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虧空還是結余?
養老金賬戶缺口或虧空,早已不是新鮮話題。此前,坊間流傳著多個版本:有“養老金個人賬戶缺口至少2萬億”的說法,也有日前清華大學發布“個人賬戶空賬4.7萬億”的說法,現在又出現了 “8萬億~10萬億缺口”的說法,這一數據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瞬時吸睛無數。
客觀地說,對養老金未來的支付能力作出預判和預測,是對遠期負責的一種態度,也是有憂患意識的表現。但是,因為數據的千差萬別,不明就里的老百姓迷惑不已:到底哪一個數據才是真實的?如果養老金賬戶真的虧空,我們老了還能領到養老金嗎?
各省份養老金運行差異巨大
@小雅愛唱歌:不是有組數據說,2015年基本養老金結余最高的廣東與結余最低的黑龍江兩個地區之間,養老金結余相差近70倍。說明現在各地養老金運行差異真的很大。不同地區之間本來工資水平的差距就很大,工資水平低的地方,人們會感覺繳費壓力大;工資水平高的地方,人們又會擔心退休后養老金替代率低。我覺得養老金制度應該因地制宜,讓所有人不用擔心老了之后領不到養老金。
@大巴領小巴:其實養老金地區差異挺大的,有的地方結余很多,也有的地方收不抵支。雖然從數據上看廣東省養老金結余居全國之首,但我卻怎么都高興不起來。因為我現在在廣東省交養老金,退休之后卻未必能夠在廣東省領養老金。
盡快建立全國統籌機制,
讓養老金“錢跟人走”
@鄭秉文:人口老齡化是目前全世界都面臨的問題,現在世界各國贍養率都提高了。改革過程中,應該增加層次,不要全部依賴于國家養老金制度,盡量多層次地建立多種制度,使得養老負擔可以分散開來。盡快建立全國統籌機制,讓養老金“錢跟人走”。
@周俊生:有的省份發生養老金虧空時,中央財政會給予支援,但大多是一種臨時措施。從根本上說,中央調劑金是由政府財政出資,加大了財政壓力,而建立全國統籌的養老制度,可以讓現有的養老金發揮更充分的作用,也能起到減少財政在這方面支出的積極作用。
養老金虧空,不應由民眾買單
@張平:養老金虧損壓力,公眾已經分擔,再施加壓力實在說不過去。比如,已經開始推行的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就可視為是公眾對緩解養老金缺口的一種“讓步”。如果一味依賴于民眾為養老金缺口買單,顯然有失公平。有效而合理的補虧方案,必須建立在不傷害公眾參保積極性和社保制度公信力的前提下。
@馬麗紅:養老金虧空,不是多可怕的事。相關部門、相關專家,犯不著杞人憂天。事實很明顯,國人的壽命在延長、養老體制正在改革過程中,這些都是各國養老管理部門都要面對的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事情,但讓廣大公眾來買單的做法卻著實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