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英
(魯山縣人民醫院 心血管內科 河南 平頂山 467300)
循證護理在心臟急診介入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價值
陳英英
(魯山縣人民醫院 心血管內科 河南 平頂山 467300)
目的 探討循證護理在心臟急診介入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于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在魯山縣人民醫院106例圍手術期心臟急診介入手術患者,隨機數表法分組,各53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循證護理干預,統計對比兩組護理后患者心率、呼吸頻率、收縮壓、舒張壓等生理指標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心率、呼吸頻率、收縮壓、舒張壓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1.32%(6/53)明顯低于對照組30.19%(16/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循證護理干預對改善心臟介入手術術后機體生理指標具有重要意義,可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循證護理;心臟急診介入手術;常規生理指標
心臟急診介入治療是臨床診斷、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心臟病常用手術,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等特點。臨床研究證實,心臟介入治療手術圍手術期由于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嚴重,可引起機體出現穿刺區局部水腫、低血壓、惡心嘔吐等并發癥,因此治療同時配合有效干預措施對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1]。本研究選旨在觀察循證護理干預對心臟急診介入手術圍手術期患者常規生理指標及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在魯山縣人民醫院106例圍手術期心臟急診介入手術患者。隨機數表法分組,各53例。對照組女24例,男29例;年齡48~65歲,平均年齡(57.6±7.2)歲。觀察組女21例,男32例;年齡47~66歲,平均年齡(57.1±7.4)歲。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給予常規飲食、用藥指導等。觀察組采取循證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建立循證護理小組 組員由介入科護士、醫生共同組成,進行系統培訓。
1.2.2 制定循證護理方案 應用互聯網文獻檢索“心臟急診介入手術”、“護理”,對2014年以后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分析。參考文獻中可知,心臟急診介入手術圍手術期可出現低血壓、皮下淤血等并發癥,并以此制定合理有效護理方案。
1.2.3 應用循證護理 ①心理健康教育:向患者詳細講解心臟急診介入手術圍手術期注意事項,積極與患者溝通,掌握其心理狀態,對其出現的抑郁、易怒、焦慮等負性情緒及時應用轉移、鼓勵等心理學方法給予疏導,樹立患者積極正面心理狀態,建立康復信心;②生理護理:密切觀察患者手術部位愈合情況及基本生命體征,告知其應保持良好休息,意外發生后應及時通知醫務人員,滿足患者基本需求,提高其舒適度。③預防并發癥護理:護理人員應注意將患者床頭低于30°,每2~3 h翻身一次。囑咐患者應嚴格限制進食量,以清淡、半流質食物為主,日常應多食新鮮水果蔬菜,補充機體所需維生素,控制機體飲水量,一次飲水量<200 ml。有患者不習慣床上排尿,易引起尿潴留,且單次導尿量過大,腹壓突然降低,引起盆腔臟器中血液滯留,誘發迷走神經反射,故應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單次放尿量<500 ml。在病情穩定情況下,可按摩患者肢體,20 min/次,2次/d,協作患者坐起、翻身、下床等日常生活動作。
1.3 觀察指標 檢測對比護理前后患者心率、呼吸頻率、收縮壓及舒張壓常規生理指標。統計對比兩組術后穿刺局部水腫、惡心嘔吐、低血壓、皮下淤血并發癥發生率。

2.1 兩組常規生理指標比較 兩組護理前心率、呼吸頻率、收縮壓、舒張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心率、呼吸頻率、收縮壓、舒張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常規生理指標比較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36,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心臟介入手術屬于新型診斷治療心血管疾病技術,其通過數字減影,經過穿刺體表血管,將導管送入心臟,手術成功率高,故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由于心臟介入手術屬于有創手術,患者圍手術期情緒波動較大,術后可能出現心率加快、血壓下降、脈搏變緩等常規生理指標不受控制,影響患者恢復進程[2-3]。研究顯示,采取循證護理干預有利于心臟急診介入手術圍手術期患者做好自我監護、控制情緒,樹立康復信心,降低并發癥發生率[4]。
循證護理即“遵循證據護理”,是依據現有護理研究、護理者臨床經驗及考慮患者病癥需求,三者結合所制定出的完整護理方案[5]。先提出循證問題,進行文獻檢索,尋求循證支持,后進行循證應用。研究發現,通過循證護理干預有利于腦卒中后臥床患者及其照顧者做好自我監護,改善照顧者消極情緒,可有效降低患者穿刺局部水腫、惡心嘔吐、低血壓、皮下淤血等并發癥發生率[6]。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常規生理指標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可改善患者與照顧者之間舒適度,樹立照顧者積極正面心理狀態,對改善心臟急診介入手術圍手術期患者常規生理指標具有重要意義。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循證護理干預通過預防并發癥護理可有效降低心臟急診介入手術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循證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心臟急診介入手術圍手術期患者常規生理指標,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1] 康立惠,路慧,陶娟,等.循證護理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心臟介入手術圍術期的應用評價[J].中國醫藥,2015,10(4):596-598.
[2] 王紅霞,麥苗,孫廣曉.循證護理模式在心臟介入術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價值[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4,20(7):1011-1013.
[3] 曾軍梅.心臟介入術后并發迷走神經反射的循證分析及護理探討[J].重慶醫學,2014, 43(12):1530-1531.
[4] 覃曉波,張琴,孫中波,等.高血壓病脈壓與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變異性相關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9,26(5):718-719.
[5] 李鑫,肖向莉,張欣,等.循證護理在預防心臟介入術后并發迷走神經反射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8):2805-2806.
[6] 王紅芬.循證護理用于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圍術期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6(6):278-278.
R 473.5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8.115
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