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幾年前,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曹兵海曾以國家肉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帶隊到中國的主要牛肉進口國巴西,考察當地的牛肉產業發展情況。40多人的團隊在巴西經歷了一次頗為震撼的觀摩之旅。
“巴西一個屠宰場面積不足國內普通屠宰場的一半,但一天宰殺的牛卻是國內最大屠宰場的2~3倍,效率非常高。”曹兵海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回憶當時的情景說。
這跟國內有著天壤之別。
“國內屠宰場都建得很氣派,但產能利用率提不上去,蓋的廠房大多只能空著。”他說,很多時候并不是企業不想生產,而是實在無牛可宰。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曹兵海看來,這才是中國牛肉產業發展的癥結所在,“說到底,中國牛肉市場供不應求的根源還是肉牛養殖跟不上。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國內牛肉產業才能真正做大做強。”
母牛不夠用
《瞭望東方周刊》:很多人認為,放開美國牛肉進口是好事,能彌補國內牛肉市場的缺口。但有人不理解,為何國內牛肉市場的缺口會越來越大,難道我們的牛肉銷量增長的時候,產量沒有漲過嗎?
曹兵海:國內牛肉產量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想漲但漲不上來。最近兩三年,國內牛肉產量一直在原地踏步,漲幅非常小,前幾年甚至不漲反降。
原因既簡單,又復雜。
2000~2010年,國內牛肉消費市場一直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原本隨著牛肉消費需求的增長,肉牛養殖應該迎來大發展,但當時全國都在談論生豬產業,政府也在全力保障豬肉供應,忽視了肉牛養殖業,導致整個產業發展緩慢,幾乎停滯。
相比其他畜牧業,肉牛養殖周期較長,母牛的懷孕期將近10個月,懷孕一次只產一頭幼牛,幼牛長到能屠宰還需要兩年。也就是說,一頭肉牛從孕育到可以食用的周期長達三年,但這頭牛進入市場后不到2分鐘就會被吃光。
長達十年的忽視導致國內的肉牛養殖業逐漸式微,牛肉產量很難上去,自然遠遠落后于牛肉消費的增長速度,牛肉需求跟供給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
《瞭望東方周刊》:這其實反映出的是牛源短缺的問題?
曹兵海:對,確切來說是母牛數量不足。上世紀90年代末,因市場供不應求,一些屠宰場開始殺母牛以及尚未育肥的小牛,這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毀滅性的影響,破壞了行業發展的基礎。
沒有了母牛,就沒有小牛,肉牛養殖就成了無源之水。所以,從2014年開始,中國干脆直接從澳大利亞不定期進口母牛,但進口量畢竟有限,即使從國外進口300萬頭母牛也還是滿足不了國內這么大的母牛缺口。
中國目前存欄的母牛數量大概在2300萬頭左右。我認為,這個數字達到5000萬~6000萬頭是理想狀態,這樣才能保證國內牛肉市場供給,實現100%的自給自足。
從全球來看,但凡牛肉產業很強的國家,母牛的存欄量都很大。即使依靠進口可以補足市場缺口,國內的牛肉產業仍很難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可以說,牛源短缺是現階段最緊迫的問題,也是牛肉市場的根本性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國內牛肉產量就上不去,更不用說化解供求矛盾了。
規模化養殖是錯的
《瞭望東方周刊》:從養殖模式上來看,國內肉牛產量不足的原因是否在于散養,我們應該走規模化養殖之路嗎?
曹兵海:我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現在國內消費者吃的牛肉90%確實都是個體農戶供應的,這些農戶的養殖規模多在50~150頭之間,有的甚至只養了10~20頭牛,但不能因此否定這種養殖模式。
即便是美國、澳大利亞這些畜牧業很發達的國家,肉牛養殖也都是以農場主式的散養為主,而非規模化養殖,比如澳大利亞散養的比例就占到整個養殖比例的70%以上,而美國農戶散養的肉牛更是貢獻了全美86%的牛肉產量。
現在國內存在一個趨勢,就是希望散戶都退出養殖行業,交給大企業去規模化養殖,這是完全錯誤的。
中國恰恰不能走規模化養殖的道路,原因在于這種養殖模式需要大量的土地,而中國的土地成本非常高,缺少像澳大利亞、新西蘭那樣的天然草原牧場,肉牛還需要吃價格不低的飼料長大,這樣算下來,規模化養殖成本只會比個體散養更高,更不用說跟國外比了。
《瞭望東方周刊》:我們的肉牛養殖模式跟美國、澳大利亞這些牛肉產業發達的國家并沒有什么不同?
曹兵海:整體上來看,中國當前的肉牛養殖模式跟美國確實沒有什么不同,都是散養為主,但我們的問題在于標準化程度低,養殖過程中的隨意性太強,不像美國,幼牛養殖多長時間、架子牛(1歲左右的幼牛)育肥多長時間都有嚴格的規定,養殖戶必須遵照執行。
當然,美國的特別之處還在于,它走了一條更為精細的兼養模式,農戶的主業通常是玉米種植,副業是肉牛養殖,用自己生產的玉米去喂養肉牛,不僅實現了資源的最佳利用,也大大降低了養牛成本,使得其整體養殖成本不到中國的40%。
并且,美國肉牛養殖的產業鏈條比較完善,資源分配比較合理。美國的母牛和架子牛多是分散在個體農戶那里養。之后,專業的牛肉生產企業會從散養農戶手中收購架子牛,用4~6個月將架子牛育肥到宰殺標準,效率非常高。
這也是中國肉牛養殖將來一定要走的路子。國內很多人管這種模式叫規模化養殖,其實這是集約化養殖。
保住本土牛的特色
《瞭望東方周刊》:剛才你也提到,國內有企業專門從澳大利亞等國進口母牛,除了解決牛源短缺問題,還有一種說法是進口牛比本土牛更優,是這樣嗎?
曹兵海:本土牛確實跟進口牛有一些差距,主要表現在產肉率上。以目前國內最好的陜西秦川牛為例,同樣是500公斤的牛,國外牛的產肉率比秦川牛要高出20%左右。
并且,國外牛比本土牛的育肥期(生長周期)要短2個月左右。
過去這些年,中國積極推動本土牛與國外牛雜交,以改良肉牛品種。目前,雜交牛在國內肉牛中的占比已高達80%,純種本土牛比例不到20%。
事實證明,雜交牛確實產肉量較本土牛增加了不少,對本土牛從耕牛向肉牛轉型起到了不可否定的作用,但也稀釋了本土牛的基因,讓中國的本土牛越來越沒有自己的特色,最后跟國外牛沒有任何差別,產出的牛肉也一樣。
我覺得,這是一種缺乏長遠眼光的短視行為,因為沒有特色就意味著沒有競爭力。加上國產牛肉的價格又高,不僅在國外市場難以獲得認可,就是在國內市場也會被進口牛肉打敗。
《瞭望東方周刊》:所以我們應該更多地養殖本土牛,而不是引進國外牛、培育雜交牛?
曹兵海:對。秦川牛、南陽黃牛、魯西牛都是中國優質的本土牛種,我們必須保住這些特色,逐步培育純種的本土肉牛品種。當然,雜交改良也要繼續進行。
目前,國家在一些地方劃定了保種區,規定區內本土牛不能跟區外牛雜交,以保證本土牛的純正性,但并沒有給這些純種的本土牛找到市場出路,這樣農戶還是不愿意養本土牛。
我們必須為本土牛找到一種可行的商業模式,這樣本土牛的養殖才能夠可持續下去。
湖北已經有這樣的成功嘗試,企業在養殖本土牛的同時開了牛肉主題餐館,將養殖、屠宰和售賣一體化,實現了從牛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每個環節都能賺錢,已經做了五六年,去那里的餐廳吃飯都要提前三天訂位,一年純利潤就有700萬元。
如果我們能把本土牛做好做強,即使國外的牛肉進來再多也不用怕,因為本土牛更適合中國人的味蕾,會更受歡迎。我覺得,這應該是中國牛肉產業發展的一個基本戰略和方向,尤其是在我們逐漸放開牛肉進口之后更應堅持。
這點日本做得就很成功,其著力培育的本土牛——日本和牛——備受國內外歡迎,連美國牛肉都毫無招架之力。
肉牛產區應南移
《瞭望東方周刊》:從整體上來看,即便是本土牛的養殖,國內也存在著區域分布不均的現象,這有辦法改變嗎?
曹兵海:這是現階段的一個現實。以南、北方為例,南方14個省份人口占全國的52%,每年消費的牛肉占全國的56%,但生產的牛肉卻只占全國的26%。
為了滿足需求,每年都有大量的牛肉從北方長途運輸到南方市場,市場的供不應求加上長距離運輸的高物流成本使得牛肉的價格水漲船高。這就反映出國內牛肉生產和消費的脫節以及行業結構的不平衡。
那我們就可以考慮把現有的肉牛產區向南方轉移,讓南方能夠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南方的生態環境也比北方好,四季常青,植被的生長速度很快,可以降低肉牛養殖的飼料成本。
比如南方有大量荒地,政府可以鼓勵農戶在這些荒地上種草養牛。如果南方能夠實現供銷平衡,不用再從北方運輸牛肉了,那牛肉的價格自然就能降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