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云
售后租回融資租賃因資金使用靈活且融資成本優于銀行貸款,已日漸成為融資界追逐的新手段,是近年來企業獲取大額可自由使用資金的重要來源。隨著這類業務的大量涌現,相關會計核算問題日益成為企業財務人員和審計人員關注的重點。盡管我國現行會計準則涉及售后租回融資租賃業務會計核算,但理論分析不全面。本文將結合案例對售后租回融資租賃業務中承租人會計核算中涉及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分析,以期為更好地理解準則相關規定并進行優化處理提供參考。
一、售后租回與盈余管理概述
1.售后租回業務簡介
售后租回是指企業將一項資產出售后又將該資產租回的交易行為,這種行為從表面上看是企業在出售商品,但其本質是融資行為,是不同于發行債券和向金融機構借款的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售后租回按會計準則的標準,可分為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該業務的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賣主通過銷售資產獲得資金,即將固定資產轉為貨幣資產,然后以分期支付租金方式償還本息;買主通過出租資產取得租金。在交易活動中賣方既是資產的出售方也是資產的承租方,買方既是資產購買方也是資產的出租方,業務的當事人有賣方、買方、承租方、出租方。限于篇幅的原因本文只從承租方的角度分析其盈余管理。
2.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者在會計法規和準則允許的范圍內,為了更好地實現其目標,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交易事項時點的控制、會計估計的變更及關聯交易等方式調節利潤和相關的財務指標,以達到平衡收益、合理避稅、規避風險的目的。盈余是重要的財務信息,因此企業有調節盈余的動機。盈余管理不同于利潤操縱,盈余管理是以合法的形式修正財務報告,利潤操縱是以非法的手段粉飾財務報告;盈余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使企業利益或價值最大化,而利潤操縱是以損失一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即企業管理者是獲利者,股東、債權人甚至是利益的損失者。
二、售后租回業務中盈余管理分析
1.提高流動比率與速動比率進行盈余管理
以銀行貸款或發行債券方式融資,在報表中會呈現出短期借款、長期借款和應付債券的增加,使得企業一系列的財務指標發生波動,造成企業的融資成本增加和融資能力下降。而利用售后經營租回方式則可以規避這些問題。售后租回形成經營租賃的賬務處理如表(1)所示。
表(1)可以看出,在出售設備時企業的固定資產轉化為銀行存款,企業在負債沒有增加的情況下,一方面獲得了流動資金,這種融資方式具有表外融資的特點;另一方面,當固定資產轉化為貨幣資產時,企業償債能力指標,即流動比率、速動比率也得到了提高。如當某公司其流動資產的賬面價值為A萬元,流動負債的賬面價值為B萬元,此時公司的流動比率為A/B。而如果公司將賬面價值為C萬元的固定資產售后經營性租回,那么交易之后公司的流動資產則變為了A+B萬元,而此時企業的流動負債并沒有發生變化,因此導致企業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提升至(A+C)/B,如圖(2)所示。流動比率的上升說明企業資產的變現能力、短期償債能力得到了提高,企業的融資成本將降低,再融資能力將得到提升。
2.提高凈資產收益率進行盈余管理
售后租回形成融資性租賃的交易,經過交易后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會同時增加,償債能力指標資產負債率也會因此而提高。由于資產負債率的提高,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也會因此而提升。假如某公司在發生售后租回業務前資產的賬面價值為A萬元,負債的賬面價值為0,則所有者權益的價值為A萬元,此時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為0%。如果公司將賬面價值B萬元的固定資產售后融資性租回時,交易發生后企業的資產使用效率并沒有發生變化,但資產的賬面價值則變為A+B萬元(A萬元的貨幣資金和B萬元的融資租入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則變為B萬元,所有者權益的賬面價值則仍然為A萬元,資產負債率則由原來的0%變為B/(A+B)%。如圖(3)所示。因資產負債率的提高在資產收益率不變的情況下,凈資產收益率也得到了提高。凈資產收益率是衡量公司運用自有資本的效率,指標值越高說明投資帶來的收益也就越高,能給外界傳遞對企業有利的信息,增強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
3.分攤損益和融資費用進行盈余管理
當售后租回認定為融資租賃的業務,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按購買價的現值借記固定資產,按應支付的金額貸記長期應付款,按二者的差額借記未實現融資費用,并采用實際利率法攤銷融資費用;同時該資產的售價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無論是正數還是負數均表示未實現的收益,承租人應將這部分收益予以遞延,并按折舊進度進行分攤收益。在分攤融資費用時會使企業的財務費用增加,在分攤損益時會使企業的遞延收益得以實現,二者都會使企業的利潤發生變化,這為企業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間。如某企業2011年1月1日將原價2000萬元,已提折舊400萬元的一臺生產設備以2000萬元的公允價值出售給B公司,并立即以2000萬元的價格將其租回,租賃內含報酬率為10%,租賃期為4年,每年年末支付等額租金,預計使用壽命為4年,采用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無殘值,采用實際利率法攤銷融資費用。則企業每年年末應付租金=公允價值÷年金現值系數(4,10%)=20 000 000÷3.169865=6 309 400,融資費用的攤銷和財務費用計算過程如表(2)所示,企業每年的財務費用、累計折舊、實現的售后租回損益以及對利潤的影響情況如表(3)所示。

如果沒有發生售后租回業務,正常情況下該設備每年折舊額為500萬元,對利潤的影響為500萬元,而當發生該交易時,從表(3)可以看出,該交易對企業每年利潤的影響數依次為6 000 000、5 569 100、5 095 100、 4 573 500元。前3年由于過高的財務費用導致利潤少于正常情況的500萬元,而第4年隨著財務費用的降低和實現的售后租回損益的抵減作用,利潤反而高于正常情況的500萬元。4年售后租回的該設備對利潤的影響數總計21 237 700元,而沒有售后租回則該設備對利潤的影響數總計20 000 000元,二者相差1 237 700元,即企業利用該設備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有1 237 700元。
4.利用公允價值進行盈余管理
為了防止企業利用售后經營租回調控利潤,準則引入了售價、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的概念,即在進行賬務處理前需要比較售價與公允價值、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的大小,然后選用不同的會計科目進行賬務處理。基于承租方大部分資產呈現出貶值的趨勢和缺乏資金的現狀,以及出租方規避風險的需要,故售價一般會低于公允價值。由于售價是買賣雙方通過協商達成的價值,在交易時是可確定的,賬面價值是企業記賬形成的價值,也是可確定的,唯有公允價值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因此企業完全可以利用其進行盈余管理。具體如表(4)所示。表(4)的第1列表示售價與公允價值的關系,第2列表示售價與公允價值存在著的差額計入何賬戶,第3列表示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存在著的差額計入何賬戶。可以看出相關差額有計入遞延收益,有計入營業外收支。遞延收益對企業的利潤不造成影響,也就沒有盈余管理的空間,但營業外收支是損益類賬戶會對企業的利潤造成影響。可見公允價值在起到參考作用的同時,也為企業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間。
5.利用重新計提折舊進行盈余管理
準則對于售后融資租回的資產如果是固定資產,則要求首先終止確認該資產、然后再重新確認該資產。在租賃時,承租方在租賃談判和簽訂合同過程中發生的手續費、律師費、差旅費、印花稅等費用,準則要求將這些費用計入固定資產,故該資產的賬面價值會發生變化,相應的重新計提折舊時制造費用也會因此發生變化,制造費用最終進入產品成本,對其成本的補償需要等到銷售實現時確認。如果生產的商品當期實現了銷售,則會對當期的損益產生影響,從而影響當期的利潤;如果生產的商品當期沒有銷售,則不會對當期的損益產生影響,不會影響當期的利潤。可見該資產在并沒有被實質性轉移的情形下,其賬面價值會出現較大的變動,這為企業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間。
6.設計租約將融資租賃轉為經營租賃進行盈余管理
會計準則規定,售后租回如果是融資租回的,那么該資產的售價與賬面價值的差額應計入遞延收益。認定為經營租賃的應分情況處理,如果該資產的交易按照公允價值成交的,則其售價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如果該資產交易沒有按照公允價值成交的,其售價低于公允價值的其差額計入當期損益,但若該損失將由低于市價的未來租賃付款額補償的,應當計入遞延收益;如果該資產售價大于公允價值的差額,應計入遞延收益。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經營租賃盈余管理的空間更大。而區分融資租賃與經營租賃的標準是,租賃期占租賃開始日該項資產尚可使用年限的75%以上,或是支付給租賃公司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等于或大于租賃開始日該資產賬面價值的90%及以上的視為融資租賃,否則為經營租賃。雖然這種規定很嚴格,但企業可以通過設計租賃合同,將租賃形式進行轉化,即通過安排租期和租金進行轉換,如安排租期占尚可使用壽命的74%,或最低租賃付款額占租賃資產公允價值的89%,這樣就可以成功地將融資租賃轉化為經營租賃。這種轉換一是可以避免融資租賃業務表內化,從而達到美化財務報表的目的;二是可以通過安排售價,即拉高或縮小售價與賬面價值的差距,從而增加或減少當期的利潤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結語
適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幫助企業渡過財務危機,如當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債權人不愿意提供信貸支持,或凈資產收益率過低達不到籌資條件時,此時可利用售后經營租回業務提高流動比率、提升凈資產收益率,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有充裕的資金從而渡過財務難關;適度的盈余管理傳遞出生產經營穩定的信號,從而增強外界對企業的信心,可以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幫助企業合理避稅,減輕企業負擔。
當盈余管理超過一定限度時會變成利潤操縱,投資者、債權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常用盈余指標評價企業,過度盈余管理會使報表中的盈利信息成為數字游戲,嚴重降低會計信息的質量;過度的盈余管理對企業的發展存在風險,因為企業通過盈余管理增加當期利潤后,將使目標利潤變得越來越大,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善生產而下一年度達不到預期目標,為了維護形象企業會進行盈余管理或利潤操縱;過度的盈余管理會損害局部利益甚至全局利益,因為企業不加控制地進行盈余管理,那么站在全社會的角度看其后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