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產
河南鹿邑真源醫院耳鼻咽喉科 鹿邑 477200
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113例療效觀察
胡興產
河南鹿邑真源醫院耳鼻咽喉科 鹿邑 477200
目的 分析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效果。方法 對113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均給予鼻內鏡手術治療,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本組均成功完成手術。術中出血量(58.58±9.11)mL,總有效率為95.57%。術后隨訪6~13個月,末次隨訪患者頭痛、面部疼痛、鼻塞、嗅覺障礙等癥狀評分較術前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癥狀改善明顯,復發率低。
鼻內鏡手術;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嗅覺障礙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耳鼻喉頭頸外科的常見疾病之一,主要表現為流膿涕、鼻塞、嗅覺減退、頭痛、頭昏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2014-09—2015-12間,我院對113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實施鼻內鏡手術治療,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13例患者均經鼻竇CT與鼻部檢查明確診斷。男69例、女44例;年齡19~68歲,平均43.31歲。均表現不同程度的頭痛、頭脹、嗅覺減退、鼻塞、流膿涕等。病程1~13 a,平均7.11 a。均有系統藥物治療史,但療效欠佳。初次手術9例,有開放手術史14例。Ⅰ型:1期20例,2期16例,3期11例。Ⅱ型:1期19例,2期19例,3期17例。Ⅲ型:11例。術前常規實施鼻竇冠狀位及水平位CT掃描,確定病變部位、范圍、程度及有無鼻中隔偏曲等并發癥。本組鼻中隔偏曲46例,伴有下鼻甲肥大28例。
1.2 手術方法[2-3]術前常規全身應用抗生素,對有變應性反應患者予以糖皮質激素。局部給予鼻用糖皮質激素及減充血劑。除6例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外,其余均采用鼻腔局部麻醉加鹽酸哌替啶50~100 mg肌注強化鎮痛。首先給予0.1%腎上腺素加1%丁卡因棉片填塞鼻腔2次,充分收縮麻醉鼻腔黏膜。再于鉤突、中鼻甲黏膜下及鼻丘處注射1%利多卡因。患者取仰臥位,頭抬高30°,常規消毒、鋪巾。參照Messerklinger術式,從前向后依次切除鉤突、篩泡,摘除息肉,擴大上頜竇自然口。根據CT檢查結果進一步開放和暢通各組篩竇、額竇及蝶竇開口。根據不同病變部位分別實施中鼻甲部分切除或中鼻甲擠壓術。下鼻甲骨質增生者行下鼻甲黏膜及骨質部分切除術。伴有下鼻甲肥大者行鼻甲部分切除術。鼻中隔偏曲者給予鼻中隔同期矯正術。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術腔,膨脹海綿填塞,術畢。術后均行病理檢查排除其他病變。術后第2天抽出鼻腔填塞物后,給予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噴鼻,生理鹽水鼻腔鼻竇沖洗,持續1~6個月。分別于術后1周、2周、4周鼻內鏡檢查清理囊泡、肉芽、干痂,1次/月,隨訪6~12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流膿涕、頭痛、鼻塞等臨床癥狀消失,內窺鏡檢查鼻腔黏膜水腫消失,鼻竇口開放良好、無息肉復發或殘留。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鼻腔黏膜部分區域水腫、肥厚或肉芽組織形成,有少量黏性或黏膿性分泌物,無息肉復發或殘留。無效:鼻腔黏膜黏性或黏膿性分泌物較治療前無改善或加重,竇口閉鎖或狹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末次隨訪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頭痛及面部疼痛等進行評估,0分為無癥狀,10分為癥狀最為嚴重[4]。

本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術。顯效79例,有效2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5.57%。術中出血量為(58.58±9.11)mL。末次隨訪,患者的頭痛、面部疼痛、鼻塞、嗅覺障礙、鼻分泌物等癥狀評分較術前均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臨床癥狀評分變化分析±s,分)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多認為與變態反應、感染等因素有關。手術治療以有效開放鼻竇、解除阻塞、引流通暢為目的。由于鼻腔及鼻竇深而隱蔽、腔隙狹小、解剖變異多,故傳統開放手術視野受限,操作復雜,不僅對鼻竇的解剖學結構與生理功能破壞性較大,術中出血多,術后術腔內積血、膿物、增生的肉芽組織發生率高,而且難以徹底切除鼻息肉,術后恢復時間長,復發率高。鼻內鏡視角寬廣,照明良好,可增加術野清晰度和全方位觀察效果,有利于徹底切除鼻息肉等病變組織,恢復鼻腔鼻竇黏膜功能與形態,改善鼻腔鼻竇引流功能障礙,保護和重建良好鼻腔解剖結構[5]。若患者合并嚴重鼻中隔彎曲,還能借助鼻內鏡實施鼻中隔手術,可減少手術創傷。實施中應注意:(1)術前通過內窺鏡及鼻竇CT影像學檢查明確病變性質、部位、范圍及程度,充分做好術前各項準備。(2)熟練的麻醉技術、合理的麻醉方式、術者豐富的操作經驗、恰當的術后處理及定期合理的隨訪是保證遠期療效的關鍵[6]。病情較輕者可選擇局部麻醉,并局部應用鼻用糖皮質激素及減充血劑,以減輕鼻黏膜局部炎癥反應,抑制血管活性介質釋放,降低血管通透性。對病情嚴重、病程較長、年齡偏大患者,可選擇氣管插管全麻,以降低術中風險,提高患者手術耐受力和手術操作的精細度。(3)術后做好定期復查工作,早期發現可導致開放鼻竇與鼻腔通氣引流障礙的因素并清除,保持術腔清潔。必要時可輔以適時、適量的鼻用糖皮質激素治療,以控制變態反應癥狀,減輕術腔炎癥及黏膜水腫,防止鼻息肉復發[6]。本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95.57%),末次隨訪各項臨床癥狀評分均較術前明顯降低,未發生嚴重并發癥,安全性高,療效滿意。
[1] 林慶洪,王龍海,張玉琴.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觀察[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5,21(3):252-254.
[2] 古慶家,何剛,李靜嫻,等.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伴哮喘患者臨床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29(16):1443-1446.
[3] 陳巖. 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臨床效果觀察[J].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4, 20(4):60-61.
[4] 李玉瑾,李佩忠,金新.中鼻甲不同處理方式對鼻內鏡手術療效影響的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48(12):1035-1037.
[5] 廖敏,邱榮敏,鄧碧凡,等.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450例臨床體會[J].微創醫學,2011,6(1):45-47.
[6] 徐麗娜, 欒建剛, 宋西成,等. 高滲鹽水普米克令舒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FESS術后復發[J]. 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 2014, 28(3):38-41.
(收稿 2016-11-25)
R765.4+1
B
1077-8991(2017)04-00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