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
河南焦作市第四人民醫院口腔科 焦作 454000
正畸聯合修復治療牙列缺失伴牙頜畸形效果觀察
楊毅
河南焦作市第四人民醫院口腔科 焦作 454000
目的 觀察正畸聯合修復治療牙列缺失伴牙頜畸形效果。方法 根據不同治療方案將110例牙列缺失伴牙頜畸形的患者分為2組,各55例。觀察組行正畸+修復的聯合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修復治療。對比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5%,對照組為8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牙列缺失伴有牙頜畸形的患者采用正畸聯合修復治療,能有效改善口頜正常功能,恢復口腔正常狀態,提高生活質量。
牙頜畸形;牙列缺失;正畸;修復
牙列缺失多伴有牙頜畸形,給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以及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牙列缺失患者對美觀提出了更高要求[1]。以往單純義齒修復,難以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要求[2]。2012-12-2016-01間,我院對部分牙頜畸形合并牙列缺失的患者采用正畸聯合修復的治療方案,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12-2016-01間在我院診療的110例牙列缺失伴牙頜畸形患者。入選標準:(1)臨床表現及X線曲面斷層片符合牙列缺失并牙頜畸形的診斷標準[3]。(2)治療依從性好,愿意配合此次調查,簽訂知情同意書,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3)牙槽骨豐滿或較豐滿,無過多吸收。(4)排除牙周疾病者或有正畸、修復等治療史。牙頜畸形主要表現有下第二磨牙前傾、后牙鎖頜、上前牙扭轉、閉鎖頜、前牙反頜、頜前突等[4]。牙列缺損主要表現為上、下、前、后牙齒缺失。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將患者分為2組,每組55例。觀察組中,男24例,女31例;年齡19~28歲,平均23.2歲。對照組中,男25例,女30例;年齡18~34歲,平均23.7歲。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根據患者缺失牙的數量、位置、鄰牙的牙體牙周情況,制訂個體化修復方案。對牙列缺損伴有牙列稀疏患者采用集中間隙進行義齒修復。對于牙頜畸形不予處理,只修復牙列缺失。觀察組:采用正畸聯合修復治療方案。對于牙反頜伴牙列缺失者,使用固定矯治器或固定頜墊矯正牙反頜,再行義齒修復;伴有深覆頜者,可以應用活動平面式導板矯治器將下前牙壓低后再行義齒修復;伴有余留牙傾斜者,使用固定矯形器將傾斜牙扶正,或直接將余留牙拔出,再行修復;對于牙列缺損處有錯位牙者,可將片段弓絲矯正錯位牙齒并導入正常的牙列之中。導入后,若矯正處牙列間的牙間隙較寬,再行義齒修復。
1.3 療效評定標準[6]顯效:牙列形態與咬合關系穩定,修復體與種植體無動度,患者無不適主訴,影像學復查顯示種植體周圍無透射區。有效:牙列形態正常,但咀嚼功能仍受一定影響。無效:患者牙列形態、咀嚼功能與治療前相比均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顯效率為50.9%,總有效率為94.5%;對照組顯效率為29.1%,總有效率為8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注:*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牙列缺失是常見病、多發病[7],由各種原因導致上頜或(和)下頜牙列缺失。牙列缺失后的頜骨又稱為無牙頜,嚴重影響患者咀嚼、美觀、輔助發音及生活質量。
合并牙頜畸形的牙列缺損青中年人群,對口腔美觀、功能的要求更高。單純修復難以滿足患者對高品質生活的要求。我們借助矯形器等工具將畸形的牙頜糾正到正確的解剖學、力學、美學位置[8]。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義齒修復,以盡可能地保留牙體組織,擴大修復治療范圍[9],為義齒修復提供良好的基礎,從而保證了修復效果。
[1] 周琦,梁芮,沈倍勇,等.外科種植支抗在正畸、修復治療中的應用評價[J].上海口腔醫學,2005,14(4):427-430.
[2] 游素蘭,蔣永林,張富強,等.折疊式上頜全口義齒修復方法設計的病例報道[J].口腔醫學縱橫,2000,16(3):203-205.
[3] 周琦,梁芮,肖悅,等.植入種植體支抗矯正錯(牙合)畸形合并牙列缺損的初步研究[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05,10(2):70-72.
[4] 李峰.單頜可摘部分義齒基托折裂的修理及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2,8(4):53.
[5] 林久祥,谷巖.18例12~20歲嚴重骨性Ⅲ類牙頜畸形非手術正畸治療的初步研究[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4,39(2):91-96.
[6] 鄒建明,陳玉華,凌厲,等.Dreve透明硅橡膠間接粘接技術在矯治牙頜畸形中的應用及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48(35):4411-4413.
[7] 劉鵬,法永紅.全口無牙頜種植修復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22):3421-3423.
[8] 李重青,李紅強,魏毅,等.前方牽引矯治骨性反(牙合)的臨床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8,14(3):28-29.
[9] 李聞博.正畸與修復聯合治療牙列缺損伴牙頜畸形患者的效果[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4(1):96-97.
(收稿 2016-06-30)
R783.3
B
1077-8991(2017)04-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