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雪
“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提出后,福建也對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有了明確的布局:
通過“一個樞紐、六個平臺和三個基地”建設,發揮泉州、福州、廈門、平潭“一區三點”龍頭引領作用,漳州、莆田、寧德、三明、龍巖、南平“三港三地”腹地支撐作用,以陸上、海上、海外“三個福建”為載體,統籌經貿發展。
作為內陸腹地城市,三明對自己又有何定位呢?
“對標《福建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方案》,三明將打造核心區綠色腹地。”福建省三明市市長余紅勝對《瞭望東方周刊》如此表示。
借助“一帶一路”的東風,三明的綠水青山如何有效地轉換為產品優勢和國際優勢?要走向全球,內陸山區的先天地緣劣勢又將如何克服?
就如何解決這些核心問題,余紅勝接受了《瞭望東方周刊》的專訪。
對標“海絲核心區”
《瞭望東方周刊》:在“一帶一路”藍圖中,三明如何給自己定位?
余紅勝: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明確提出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建省人民政府制定了《福建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方案》。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專門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統籌領導,并成立了規劃政策組、項目對接組和“一帶一路”招商小分隊,全方位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在三明深入實施。
三明如何給自己定位呢?這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福建對標國家,我們就對標福建。
《福建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方案》提出,要充分發揮福建比較優勢,實行更加主動的開放戰略,在互聯互通、經貿合作、體制創新、人文交流等領域不斷深化核心區的引領、示范、聚集、輻射作用,努力打造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經貿合作的前沿平臺、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區域、人文交流的重要紐帶。
在省內布局上,《方案》明確支持三明建設海上絲綢之路腹地拓展重要支撐。
根據《方案》中的四個功能定位和布局分工,我們提出,要把三明打造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綠色腹地。
《瞭望東方周刊》:怎么打造這塊核心區綠色腹地?
余紅勝: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著力發揮好三明的傳統產業優勢,全面提升與沿海城市的山海協作水平,努力建設成為承接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產業轉移基地;
二是發揮好三明生態文明建設和客家祖地文化優勢,努力建成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生態產品出口基地、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生態文明交流平臺;
三是發揮好三明地處連接沿海與內陸的重要節點的區位優勢,依托重要交通干線,努力建設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
“綠色寶庫”變為國際競爭優勢
《瞭望東方周刊》: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三明的生態產業如何“走出去”?
余紅勝:三明的生態資源非常豐富。我們擁有全國唯一的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是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享有福建“綠色寶庫”的美譽,林木品種繁多,森林覆蓋率達76.8%,全市活立木蓄積量超過1億立方米。
作為綠色城市,三明有一個最突出的產業優勢——藥材種植。目前我們的藥材品種有30多個,面積達36萬畝,5個品種被認定為全國優質地道藥材,3個品種被列入國家重點扶持品種——黃精、雷公藤、草珊瑚。其中很多品種的種植面積三明都是全國最大的。基于這樣的優勢,我們現有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21家,藥品生產文號222個,全國獨家品種2個,還有一個機密處方,產品都具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這些都可以“走出去”,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
《瞭望東方周刊》:有沒有具有代表性的“走出去”案例?
余紅勝:我們的紅豆杉,已經在龍頭企業福建南方制藥有限公司的帶領下走上了國際化。這家公司是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再把產業優勢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的一個典型。
南方制藥有國內最大的南方紅豆杉短周期藥用速生豐產林種植基地,其產品中的紫杉烷類化合物在國內市場占60%以上。近年來,南方制藥響應“一帶一路”“海絲核心區”建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紫杉烷類系列原料藥已出口到美國、韓國、土耳其、捷克等國家,成為全球紫杉烷類產品最重要的供應商之一。
2016年4月,這家公司的紫杉醇系列產品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認證,產品符合國際標準,全年累計出口紫杉醇系列產品600公斤,出口值600萬美元。
2017年,南方制藥正在向印度申報“半合成紫杉醇”“半合成多烯紫杉醇”藥證,抗腫瘤系列產品生產線正在申報歐盟EDQM認證。若能通過認證,產品將長驅直入歐洲、印度、馬來西亞等市場。
“引進來”154個,“走出去”22個
《瞭望東方周刊》: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近年來三明有哪些“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重大項目?
余紅勝:依托“海絲核心區”優勢,我們近年來加大力度“引進來”和“走出去”。
這里有一組數據:近五年來我們累計批辦外資項目154個,其中總投資千萬美元的外資項目76個、超5000萬美元的17個、過億美元的7個。
其中,引進“一帶一路”國家投資的項目35個,分別來自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匈牙利、保加利亞等14個國家和地區。
同時,三明先后有22個項目“走出去”,落地到了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等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內的11個國家。
比如,黎明重工就抓住“一帶一路”發展契機,在贊比亞投資鋼鐵公司,從一家公司發展到擁有8家子公司,并從主業鋼鐵鑄造延伸至物流、邊貿等行業,成為贊比亞首都工業園區內最大的中資民營企業。
《瞭望東方周刊》:在你看來,怎樣的企業才能在“一帶一路”上更好地“走出去”?
余紅勝:“一帶一路”建設絕對不是過剩產能輸出,也不是廉價傾銷。我們現在在“一帶一路”上走的,是一條能與沿線各國產業、企業融合發展的大家真正共贏的路。
三明的建新輪胎可以說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實踐者,其發展也是多方共贏的一個案例。它比較典型的,就是做到了技術、設備、原料、市場“四頭”都連著“一帶一路”,與沿線國家有著密切的合作與聯系,產品還成功打入“一帶一路”沿線4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北美、中南美、亞太、中東、非洲等區域業務體系,今年又成功打開了美國市場。在“一帶一路”國家倡議的利好下,這家企業預計全年銷售增長將達到50%以上。
規劃先行,推動企業開拓“海絲”市場
《瞭望東方周刊》:各地都在積極對接、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三明有哪些政策和舉措?
余紅勝:這首先得益于我們堅持規劃先行。
結合“十三五”規劃編制,三明在“規劃綱要”和對外開放專項規劃中,從互聯互通設施建設、產業對接、平臺構建、人文交流等方面,均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作了專題規劃,并策劃了140個項目,建立了項目庫,確保三明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有了頂層設計。
其次,我們立足于“海絲核心區”腹地,大力推進同周邊地區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進一步打通三明對接福州、泉州、廈門、莆田等“海絲核心區”主要城市和6個重點海灣區域的通道,使三明成為連接“海絲核心區”貫通內陸省份的重要節點。
一方面,我們全力加快推進在建項目,其中三明沙縣機場已于2016年3月份實現通航,南三龍鐵路、廈沙高速今年內將基本建成或通車。
另一方面,我們也在加大力度推進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其中興泉鐵路、浦梅鐵路今年初已實現全線開工,莆炎高速全線已于上半年全線開工。
第三個方面,是對企業影響最為直接的政策推動。在“引進來”方面,我們對外商投資準入實施特別管理,在“走出去”方面,先后出臺出口穩增長、出口企業出口信用保險保費扶持管理、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鼓勵企業參加境內外展會等措施,積極幫助出口企業協調解決具體問題。在“通關”方面,推廣國際單一窗口,在福州、廈門海關兩大關區首先使用跨關區電子關鎖系統,實現了跨關區直通放行。
《瞭望東方周刊》:福建是重要的外貿省份,三明的外貿出口增速在福建一路領先。那么,對于剛才提到的第三個方面,能夠具體解釋一下嗎?
余紅勝:我們出臺了《出口企業出口信用保險保費扶持管理辦法》,將出口企業信保費用補助比例提高到100%,降低企業收匯風險,助推企業開展出口業務,2016年為63家生產型出口企業進行了信保扶持。同時,為促進“優進優出”,還制定出臺了《三明市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
同時,我們還在降低企業稅負。我們的海關、市商務局、林業局等部門圍繞三明市重點產業、行業聯合開展海關稅則調研,先后就重晶石出口、紅豆杉皮和枝葉進口、三氯蔗糖出口退稅等問題提交調研報告,被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采納或部分采納。
其中,2015年提出的《關于對精選重晶石粉增列子目并取消出口關稅》的稅則修訂調整議題被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采納,自2016年1月1日起取消重晶石出口征收10%的關稅稅率,當年,就為出口重晶石的永安啟勝、安泰、威頓等企業減征關稅960萬元。
再比如,企業參加境外展會,在享受省補助展位費的基礎上,三明還對參展企業的第一個展位補助3000元,對第二個展位補助1500元,鼓勵企業開拓“海絲”沿線國家或地區的市場。在這樣的鼓勵下,2016年,三明對南美洲、非洲、大洋洲、歐洲等新興市場出口分別增長59.87%、41.02%、37.34%和57.1%。
找準短板,精準施策
《瞭望東方周刊》:為了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三明下一步將如何發力?
余紅勝:雖然我們按照《福建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方案》的省內布局,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三明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
實事求是地說,我們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合作基礎仍然薄弱。作為山區城市,與沿海城市還有較大差距,對外資的吸引力還不夠強。“走出去”的企業規模還較小、抗風險能力也不強。
要加快融入“一帶一路”或借力“一帶一路”,我們必須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較高的出口企業。
同時,還要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業狀況、政策趨向的深入研究和對接。
下一步,我們將針對這些問題或短板,精準施策、精準發力,以更大的力度融入“一帶一路”,爭取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取得更多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