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文訓+得剛

敦煌,世界文化圣地。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就有“東有莫高窟,西有石油城”的美譽。莫高窟,蜚聲中外,享譽遐邇;“石油城”——中國石油青海油田科研教育培訓輪休基地,雄偉矗立在敦煌七里鎮轄區。
說“雄偉矗立”,因為這里有整潔寬敞的大道,有設施一流的廣場游園,還有挺拔俊秀的現代化小高層樓宇,更有那被林業部命名為“國家重點公益林”、全國綠化委贊譽為“塞外戈壁改造自然面貌的又一面旗幟”的防護林。
這道備受關注的防護林,是青海油田敦煌基地的“守護林、健身林、休閑林”,是青海石油人用心血澆注的“綠色長廊”。有道是,林廊伴路風光好,曲徑通幽行人多。撫今追昔,感懷嘆之,青海石油人渴望綠色的夢是那么悠長,渴盼綠色的路又是那么深遠……
固守大漠不言悔 心中有綠春常在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駝鈴聲聲,喚醒柴達木亙古荒原,尋找油氣,匯聚祖國天南海北人。懷揣“我為祖國獻石油”的青海石油人,在柴達木盆地25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南征北戰,奉獻能源,先后建立起了茫崖、冷湖、大柴旦、花土溝、格爾木等石油基地。柴達木盆地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吸不飽”,平均海拔2800多米。自然生態如此惡劣的環境,使得綠色生命望而卻步。仰望藍天、祈盼雨露、渴望綠色是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青海石油人共同的心愿。
在柴達木石油文學的園地中,我們不難發現有許多關于樹、關于草、關于綠色的感人的故事。
“愛情林”,講述了冷湖五號油礦材料庫的那一小片樹林的往事;“我們的試驗田”,抒發了對冷湖四號學校大門口的那一片楊柳婆娑、麥穗搖曳場景的懷念;“北山上的那棵樹”,述說的是花土溝油田北山作業區的一小塊綠地。一棵小白楊在職工們的百般呵護下,頑強生長,扎根高原,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守望百里油區,傳遞綠色希望……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青海石油人在柴達木盆地不僅“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而且,以大愛無疆的博大胸懷,面對艱苦的自然條件,勤于工作,樂于生活,在高寒缺氧、寸草不生的大漠深處,心系綠色,憧憬明天。伴隨著生產基地的逐步擴大與遷移,青海石油人竭盡全力,將星星點點的“綠色希望”,用心播撒……
盡管,盆地內油氣生產基地的“綠色”不成格局,樹難以成行、草難于成叢,但有了樹、有了草,也就走出了一條路,一條“心中有綠春常在”的希望的路!
古城揮汗樹成林 蜿蜒綠色風景線
如果說,青海石油人曾經的植樹種草是“星星之火”的話,那么,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青海油田在古城敦煌七里鎮建立基地之后,月上柳梢,夢想成真,綠化植樹規模呈現出奪目的“燎原之勢”。不忘初心的惜綠情結,與履行社會責任的敢于擔當,給青海油田綠化工作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傾情綠色造福周邊,全員植樹美化油城。青海油田敦煌基地的大規模綠化,發軔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興盛延續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建設防護林帶”與“干群義務植樹”的開春綠化“重頭戲”年年隆重登場,年年熱火朝天。
不能忘記、也不會忘記,當每年開春驚蟄的躁動稍發聲響,建設敦煌石油基地防護林帶的義務勞動大軍,扛鍬拿鎬,浩浩蕩蕩。通過電視畫面與報紙照片,我們清楚地看到,在義務勞動的工地,有身穿工衣的油田各級領導、有退休職工、有學生家屬,還有工作在敦煌基地各單位的職工——那一副副大家熟悉而親切的面孔。
建設防護林,綠化美名揚。經過30多年的汗撒荒原,如今,敦煌石油基地在蒸發量是降水量62倍的干旱戈壁上,綠化覆蓋率接近40%,建成了長達12.16千米、占地面積45公頃的環城防護林帶。“國家重點公益林”、“塞外戈壁改造自然面貌的又一面旗幟”的桂冠,青海石油人欣然接受,當之無愧!
敦煌基地環城防護林之美在于綠色沖天,蜿蜒壯觀。而整個防護林帶的絕美幽深之處當屬北防護林帶的林間小路。
走進北防護林帶林間小路,只見兩旁盈尺粗壯的鉆天白楊攜手榆槐和沙棗樹,向上合攏彎曲,樹梢摩挲。春夏到來,恰似一條望不斷盡頭的綠色走廊。來到這里,街市的喧鬧隔絕了,人們的心情疏朗了。踏行林間小路,四季的風景如影伴行,您可以感覺到春天嫩芽的綻放,酷暑炎熱的退卻,金秋樹葉的斑駁,冬日暖陽的開懷。北防護林帶的林間小路早已成為油城居民休閑散步、鍛煉健身的好去處,同時也是上級領導視察敦煌石油基地綠化建設,品讀青海石油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面窗口。
離退休管理處職工張麗在散文《小路》中愜意地寫道:“我輕快地走在這林中的小路上,樹木投下的陰影被我留在了身后。張開雙臂,閉上雙眼,輕松呼吸,靜靜聆聽……”
情注防護林,行走林間路。風吹葉動,渠水和聲,吟唱著青海石油人改造自然生態的“協奏曲”。林間小路是一條健康向上的綠色圓夢之路!
情注林帶升級版 華燈映照同心路
敦煌基地防護林帶成就了林間小路,而林間小路多年來的付出也使她日漸憔悴,顯得力不從心。有道是:“愛之深,責之切”。油城居民有了反映——林間小路有些狹窄、夜間散步沒有照明、周邊相應配套設施還需進一步完善……
群眾呼聲放心頭,整修林帶為大家。2015年夏末秋初,一場防護林帶升級改造以及相關設施配套的民心工程開工了。油城居民翹首以待,渴盼防護林帶青春常駐,容顏添彩。
兩個多月的緊張施工,油田電視臺在新聞和專欄節目中作了重點報道;2015年11月13日,《青海石油報》在“石油社會”版圖文加框刊發了《防護林帶變樣了!》的新聞報道:“11月3日下午,當行人走在防護林北林帶新修的林間小路上時,新安裝的一排路燈躍入眼簾。‘自從安裝了這些路燈,晚上在林帶散步、鍛煉,不用摸著黑了,更安全、更方便了!60多歲的旦堂秀老人告訴我們。”
此次防護林帶配套改造工程,共新修拓寬林帶間小路約1.6千米;新安裝路燈近240個,對整條林帶實現了全覆蓋。林帶小路還增設了垃圾投放箱;新建了英東廣場,在退休院旁、南林帶十字和昆侖路西頭建立了4處休閑景點。其中,英東廣場設計面積達7270平方米,木棧道、健身器械、石雕、花池、停車位等一應俱全;在英東廣場和南北林帶還新建了三處公廁。
敦煌基地防護林帶升級改造工程,完善了“林帶走廊”的健身、景觀、休閑功能,全方位、多層次地滿足了油城居民的健身休閑需求。
防護林帶“升級版”,風景線里贊譽多。社區管理中心職工王慶平是“敦煌愛跑團”的組織者之一,提起防護林帶,他感觸頗深:“我們‘敦煌愛跑團有20多人,日常訓練的場地就在防護林帶,我們每天堅持繞林帶跑兩圈。現在的防護林帶路面寬了,路燈有了,環衛工人還定時清掃、灑水,所以我們又增加了夜跑訓練這項內容。”
“我退休后在河南老家住過,也在西寧住過,但我還是喜歡住在咱們敦煌基地。防護林帶空氣好、環境好,早晚在這里鍛煉的人特別多。現在我每天都到這條小路上散步鍛煉。”今年82歲的退休老人郭慶信笑呵呵地說。
是啊!三十余載石油職工汗水傾注防護林,幾度春秋油田干群攜手并肩林間路。這條承載青海石油人健康和歡樂的林間小路,多少年來,她敞開溫暖的懷抱,綻放出燦爛的笑靨,喜迎朝陽,送別晚霞。她聽到過年輕夫妻暢談美好生活的意愿,看到過退休職工贊嘆油田發展的喜悅,同時,也聽到過、看到過青海油田的奉獻者們腳踏實地的心聲與豪邁。
林間小路是一條油田干群全民健身的“同行路”,更是一條步履穩健、邁向千萬噸高原油氣田的“同心路”!
(作者單位:甘肅敦煌七里鎮青海石油基地青海油田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