較少在室外活動。大人則喜歡打撲克、玩麻將、下象棋、下地棋(俗稱“擺方”),有時一坐就是一整天。象棋、麻將、撲克牌是桐樹王村成年人三項最大的娛樂活動,麻將、撲克多以運氣和其他手法獲勝,唯有象棋要靠棋藝和智慧的完美結合,每每兩個人對弈,便有一圈人觀看支著。桐樹王村象棋高手有桐樹王自然村第一村民組的陳奎、第二村民組的張宏亮,小孟村第三村民組的孫建立。其中張宏亮棋藝最高,全村能贏他一局兩局的人很少。下地棋,不受環境、條件的影響,也不需要任何設施,室內、院里、街上、田間地頭都能玩,只要能撿到幾個小樹枝、磚瓦塊就可以“開戰”了。
婦女們更多的時間用來做家務,趕集趕會、聽曲看戲是她們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老年人則更多地喜歡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
80年代以后,電視機、錄放像機、VCD/DVD影碟機等家庭娛樂設施普及,尤其是2000年以后電腦進入家庭,很多人喜歡待在家里看電視、上網,參加集體娛樂活動的越來越少了,推鐵環、打面包、打陀螺等一些傳統的娛樂形式已瀕臨消失,取代之的是滑旱冰、騎車、打新式陀螺等娛樂活動。村里建了游園之后,一些老年人喜歡在村頭小游園里散步、游玩,有的自發組織起來舉行扭秧歌、跳健身舞等集體活動。

積肥
20世紀80年代以前,桐樹王村民堅持“種地不上糞、等于瞎胡混”的理念,重視積肥工作,把農作物豐收的希望寄托于積攢更多的肥料。他們一年四季起早貪黑,利用空余時間割野草、摟落葉、鍘農作物秸稈,漚制農家肥(草糞);把豬圈、羊圈、牛圈里經過動物糞便浸染和千踩萬踏的肥料,從雞窩、鴿子籠里掏出糞便搬到外面堆積起來,漚制成廄肥。各生產隊建有大型積肥坑,容積在1000立方米左右。家家戶戶自建廁所,積攢人糞尿。
勤勞的農民從來不會嫌棄這些黑臭的肥料,從來不會拒絕在村子里甚至在自家周圍堆糞堆、挖糞坑(用來漚制農家肥),因為他們知道,這些農家肥都是優質的有機肥,其中質量最高的是臭味更大的人糞尿和豬圈、羊圈、牛圈中的廄肥。人們也都非常珍惜肥料,尤其是一些年歲較長的老農,外出時隨時都會帶著糞筐,見到各種肥料立即拾進糞筐帶回。運送肥料過程中,哪怕撒下一點點也會停下來撿起來,重新裝上車。
為了得到更多的肥料,村民們會走十幾里路去割草,孩子們假期里也到處割草積肥。城市里不需要肥料,但城市里的廁所里以及許多生活垃圾都是優質肥料,于是各生產隊經常派勞動力到城市積肥,有些農民長年累月被集體派駐在城市的公共廁所附近負責收集運送肥料。耿莊村曾派出勞動力為鄭州的一家電廠養喂奶牛,他們不要工錢,僅以牛糞作為勞動報酬。這樣一片樹葉、一棵野草、一堆堆糞便地積累,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土地肥力達到高峰。
農家肥要經過長時間漚制(即熟化),其間要經過數次翻攪,以做到生熟摻勻、充分漚制,翻攪過程中,看到其中有樹枝、瓦片就會一一揀出,不使進入農田。因此,那時的有機肥質量非常高,不僅肥力強,而且經過充分漚制后施入田間,不會產生地下害蟲。春秋兩季,一般農田要使用三五方(立方米)草糞或一兩方廄肥,人糞尿則多用作追肥,從而保證了土壤肥力,這樣生產出來的農作物品質也非常好。
80年代以后,化肥得到廣泛使用。由于化肥使用簡單且增產增效快,人們逐漸重視化肥而忽視有機肥,基本不再積農家肥。隨著大型農業機械普及應用,秸稈在田間直接粉碎或深耕埋入農田,甚至被放火燒掉。農民的宅院小了,為了干凈,農村的廁所也像城市一樣設在屋里,糞便隨水沖走。村民不再養殖大牲畜和豬、羊、雞、鴨等家畜家禽,有機肥開始遠離農田。
大量使用化肥的結果,使土地逐漸板結,肥力大大降低。秸稈直接還田、深埋地下,則造成了產生大量地下害蟲的結果,迫使農民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和農藥的廣泛使用,最終嚴重污染了土壤,產生了大量的有害物質。農作物產量雖然有所提高,但其品質卻大大下降。
(《桐樹王村志》一書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