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華
萬達、海航們激進的海外并購終于引發金融監管層的出手,金融監管再升級。
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證實,銀監會確于6月中旬緊急電話要求各銀行,對海航集團、安邦集團、萬達集團、復星集團、浙江羅森內里投資公司的境內外融資支持情況及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摸底排查,重點關注所涉及并購貸款、“內保外貸”等跨境業務風險情況。
這一消息傳出之后直接導致了6月22日萬達、海航、復星等企業集團旗下多只股票價格集體下挫。
監管層為什么要出手?又為什么要選擇這幾家企業出手?背后實則是對以萬達、海航、復星、安邦等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海外并購 “狂飆突進”以及由此而來的風險隱患的擔憂。
有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已經宣布且有資料可查的海外投資并購交易達到438筆,較2015年的363筆交易增長了21%,而累計宣布的交易金額為2158億美元,較2015年大幅增長了148%。
這直接而來的結果是外匯儲備的驟降。中國的外匯儲備在2014年6月達到39932.13億美元的高點后一路下降,截至2016年年末,已縮水近1萬億美元。也正是從2016年年末開始,伴隨海外并購而來的資本外流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而其中企業高企的負債率,極高的杠桿率,高溢價以及部分標的的巨額虧損引起了國家發改委、央行、商務部等多個部委對非理性海外投資的潛在風險及其真實性、合規性的高度關注。尤其,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存在的非理性、異常的、動機不良的、假借并購之名行資產轉移之實的海外投資行為成為了監管的重點。
萬達、海航、安邦、復星等巨頭為何成為監管重點或可從中管窺一二。
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提醒說,要汲取20世紀80年代日本對外投資快速增長的經驗和教訓,中國企業走出去,走得“快”不等于走得“好”,走得“穩”才有可能走得“好”。對外投資并購像一束帶刺的玫瑰,美麗芳香,但小心刺破雙手;有時候像沙灘上捧起的沙子,看上去抓住了,但是最終從手心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