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林
廣東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醫院骨外科 佛山 528300
不同方法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及安全性比較
張卓林
廣東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醫院骨外科 佛山 528300
目的 比較動力加壓鋼板內固定(DHS)、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及半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方法 將130例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根據不同手術方式分為DHS組(43例)、PFNA組(44例)、半髖關節置換組(43例)3組。比較各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患肢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髖關節功能。結果 DHS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患肢負重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明顯長于或高于其他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半髖關節置換組上述各項指標均優于PFNA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其他2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DHS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PFNA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依據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DHS組優良率低于其他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PFNA組與半髖關節置換組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半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安全性高,術后并發癥少,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好。
老年患者;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DHS;PFNA;半髖關節置換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保守治療時間長,且患者伴有多種基礎疾病,易出現關節僵直、畸形愈合等并發癥,病死率高。手術治療可早期開始康復功能鍛煉,減少并發癥發生率及病死率,促進骨折早期愈合和髖關節功能恢復。2012-10—2015-10間,我們對130例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分別實施動力加壓鋼板內固定(DHS)、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及半髖關節置換術,并比較不同治療方法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30例患者均經X線、CT等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按照手術方法不同分為3組,患者均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3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3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1.2 方法 腰硬聯合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仰臥于牽引床上。DHS組:臀部墊高10~20 cm,在C型臂X線機下牽引復位。取髖關節外側縱切口10~15 cm,逐層分離股外側肌,充分暴露股骨大粗隆及其下方10 cm。在大粗隆頂端下方2 cm,鉆入導針至股骨頭軟骨處,依次測量其深度。擴孔器鉆孔擰絲放置髖螺釘。透視導針位置正常和骨折對位良好后,測量骨內導針長度,選擇合適的滑動螺釘并加壓擰緊,安置DHS鋼板,上好尾釘帽,固定螺釘。再次透視滿意后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PFNA組:臀部高5 cm,C型臂X線機下牽引復位。取大粗隆頂端向上縱切口6 cm,于大轉子頂點穿入導針,保證導針于髓腔無彎曲。借助導針旋入PFNA 主釘,并調整至合適的插入深度。借助側方瞄準器,插入保護套筒,并經保護套筒向股骨頭置入導針達適宜位置。測量主釘長度,空心鉆頭打開股骨外側皮質。于股骨頭沿套筒敲入螺旋刀片,打入遠端鎖定螺釘,在髓內釘近端安裝主釘尾帽。透視確認無誤后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半髖關節置換組:取髖關節外側切口,經闊筋膜張肌與臀中肌間隙,沿股骨大粗隆前緣分離顯露骨折部位。截骨除去股骨頭后,保留大、小轉子附近的骨折塊并將其復位,應用鋼絲捆綁固定。逐步擴髓,注意保護股骨近段骨皮質。依據測量的股骨頭直徑及髓腔大小選擇合適型號的假體,調配骨水泥,安裝骨水泥型假體。依據股骨小轉子的位置對前傾角進行調節,使假體股骨頭中心與大轉子頂端處于同一水平,收緊固定鋼絲。復位活動髖關節滿意后,沖洗切口,留置引流管,并逐層縫合。
1.3 術后處理 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應用抗生素3~5 d預防感染。術后2~3 d拔除引流管,術后2周拆線。術后1 d,患者可開始患肢功能康復鍛煉。術后1~2周可拄拐下床非負重行走,8周后可逐漸負重行走。
1.4 觀察指標 記錄3組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患肢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后3個月對患者進行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90分為優秀,80~89分為良好,70~79分為可,<70分為差。

2.1 3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患肢負重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等指標比較 DHS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患肢負重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長于或高于其他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半髖關節置換組的上述各項指標均優于PFN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術中/術后恢復指標的比較±s)
注:與DHS組比較,aP<0.05,bP<0.01
2.2 3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半髖關節置換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其他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DHS組與PFNA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注:aP<0.05
2.3 3組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DHS組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優良率低于其他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FNA組與半髖關節置換組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3組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評分(Harris評分)
DHS屬于髓外內固定系統,由滑動加壓螺釘發展而來,并經AO/ASIF系統改進。結構堅固,具有加壓和滑動雙重功能,緊密對合固定牢固,操作方便,易于成功。但手術創面較大,固定裝置穩定性較差,固定螺釘容易對老年患者的骨質產生切割作用,導致固定物移位,關節畸形愈合,甚至影響功能[1]。PFNA是針對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特點而研發的一種髓內固定系統。在股骨近端加鎖髓內釘(PFN)的基礎上增加了抗螺旋刀片,具有加壓和抗旋轉兩種作用。手術創傷小、時間短,操作簡單,顯著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術后患者可早期進行患肢康復功能訓練,骨折愈合好,關節功能的恢復優于DHS。但PFNA直徑過大,需擴髓導致骨量丟失加重,而且費用較高。半髖關節置換術采用骨水泥假體,不僅能有效固定大小粗隆骨折塊、重建股骨距,還能促進粗隆間骨折塊的早期穩定,恢復股骨近端骨皮質的完整性,特別是股骨距的完整性,從而達到良好的近端支撐效果。如果選用長柄股骨假體還可分散應力,減小假體單位面積的承載負荷,有利于關節的早期活動和負重[2]。同時能允許術后早期完全負重活動,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本文結果顯示,半髖關節置換組與PFNA組的術后3個月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明顯優于DHS組;半髖關節置換組患者患肢負重時間明顯少于PFNA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DHS組及PFNA組。表明骨水泥假體在提供長期穩定性方面較內固定更有優勢。
總之,三種術式治療老年不穩定型骨股粗隆間骨折各有優劣勢。但半髖關節置換術效果最好,比較適合于伴有嚴重骨質疏松、無嚴重內科疾病、身體素質較好的患者。對于骨質疏松程度較輕、合并多種內科疾病、身體素質較差的患者,可選擇PFNA治療。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合理選擇。
[1] 王俊豐,聞久全,朱明義,等.LCP和DHS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4):1-2.
[2] 牛海平,保玉萍,徐長德,等.PFNA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中的應用體會[J].實用骨科雜志,2010,10(5):382-384.
(收稿 2017-02-20)
R683.42
B
1077-8991(2017)04-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