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俏俏+陳長松??
摘 要:本文主要關注留守兒童的標簽化報道并展開探究論述,分別從留守兒童的學習層面、心理層面和道德層面進行分析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盡管在這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但并不等同于留守兒童是問題兒童。媒體報道應秉持專業主義精神,客觀中立、理性發聲;發掘留守群體的積極因素,為留守兒童去污名,打造一個正常的輿論環境。
關鍵詞:留守兒童;標簽化;問題兒童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6-0046-02
20世紀90年代起,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研究涵蓋了各個方面。研究主要從人口學、社會學、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等方面對留守兒童的規模、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心理行為等方面影響的探討上。部分研究者缺乏深入研究假設留守兒童為問題兒童,僅憑借經驗主義和他人研究作為基礎,造成大量同質化研究。社會媒體在對留守兒童的新聞報道中,主觀意識強烈,多給受眾呈現出留守兒童的負面形象,夸大留守的消極作用,造成受眾對留守兒童的刻板印象。本文主要關注留守兒童新聞報道標簽化并針對此現象進行展開闡釋,分析留守兒童新聞報道標簽化的原因,指出媒體對留守兒童相關報道應秉持專業主義,客觀中立、理性發聲。
一、留守兒童、問題兒童與標簽化
1.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兒童指至少有連續半年以上沒有跟隨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的兒童[1]。語義學來講,留守兒童是中性詞。留守不僅是身體上的留守,更多的是心靈的留守。留守兒童是城市化轉型的產物,留守不是固有屬性只象征暫時狀態。鑒于以上本文認為留守兒童是父母雙方均外出并與其他親人長期生活的兒童群體。
2.問題兒童。所謂問題兒童指經常不遵守社會公認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或犯有較嚴重的道德過錯的兒童[2]。留守兒童長期處于親子分離狀態,易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且在道德判斷中難以形成合乎道德準則的歸因定向[3]。留守兒童生活中的道德疑惑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指導,加上外界的不良誘惑易誤入歧途。本文認為留守兒童是道德和行為規范中存在認知偏差不能得到有效指導的群體。
3.標簽化。所謂標簽化指一種自發的認識歸類方式,將某一個事件或者某一個人物自發地歸為一類事件或一類人物[4]。從哲學角度看,新聞報道的標簽化是唯心主義。但在媒體報道中,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能讓受眾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握信息要點。本文認為標簽化是個體存在某個群體的特有屬性,由個人將其歸類為群體的過程。
二、留守兒童新聞報道標簽化的分析
1.學習層面:成績差、違規、逃課、輟學是留守兒童的主要學習狀態。學習作為一種獲取知識交流情感的方式,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更是社會化的構成元素。因此媒體也更為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層面,但媒體在報道時卻建構了一種學習狀態差的負面形象,諸如學習態度散漫、不端正,學習目的不明確,不能完成家庭作業,繼而伴隨遲到、逃課甚至輟學等問題的出現。媒體認為留守兒童學習層面出現的問題主要是父母監護真空造成的。
2015 年11月2日新京報報道3名留守少年殺害小學老師[5]。孩子就讀的中學校長說,長輩只負責孩子的吃住,沒有基本的善惡教育。留守兒童學習方面出現問題的原因多種多樣,教育發展的地區化差異、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學生自身接受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差異都會造成學習上不同程度的問題,但是在報道中只突出了父母的監護真空、基本的家庭教育缺失而造成孩子失去他律的原因。
2.心理層面:沉默自閉、簡易化處理事情是留守兒童的主要性格。媒體在留守兒童心理層面的新聞報道里建構一種長期沒有父母陪伴,親情饑渴;性格沉默自閉,遇事簡易化處理的形象。媒體認為父母與留守兒童之間的情感交流匱乏,是造成留守兒童孤獨、安全感缺失等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此外,留守兒童對其他群體排斥,不允許其他群體接觸,交際圈狹窄很難擴大與其他群體接觸的范圍。留守兒童在遇到一些事情時,由于缺少對外交流溝通的渠道,他們往往將事情“簡易化”處理。
2015年的6月16日新華社一篇有關留守兒童的報道講述12歲小雯(化名)放學路上將放了毒藥的可樂遞給同學小霞、小林(化名),二人喝下后中毒身亡[6]。留守狀態是可變的,不能將留守兒童心理層面的問題僅歸結于留守狀態。很多孩子在不適應周圍環境或出現新事物時的陌生感都導致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問題,不能將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出現簡單歸咎于缺乏與父母缺乏情感交流的原因上。媒體在進行相關報道的時候,不能突出放大一個原因。
3.道德層面:家庭教育的缺失、同輩小團體的左右是留守兒童失范亂紀、違法犯罪的原因。所謂道德,是人們頭腦中關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思想觀念,是調節人們行為的特殊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人們思想品質中的一項特殊內容[7]。道德層面主要是指行為規范,意識形態。媒體在留守兒童道德層面的新聞報道里建構了一種留守兒童缺失家庭教育,受小團體左右觸碰法律高壓線,自身意識不到錯誤的嚴重性導致一次又一次的亂紀行為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的形象。
2015年10月23日光明網刊載連平縣元善派出所抓獲盜竊團伙,破系列案件20余宗,而這些“砸車賊”皆是中小學生,是典型的留守兒童[8]。父母外出打工或者夫妻離婚長期不能陪在孩子身邊,留守兒童由隔代的爺爺奶奶撫養,老一輩的家長管教相對寬松,缺乏相對嚴格的教育。留守兒童在同輩群體中獲得心理和生活需求,同輩群體的價值導向影響著留守兒童。青春期的孩子受小團體的影響,在一些引誘面前不懂得拒絕、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亂紀、行為失范,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但這些案例只是小概率事件,留守兒童中不乏一些各方面都很優秀的榜樣。
三、新聞報道標簽化的原因
1.留守兒童自身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易被媒體放大處理。留守兒童作為社會轉型的產物,因為父母外出打工不得不兩地分隔。父母監護的真空、隔代撫養使得留守兒童比較于非留守兒童出現問題的機率更大。日常生活中,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隔兩地,不能及時得到引導和幫助,缺乏情感交流,容易產生思想認識、價值觀念的偏離和異常。父母由于無法陪伴子女,常采取物質方式彌補內心愧疚,過度的物質滿足容易導致兒童金錢主義與功利主義。另外,隔代教育的爺爺奶奶對于孩子的教育方式相對寬松,不舍得打罵說教孩子容易對其溺愛與放縱。
家庭關系結構的變動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家庭教育、行為發展等方面均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父母離異在孩子與父母之間造成一定的隔閡,導致父母與子女關系僵硬,相處不融洽。留守兒童的問題客觀存在,因此媒體在進行相關方面的新聞報道時自然會使用這些問題案例作為報道的素材甚至對問題進行放大處理。
2.媒介過度迎合受眾,報道庸俗化固化受眾對留守兒童的負面認知。媒體以受眾為中心來制定媒介定位以及傳播原則,必須向受眾呈現關于留守兒童問題的新聞報道。受眾自身喜歡越軌行為的相關報道造成許多媒體為了迎合受眾去報道負面新聞,負面新聞往往更能吸引受眾的關注。媒體對新聞對象的負面特點非常關注,并精煉地進行概括和契合當下公眾的心理焦慮進行“標簽化”定性,為公眾設置關于報道對象的“污名”議程。
根據議程設置理論,通過媒體對留守兒童各方面的報道提高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媒介議程影響政治議程促進其問題的改善。但是有些媒體在日常報道中,為了追求轟動效應,過多地跟蹤報道社會陰暗面,固化了受眾對于留守兒童的認識,造成留守兒童是問題兒童的認知偏差。在媒體的報道中,農村留守兒童形象比較單一,具有貧困化、脆弱化和邊緣化的特點。有些農村留守兒童的個別化原因媒體不加以解釋和深究就將其形成報道,從而在受眾的認知中,個別農村留守兒童遭遇的問題成了整個群體所面對的問題。新聞專業主義要求媒體在新聞報道時做到客觀中立,反映真實的全貌,而不是利用受眾對于弱者的同情去制造虛假新聞。新聞媒體必須秉承專業主義,避免庸俗化。
3.標簽化作為認知歸類的一種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標簽化本身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和認知模式,能夠讓受眾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握住信息的要點,有助于對事物的定性認識。新聞報道“標簽化”是新聞主體與受眾溝通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凸顯新聞報道的“個性”;具體形象的標簽給讀者更為直觀的印象,拉近了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但新聞報道的標簽化泛化造成新聞無法呈現事實的全貌,標簽的放大效應雖引起大家的普遍關注卻容易歪曲人們的認識。
基模理論指出受眾在接觸新信息、新事件時,過去相關的經驗和知識會引導受眾迅速地對新的狀況做出認識、推理和判斷,并及時做出態度或行為反應。在關于留守兒童的新聞報道中,媒體將小概率的留守兒童問題事件放大化報道,以偏概全,將留守兒童歸類為問題兒童。當受眾在接觸此類事件時會強化媒體塑造的原有基模,形成留守兒童是問題兒童的刻板印象。標簽化存在有其合理性,但在新聞報道中要把握一定的尺度。媒體要深層次、多角度地分析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不能片面解讀歪曲認知造成留守兒童污名化。
四、結 語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留守兒童在某些方面盡管存在一些問題,但并不等同于問題兒童。他們當中不乏表現優異,立志改變貧困和出路的正面案例。再而留守是可變因素,時間、家庭的變化都會對此產生影響。
考慮到留守兒童內部結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媒體在對留守兒童問題進行報道時,不能直接根據固有印象與經驗判斷留守兒童產生的問題,應秉持專業主義,客觀中立、理性發聲;發掘留守群體的積極因素,為留守兒童去污名,幫他們打造一個正常的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1] 段成榮,周福林.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6(3):60-65.
[2] 張福娟.問題兒童不良行為矯正的案例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4.
[3] 張學浪.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情感研究——以江蘇鹽城為例[D].南京理工大學,2012.
[4] 郭奇,姚亞楠.新聞報道“標簽化”現象探析[J].中州大學學報,2013(8).
[5] 羅婷.湖南13歲弒師少年:殺人后夜夜被噩夢驚醒[N].新京報,2015-11-02.
[6] 袁汝婷,謝櫻.這是誰的悲劇?——衡陽女童投毒殺人事件還原[N]新華日報,2015-06-16.
[7] 吳瑾菁.論“道德”——道德概念與定義思路[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8] 吳堃.10留守兒童砸車盜竊財物[N]光明網,2015-10-23.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