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歸納法和實證法等方法,對當前高校大學體育武術教學運用分組競賽法進行了探討,并提出運用分組競賽法時應注意的四個原則。
【關鍵詞】大學體育 武術教學 分組競賽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C-0167-02
中華武術起源于古代狩獵活動,伴隨華夏文明的發展而日趨博大精深,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沉淀。中華武術作為一項傳統體育項目,具有其他體育項目特征的同時,更與我國古典哲學、美學、文學和中醫等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淵源,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瑰寶。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如火如荼展開,大學體育教學無論是在項目上或是內涵上,越來越符合當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武術作為大學體育教學中一門重要的課程,也越來越受到眾多大學生的喜愛。當前我國高校大學體育開設的武術項目較多,一般武術套路開設有太極拳、長拳和各類刀槍劍棍等項目,武術搏擊類開設有散打和太極推手等項目。相對于中學時代體育課對武術教學的缺乏,大學體育在課時的設計上保障了1至2年的學習時間,并賦予其必修課的課程屬性。因此,就大學體育武術教學而言,因其受眾為素質相對較高的大學生,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武術文化的傳承和傳播的一般功能。
一、大學體育武術教學的現狀和困境
(一)我國當前高校大學體育武術教學的現狀。當前我國大學體育教學模式從最早的行政班模式逐步發展到選項課或俱樂部等多元化教學模式,學生對體育課的學習有了更大的自由和自主權。大學體育武術教學屬于公共體育教學的范疇,由于武術是大家喜聞樂見的項目,且對場地要求不高,幾乎所有高校均開設有武術課程。在項目設置上,一般開設的武術套路項目有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初級長拳、初級刀術、初級槍術、初級劍術和初級棍術等傳統項目,開設的武術搏擊類有散打和太極推手等項目。教學時段按專本科區別有2-4個學期,學時數從96-144學時不等。教學模式一般按選項班或俱樂部進行班級教學。在武術教學師資方面,由于武術專業的特殊性,武術教師一般畢業于各大體育院校武術專業。
(二)當前高校大學體育武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宏觀上看,雖然武術在各大高校均屬學生較為喜愛的項目,且由于武術受場地影響較小,各高校也熱衷于開設武術課程。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當前大學體育武術教學確實存在一些困難,例如,現實武術教學與學生學武動機的矛盾,現實武術教學與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的矛盾,武術套路教學的枯燥與體育課組織的矛盾,以及武術技能的習得與當前體育課社會輿論的相悖。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武術文化在高校的傳承和發展。
從武術課堂實際操作中看,武術教學特別是套路教學存在工作量大,不好組織的問題。
一方面,武術教學不同于球類課程教學,球類課程教學的道具是學生熟悉的籃球或足球等,而且可以邊練邊比賽,而武術教學的內容是學生陌生的武術套路和技擊動作,需要不斷重復練習,且無法組織有效的比賽,課堂中學生所有的活動均需要教師的指導或調動。另一方面,公共體育武術教學中,現實武術教學與學生學武動機存在不一致,多數學生最初是從武俠電影和武俠小說中接觸到武術,認為練好武術就可以開山劈石,日行千里甚至以一擋百。然而當前高校現實武術教學主要目的是強身健體,了解和傳承、傳播中華武術文化。即使要習得功法(如硬氣功)之類的武學,更需練習數年才能有所收獲。因此,針對武術教學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需要研究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來滿足當前大學體育課武術教學的要求,逐步解決武術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困難。
二、武術教學分組競賽法的內涵
自古中華武術傳承武藝的傳統方式是“師徒”傳教方式。而近代以來,隨著武術進入高校體育課堂,一個武術教師面對的是30人左右的班級,這與傳統的“師徒”傳教方式大相徑庭,各高校在武術教學時采用的都是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時均以班級為最小教學單位,教師通過動作示范和個別指導,最后達到教學目的。由于在武術教學中,學生面對的是陌生的武術套路和技擊動作,且需要不斷摸索和重復這些枯燥練習,這種“現代式”的武術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還達不到調動學生積極性、有效習得武術技能的目的。
分組競賽法不同于上述的武術教學方法,是基于公共體育課武術教學背景下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引入競爭機制和“尖子生”培養制度,將一個班級按要求分成若干個小組,且以小組為最小教學單元,每個教學單元學生數大于7人,教師在全班教學示范后,對各小組進行單獨加強輔導和示范。另外,在每小組選出組長即“尖子生”進行強化訓練,各小組在“尖子生”的組織下進行階段性的常規練習,最后在每節課結束前進行分組競賽,展示動作套路并打分,每節課的考評計入期考成績。同時,將體能練習納入獎懲內容,在競賽的同時,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筆者通過多年在一線體育課程教學中實踐,發現該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大大提高了課堂的組織效率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發掘和培養出了特別優秀的學生,是一種值得繼續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學方法。
三、武術教學中運用分組競賽法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分組時遵循“男女分開”原則,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當今大學體育課一般實施選項班或俱樂部教學模式,按《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文件要求,每個選項班人數應控制在30人左右。在武術教學中運用分組競賽法要充分考慮男女生的生理特征和運動能力差異,遵循“男女分開”的原則。在女生較少的班級里,一般情況下應將女生單獨分成一組,在男生較少的班級里,則將男生列為一組。其目的是有利于安排運動負荷的類型和動作學習交流。另外,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男女生的生理特征和掌握動作技能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的教學中,在學習“攬雀尾”時,根據男女生理和心理差異因材施教,男生可以著重學習“掤”動作的發力和技擊,女生則可以著重學習“捋”動作的攻防技擊。如此,男生則可以在練習“掤”手法時展示動作的發力和陽剛之氣,女生則可以在練習“捋”式時展示動作的柔勁和曲線之美。
(二)加強尖子生的培養,以“先進”帶動“后進”。在公共體育武術教學中運用分組競賽法,要著重發現和培養武術“尖子生”,這是運用和實施好分組競賽法的基礎。武術“尖子生”的發現和培養主要分兩步走,首先是在分班初期(大概3-4周內),通過觀察小組內對習武有濃厚興趣且專業素質不錯的學生,確定其中一人為組長,另外籌備一人觀察情況。在日常教學中,組織各組長對本組人員進行練習,另外教師對其進行不定期的單獨輔導,提高其對武術動作的學習水平和悟性。第二階段是在大約4周之后,通過前期的觀察和實踐,重新評估該組長的培養潛力和勝任能力,若不能勝任,必須重新甄選和更換組長。在實際操作中,亦可從其他組調配條件更好的“尖子生”過來。尖子生的培養,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營造一種“榜樣”效應,暗示其他學生這些武術技擊動作是完全可以掌握和熟練運用的;另一方面是利用尖子生來組織本組成員的練習,逐步以“先進”帶動“后進”,最后整體達到良好的武術教學效果。從武術競賽的人才儲備角度看,“尖子生”的培養為學校參加各級別的武術賽事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撐。
(三)建立獎懲制度,營造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建立獎懲制度,是實施好分組競賽法的重要保障。分組競賽法是否可持續運行,需要建立一套獎懲制度來支撐其向健康的方向發展。獎懲制度的構建,一方面需充分考慮增強學生體質是體育教學最重要的目標;另一方面需考慮學生自身的實際需求。對于前者,可以將各類身體素質練習項目納入到懲處措施,例如俯臥撐練習、400米跑以及趣味性體能練習等。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懲處措施旨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負荷需適量。對于后者,可將每次課的比賽打分統計到期末的期考成績,以此來激勵學生練習的積極性,營造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最終達到提高武術教學效果的目的。
(四)將武術技擊融入到武術套路中,滿足學生的習武目的。在公共體育武術教學中,武術教師不僅需傳授武術動作技能和方法,而且肩負著中華武術文化傳承和傳播的責任。基于這兩點,一方面,武術教師要從科學的角度去引導學生,認知中華武術文化的源遠流長;另一方面,教師應積極對武俠電影和小說里面的武術進行澄清和科學說明。誠然,武俠電影出于滿足人們視覺需求和商業目的,放大了武術的功能和作用,但作為具有千年文化歷史沉淀的中華武術,確實有其神秘和過人之處,如當代陳式太極拳大師陳小旺的“千斤墜”、北腿之杰“戳腳”以及少林“硬氣功”等傳統武學,均能充分展示中華武術的強大技擊性和神秘感。
武術教學如無技擊的運用和展示,則與廣播體操教學毫無差別。教師在運用分組競賽法教學時,需將武術技擊融入到武術套路教學中,并示范運用,讓學生了解動作的技擊性,而不是給學生以“花架子”之印象。例如,在太極拳教學中,“左右摟膝拗步”一式要求給學生示范如何在攻防中運用手臂“拍壓”防守上盤,進而“摟手”防下盤,最后以掌攻擊對方胸部或頭部的技擊要求。在“左右野馬分鬃”教學中,應向學生示范“掤”式的開合以及配合身體發力,攻擊時力達小臂外側,并配以弓步加身體旋轉,如此,會達到一種較大的攻擊效果。學生在了解套路的攻防含義之后,便會在演練中有意識地運用這些技能,并與同學之間進行拆招,喂招交流,增加了學生學習套路動作的興趣,滿足了學生的習武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光全.方法、現狀與中國意識——基于武術原初素質和精要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11)
[2]劉文武.武術教學與體育項目教學的區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10)
[3]劉文武.傳統武術進入我國學校系統的必要性及其途徑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1)
【作者簡介】周 勇,男,湖北崇陽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武術文化。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