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烏茲別克斯坦特約記者 潘亮

中國的《魏書》《隋書·西域傳》等已描述過絲綢之路上三座古城希瓦、布哈拉、撒馬爾罕的不凡魅力。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攻克撒馬爾罕時更不禁贊嘆:“我所聽說到的一切都是真的,撒馬爾罕卻要比想象中更為壯觀。”烏茲別克斯坦擁有5處世界遺產,希瓦、布哈拉、撒馬爾罕就占據了三處。實地親游,美輪美奐的建筑讓《環球時報》記者和眾游客不斷發出驚嘆。
藍瓷穹頂令人迷醉
烏茲別克斯坦有中亞最完美的中世紀伊斯蘭建筑典范,游人選擇這里的第一原因常是為了一睹藍瓷穹頂的風采。徜徉在古城街巷,高聳的藍瓷穹頂和質樸的土黃磚墻讓人恍如隔世。與其他伊斯蘭國家相比,這兒的宮殿、陵墓、經學院和清真寺頻繁使用藍瓷穹頂,其建筑藝術水準也達到一個新高。
14世紀,帖木兒帝國修建了大量藍色穹頂,這種被稱作綠松石藍的色彩,具有介于碧綠和天藍之間的獨特色澤,根據建筑不同還有區別,“只有天空的色差能比它豐富”。藍代表了帖木兒軍旗和天空的顏色;綠象征自然、新生,也是伊斯蘭教的色彩。藍、白、綠由此成為烏茲別克斯坦國旗的顏色。
藍瓷穹頂色彩令人迷醉,造型更富變化。在有“文化十字路口”之稱的撒馬爾罕,有的光滑好比蘑菇、洋蔥,有的卻帶褶酷似一個“小籠包”,褶上還有幾何圖案裝飾,極富美感。導游穆罕默德稱,帶褶穹頂的褶數都很精確:33或63。在撒馬爾罕的帖木兒陵墓內,藍瓷穹頂下的帖木兒大帝墓冢上寫著:誰掘我墓,誰就遭殃。
最高塔之爭
布哈拉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活化石”。步入布哈拉的波依卡揚廣場,或者登高遙望,視線都無法避開47米高的卡揚宣禮塔。卡揚塔始建于公元919年,距今有逾千年歷史。塔的磚泥中混合了牛血和駱駝奶,受波斯風格影響,外部布滿磚雕,異常華麗。據傳說,13世紀成吉思汗的鐵騎橫掃布哈拉,摧毀幾乎全部建筑。但當他來到這座塔前時,萬分驚嘆于它巧奪天工的技藝,他仰望瞠目,頭盔墜地,俯身拾頭盔時驚嘆不已:“這世上怎會有如此宏偉的建筑!我叱咤風云,也不得不向您低頭!”于是命屬下留住卡揚塔。卡揚塔于是有了“偉大之塔”之名。
有趣的是,盡管擁有這樣一座“偉大之塔”,19世紀的布哈拉汗國卻和花剌子模汗國展開了一場“最高塔之爭”。花剌子模汗國首府希瓦當年開始新建一座名為“卡塔”的宣禮塔,其70米高度將刷新伊斯蘭國家最高塔紀錄,據說該塔建成之后登頂眺望可看到450公里外的布哈拉。布哈拉酋長不想在“最高塔之戰”落敗,力邀建筑師赴布哈拉再建一座更高的塔。希瓦可汗心生嫉妒,決定在卡塔塔落成之日殺掉建筑師。后者得到風聲連夜逃命,結果卡塔塔只建成29米,因此也被稱為“未完工之 塔”。卡塔塔直徑達14米,通身飾有藍綠瓷磚,是攝影師鎂光燈的焦點。“最高塔之爭”已沉入歷史長河,如今卡揚塔和卡塔塔分別成為布哈拉和希瓦兩座古城的城市象征。
阿凡提在水池留下動人寓言
水池是烏茲別克斯坦古建筑中的另一個特色。歷史上,沙漠綠洲布哈拉曾擁有100多個水池供夏季消暑,至今仍遺存4個。以來比哈斯池為例,周圍有經學院、清真寺、集市、餐館和茶室,是古城的心臟。市民喜歡來這兒散步、打牌、享受噴泉清涼。游客來觀光,可欣賞演藝活動,并感悟人生寓言,是一個不可錯過的好地方。
傳說來比哈斯池的設計者恰好經過一個婦人的房子,她不愿因為給大家建水池而搬家,工匠只得在其房下鑿渠引水。水道的濕氣腐蝕了地基,婦人最終落得屋毀人亡的下場。水池邊還有一尊騎著毛驢、手持硬幣的阿凡提塑像。阿凡提的家鄉究竟在哪至今沒有定論,但烏茲別克斯坦人一直認為他出生在布哈拉。據說當年一位吝嗇的酋長跌進水池,不會游泳的他寧愿淹死也不把家產贈予施救人。見此景,智者阿凡提將一枚硬幣拋向空中,對酋長大喊:“若你能拿到硬幣它就歸你!”愛財如命的酋長竟奮力游出池子,獲得硬幣也救了自己。兩則寓言教導人們應該多一些無私奉獻的精神,至今依然在當地廣為流傳。▲
環球時報2017-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