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在城市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分析的基礎上,以上海市靜安區“現代戲劇谷”為例,研究了創新模式整合資源提升城市域文化軟實力,提出積極打造城市文化創意創業集聚城市,“文化創意創業”品牌形成創新新動能,是城市文化創意創業集聚城市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科技創新;創新模式;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6-0048-02
一、城市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分析
科技創新與文化都是以人的活動為基礎,通過人的活動進行的,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科技創新與文化發展不可避免地交織在一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科技創新的巨大推動下,文化的演進加速,文化產品的供給創造了巨大的需求。
挖掘本地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傳承是中心城城市推進舊城市改造的必然選擇,利用擁有中心城城市獨有的生態優勢和發展空間,對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從文化創意產業細分來看,可包括藝術業(演藝、電影等)、傳媒業、設計業、時尚創意、廣告會展和休閑娛樂等細分領域。結合地域的資源條件和發展需求,充分發揮城市域的文化生態、“河岸”等資源優勢,通過建設地標性文化建筑、舉辦代表性節慶事件活動、慶典活動等方式,將文化元素滲透到城市域形象和品牌塑造之中,在發展金融服務以及高端購物、旅游觀光等相關產業的過程中能夠體現文化、時尚等元素[1]。同時,聚焦建設文化產業載體項目。大力建設IMAX超大屏幕電影院、展示中心、戶外慶典場所、演出游藝場、藝術市場等項目設施,為形成中心地城市集聚人氣,力爭將該城市域打造成為文化消費和旅游觀光體驗的重要目的地,進而為購物、餐飲、住宿、旅游等行業帶來巨大的衍生收益。
二、創新模式整合資源提升城市域文化軟實力——以上海市靜安區“現代戲劇谷”為例
上海,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經過十幾年的整臺和發展,都市型工業已形成服裝服飾業、食品加工制造業、包裝印刷業、室內裝飾用品制造業,化妝品及清潔用品制造業、工藝美術旅游用品制造業、小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等七大產業。服裝、印刷出版、食品飲料與都市生活需求密不可分的產業。
近年來,靜安區對標世界著名商業商務街城市,在提升商圈能級的同時,著力提升商業商務街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從2009年開始,該城市全力打造“現代戲劇谷”,以戲劇文化為突破口,通過平臺化運作實現文化實體資源的整合、藝術人才的集聚,初步形成“原點在靜安、貢獻在上海、輻射在全國”的文化影響力,對中心城城市繁榮公共文化、發展文化產業和增強城城市軟實力、擴大文化影響力做出了有益探索[2]。
(一)創新運行模式,以企業化、平臺化運作實現文化實體資源的有效整合
靜安區具有比較深厚的戲劇文化底蘊,但作為“袖珍小城市”,人才、劇場等實體資源有限,“現代戲劇谷”以企業化、平臺化的虛擬運作模式突破實體資源的瓶頸,打破城市域界限,實現了“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良好效果。城市委城市政府不參與日常運營;制定《現代戲劇谷劇(項)目資助管理辦法》和《現代戲劇谷戲劇工作室房租補貼辦法》,規范、監督扶持資金的有效使用。同時,成立上海現代戲劇谷發展有限公司,作為虛擬化的運作平臺,把全市的劇場、優秀劇目、世界的藝術人才有效整合在一起。現在,盧灣城市的蘭心大戲院、黃浦城市的新光小劇場和浦東新城市的東方藝術中心,大陸、香港、臺灣等兩岸三地的戲劇領軍人才以及他們創作的優秀原創劇目通過現代戲劇谷的平臺實現了無縫對接[3]。
(二)注重對文化核心要素的扶持,實現藝術領軍人才的集聚
從2009年開始,該城市每年安排1500萬元作為資助基金,兼顧藝術品質和市場化原則,通過現代戲劇谷平臺對具有較高藝術品質和戲劇個性、反映當代特征的原創劇目、首演劇目等戲劇主題活動和藝術創作個人進行扶持。成立專家評審委員會,在現代戲劇谷管委會直接領導下,作為獨立第三方,負責申報劇目的專業評審,確保藝術評審的公正、客觀,確保資助劇目的藝術品質。堅持市場化導向,改變過去對劇場、劇團等實體資源進行資助、“養劇場、養劇團”的做法,80后的本地導演何念,正是得益于這種資助方式才脫穎而出,成為當前戲劇界炙手可熱的新星和票房保證[4]。
(三)以戲劇演季和評獎為載體,實現文化影響力的對外輻射
每年推出“春夏”“秋冬”兩個以品牌戲劇為主體的戲劇演季,邀請并資助華語圈甚至世界范圍內具有較高藝術品質、反映當代特征的戲劇劇目在上海演出。申報的劇目只要經過專家委員會的評審就給予扶持,而不限制劇目演出的劇場,全市的劇場資源在現代戲劇谷的運作下得到有效整合。3年間,共推出6個劇目演季,呈現142臺資助劇目、2481場演出,吸引百萬余人次走入劇場,眾多著名導演紛紛將原創劇目或首演劇目通過現代戲劇谷平臺上演,從而使靜安成為華語圈戲劇界內的“文化重鎮”。創建戲劇評獎,開創華語地城市第一個商業戲劇獎項。現代戲劇谷與新浪網合作,啟動互聯網現場視頻直播與觀眾投票評選機制,利用新媒體平臺擴大了“壹戲劇大賞”的傳播面與品牌影響力。“壹戲劇大賞”已成為華語圈內戲劇藝術家和工作者高度認同的年度獎項,也成為靜安區每年一度的國際性文化盛事[4]。
(四)積極打造“市民戲劇節”,實現時尚藝術與公共文化的互動融合
現代戲劇谷不僅關注和聚焦專業藝術劇團和領軍人才,還成為時尚藝術與普通市民之間的溝通橋梁,成為市民群眾共建共享時尚藝術的公共平臺:推出“壹戲劇秀·市民劇場”,打造國內首個“市民戲劇節”。“市民劇場”有力提升了市民群眾的藝術修養和素質。市民劇場的每一位參與者由內而外的發出“更大方了,更有自信了,氣質更好了,待人接物更有風度了”的感慨。通過“戲劇化生存”主題活動,推廣戲劇普及與體驗活動。定期邀請來自北京、上海、香港、臺灣等地的戲劇名家開設一系列精彩紛呈的公益講座與工作坊,提升整個城市域的文化與藝術氛圍。“戲劇化生存”系列普及活動至今已舉辦近百場、吸引了近10萬名白領走進戲劇、認識戲劇,眾多都市白領和戲劇愛好者從中分享到戲劇藝術的樂趣和溫暖。
三、城市文化創意創業集聚城市的實現路徑
(一)積極打造城市文化創意創業集聚城市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大力支持青年創新創業將是十三五科技創新的主旋律之一。文化創意創業集聚城市的打造是城市活力的體現,也是“十三五”經濟發展的活力之源。“十三五”期間,要加快推動文化創意青創園大學生創業基地、文化創意創業預孵化基地、文化創意產業培育基地、文化創意創業實踐基地、文化創意創新示范城市等基地的建設發展,整合聚焦政策優勢和創業投資、入股經營、風險投資等途徑扶持創業方式,加快優秀的青年創業項目落地發展,豐富新興科技服務業業態[5]。
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是激發企業創新積極性的重要保障。當前,城市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尚未健全,導致企業在系統中能夠充分吸取的“雨水”“陽光”“肥料”不足,從而“營養”不良。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關鍵不在于政府功能的強大,關鍵在于系統軟環境的服務功能。
(二)“文化創意創業”品牌形成創新新動能
深化文化創意科技創業載體建設,加快推進孵化器、加速器等載體的專業化建設,培育形成創新誠信文化[6]。德國的傳統文化如缺乏服務文化、勞動法約束、德國思維方式(不喜歡從小到大)曾被認為是創新文化的殺手。但慕尼黑工業園城市通過舉辦慕尼黑企業規劃競賽、5歐元企業競賽等計劃在德國和歐洲取得了巨大成功,迅速吸引了歐洲眾多創業者的興趣,也激發了本地人的創業熱情[7]。
參考文獻:
[1] 盧濤.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國內外經驗借鑒及建議[J].財政研究,2012(5).
[2] 厲無畏,于雪梅.關于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發展的思考[J].上海經濟研究,2005(8).
[3] 王慧敏.文化創意產業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
[4] 胡曉鵬.文化創意產業的地區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5] 邢華.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整合及其發展路徑探析[J].經濟管理, 2009(2).
[6] 程郁,王勝光.“從孵化器到加速器——培育成長型企業的創新服務體系”[J].中國科技論壇,2013(3).
[7] 陳漢欣.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前贍[J].經濟地理,2008(5).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