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是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重要任務。在國家最高決策層面,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央先后在六次會議上強調,要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明確提出要高度重視防控金融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切實把維護金融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形成全國一盤棋的金融風險防控格局。防范金融風險關系到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國家安全戰略。在國家監管執行層面,國資委、發改委、財政部、中央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相關監管部門,發布了一系列防范金融及債務風險的文件,由此拉開了防范金融風險的新序幕。
金融風險不是自身孤立的風險,而是金融體系中的微觀基礎—企業財務風險傳導所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及蝴蝶效應的后果。金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是整個市場經濟體系的血脈。市場經濟微觀主體企業,通過金融市場籌集資金投入生產經營,企業通過有效運營管理,取得良好的經營效益,具備較強的償債能力,按期償還金融債務,金融市場能安全有效運行。如果企業內部管理不善,投資失誤導致投資不能獲得投資收益,不能收回投資成本,就無力按期償還金融債務。由于企業財務風險具有動態傳導性,由此形成的財務風險傳導至金融市場,從而導致產生金融風險。
目前由企業財務風險導致的金融風險隱患較大。由于長期以來積累的體制性因素,國有企業過分依賴銀行貸款。財政部數據顯示,我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負債總額占國內企業債務總額超過70%。由“預算軟約束”導致的“信貸軟約束”,使大量的國有企業債務轉化為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成為可能影響經濟發展全局的風險隱患。近年來迅速發展的信托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保險公司為代表的非金融企業,將股市投機風險引入金融體系,違規交易給國家造成巨額損失,從而形成了嚴重的財務風險。這些不僅構成了金融風險的微觀基礎,也存在轉嫁風險的機制與路徑,金融風險隱患不斷積累。
企業財務風險向金融領域傳導,是當前我國金融風險的主要隱患。由于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以債務融資為主的國有企業,償還債務的壓力不斷增大,依靠債務增長的模式難以為繼。企業債務增長是以償還本息為前提,由于很多企業缺乏造血功能,企業往往采用“借新還舊”的方式償還債務。但這只能暫時應付償還債務的壓力,卻無法阻止債務及財務風險的發生。而以擔保形式為主的非國有企業,因市場疲軟導致資金鏈條斷裂,通過復雜的擔保鏈條波及互保圈的所有企業,從而可能引發大面積的債務風險。這些風險最終都傳導到金融市場,不僅加劇了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也危及宏觀經濟穩定運行的基礎。
金融風險主要是企業財務風險所導致,金融體系的安全取決于企業的財務狀況。良好的企業財務狀況,既是抵御金融風險的基礎,也是金融體系安全的保障。要從根本上防范金融風險,必須打牢企業的財務基礎,從源頭控制金融風險的發生。要做好企業財務管理的頂層設計。企業必須根據宏觀經濟發展和企業發展戰略,對企業財務活動的發展目標、方向與路徑,從總體上制定與宏觀經濟周期及企業發展階段發展方式相適應的財務戰略。要提高企業的財務質量,增強企業抵御財務風險的能力。企業的資產具有較強的盈利、變現與周轉能力;企業的資本要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及償債能力;企業的利潤要具有穩健的增長源泉及較高的資產報酬率;企業要具有穩定的自由現金流量,具有較強的現金支付能力。
防控企業財務風險,是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與手段。為了阻斷企業財務風險對金融風險的傳導,必須加強企業財務風險傳導的控制,要從財務風險傳導的過程、風險源及傳導路徑等進行全方位的立體控制。要對可能產生財務風險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全面、系統認真分析研究,對財務風險傳導的時間、方向及強度進行科學預測,做好財務風險傳導的綜合評價。要加強企業財務風險傳導風險源的控制。國內外大量實踐表明,投資風險是企業財務風險中最主要也是最大的風險源。控制投資風險的目標是取得最高的投資收益。投資項目要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規避投資的政策性風險;投資項目的技術含量高,可以降低投資替代的技術風險;投資項目的市場適用性強,能防范投資的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