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福+蔣漢松
【摘 要】本文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基于國家大力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大背景,提出通過促進民族文化與現代大學文化相結合形成新的大學文化,實現民族文化進校園;通過民族文化與地理標志產品相結合,以“非遺”文化與茶文化相結合,打造專業特色,實現民族文化進專業;通過以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人文教育和設計教學創新相結合,開發系統性專業課程和系列化公選課程,實現民族文化進課程。
【關鍵詞】民族文化 傳承創新 進校園 進專業 進課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C-0014-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出臺的《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指出要通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并布置了推動民族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推動民間傳統手工藝傳承模式改革、服務相關民族產業轉型升級與發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促進民族地區專業設置調整與優化等五大任務。
隨后,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啟動了遴選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的工作,并在2013年4月公布了首批100個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產品造型設計專業列入其中,為推進示范專業點的建設,有效地弘揚民族文化,在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進專業、進課程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一、建立民族藝術大師工作室,以現代學徒制,打造“大師領銜、名師導教”的“雙師型”傳承與創新師資團隊
民族文化傳承,需要平臺和載體。隨著項目的推進,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相繼建立了陶藝、雕刻、織錦等民族工藝大師工作室,聘請了10多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廣西工藝美術大師、民間工藝美術大師進駐。引入大師項目和學院教學改革項目相結合,并由教學名師負責,帶領專任青年骨干教師共同參與,形成大師參與學院教改項目,專任教師參與大師研發項目的“雙項目雙向參與”機制,并建立了一支“大師領銜,名師導教”的“雙師型”骨干教師隊伍。一方面,采用現代學徒制,由青年拜大師學藝,成為工作室學徒,由大師指導青年教師學習和傳承民族技藝;另一方面,教學名師及青年骨干教師與大師共同承接企業設計及研發項目,形成以工作室為平臺,以項目為載體,共同進行民族文化產品的創新設計與研發,服務民族文化企業,助推產業發展。
近年來,學院藝術設計系通過大師工作室,培養了一支民族文化傳承教學團隊,專業帶頭人劉永福先后被評為廣西教學名師、廣西優秀教師、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個人、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8名青年教師晉升了高級工藝美術師,12名教師取得高級技師。
教師團隊還參與完成了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百工錄:中國工藝美術非遺傳承與創新”——陶藝燒制技藝子項目。該項目以“非遺”坭興陶為載體,按照職業教育規律和行業標準,將“非遺”坭興陶燒制技藝相關素材進行“碎片化資源、結構化課程、系統化設計”的思路,運用數字化技術進行資源轉換、課程建設。
二、以民族藝術大師工作室為平臺,培育學生社團,以優秀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與現代大學文化相結合,培育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
新時代下民族文化的傳承,需要載體、平臺和創新的形式,廣西職業技術學院依托大師工作室平臺,培育學生社團,共推文化活動,營造民族文化傳承的硬環境和軟環境,讓優秀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之風在校園成為文化之尚。
一是大師參與組織成立學生社團。近年來成立了坭興陶愛好者協會、中華書畫協會、錦繡協會、雕刻協會、美術協會、民族音樂協會、民族舞蹈協會等10多個學生社團,成員上千人,培育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理解民族文化,推廣和傳承民族文化。
二是充分發揮大師在民族文化傳承活動中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用,組織舉辦民族體育運動會,通過背簍繡球、大象爬河、跳竹竿等競賽項目,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體育,培育民族感情。
三是發揮學院茶類專業的特色和優勢,以中華茶文化為主題,聘請民間茶藝大師指導,舉辦茶葉品鑒、茶藝表演(無我茶席、長嘴壺、中華茶藝等)、茶膳制作、茶葉包裝等技能競賽活動,將優秀的中華茶文化貫穿于學生各項教學學習活動中。
四是聘請大師舉辦培訓、講座,培育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目前共聘請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人帡(坭興陶傳承人)、利成世(貝雕、陶藝),以及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潘彩英(苗錦傳承人)、青花瓷及鑒寶專家楊丹、廣西工藝美術大師帥立功、民族建筑手繪大師羅克中等20多位大師,每年為學生舉辦民族文化、民族藝術與現代設計等講座數十場次,惠及學生數千人。
五是學院申報和打造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校園4A級景區,將中華傳統的茶文化滲透到校園的育人環境之中。
三、以優秀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與地理標志性產品相結合,打造特色專業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產品造型設計專業前身是旅游藝術品設計與制作專業,2006年隨著教育部專業目錄調整為產品造型設計專業,但仍保留旅游藝術品設計與制作的特色,該專業瞄準廣西旅游文化產業,以“非遺”為靈魂,開發設計旅游藝術品及包裝作品。產品造型設計專業2013年被國家民委、文化部、教育部確定為首批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專業示范點。2015年成功舉辦了教育部骨干青年教師“坭興陶陳設藝術品設計與制作”培訓班,培訓了來自全國9個省份的30多名青年骨干教師。
依托大師工作室平臺,該專業還獲得了自治區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基地立項,項目經費200萬元;學院茶藝類專業,將廣西相關的“非遺”項目(茶葉品種——六堡茶、南山圣種,茶器設計——坭興陶、紅木、竹器、竹芒編織等,茶服飾設計——壯錦、苗錦、瑤繡等)融入茶文化之中,打造“茶文化+非遺”的專業特色。
四、以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人文教育和設計教學創新相結合,開發系統性專業課程和系列化公選課程
課程是育人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充分借助“大師領銜、名師導教”的“雙師型”骨干教師隊伍,共同開發課程,并逐步探索形成系列化和系統性的課程體系。
一是民族陶藝設計與制作課程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該課程在2006年開始建設,提出以地理標志產品為載體,以民族文化為靈魂的課程設計理念,將地理標志性產品欽州坭興陶與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打造課程特色,該課程2008年被評為自治區精品課程,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自大師工作室建立以來,課程經過不斷創新,成了學生最喜愛的一門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
二是開發系列民族文化課程,列入全院性公選課。除上述的民族陶藝課程外,還開發了書法、繪畫、剪紙、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族體育(拋繡球、竹杠舞)、壯錦苗錦、繡球制作、雕刻(木雕、竹雕、貝雕、角雕等)、打油茶、茶膳等民族文化相關課程。
三是構建以“茶+非遺文化”為主線的民族文化系統性課程。依托學院茶藝與茶葉營銷、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包裝設計、產品造型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特色專業,以及自治區茶文化“特色專業+實訓基地”項目,在全院開展茶文化普及活動,開發“茶+非遺文化”為特色,涵蓋茶產業鏈的茶葉品種(南山圣種茶、茉莉花茶)—茶葉加工(“非遺”相關的六堡茶工藝、油茶、客家擂茶等)—中華茶藝展演(運用非遺坭陶等制作茶壺、茶器)、茶藝服飾設計—茶葉包裝設計—茶業商業環境設計(茶室、禪中、無我茶會)等特色課程,初步形成了系統化的課程群。
五、融入現代“互聯網+”理念,以現代學徒制方式培育民族文化傳承新人,助推產業發展
依托學院創業一條街,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聘請工作室大師為學生舉辦民族文化相關創新、創業指導,共同孵化民族文化創新、創意、創業團隊,借助大師的影響力,與企業牽線搭橋,為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支持,同時增設創業課程,傳授“互聯網+”的營銷理念、組織與方法,指導學生就業創業。僅藝術設計系近5年來共培養200多名民族工藝能手,其中從事“非遺”坭興陶創作、設計、營銷的畢業生就達近100人。涌現出“刻蝦王子”賴培瑞、“拉坯能手”曾世軍等一批高手,其中賴培瑞、陳炳輝、曾世軍、蘇曉艷、梁業蘭5人獲市級工級美術大師稱號,賴培瑞的刻蝦茶壺在業界已小有名氣。很多畢業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公司,運用電子商務進行營銷并取得成功。師生創作的坭興陶作品參加全國各類大賽獲得10多次獎項,成功申請發明專利、外觀設計專利50多項,為企業完成了大批設計,投放市場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助推產業發展。
六、結束語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了總體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并提出了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保護傳承文化遺產、融入生產生活等作為重點任務來抓。《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鼓勵高雅藝術進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民族民間優秀文化進校園。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促進民族文化進校園、進專業、進課程,以及在研究與實踐中創新以“茶”產業鏈延伸構建系統化課程,打造“名師導教、大師領銜”師資團隊及推行現代學徒制與“互聯網+”相融合培養傳承新人的創新,將對職業院校發揮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義務與責任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程舒通.創業創新教育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6(5)
[2]劉洪波.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教學改革的探討[J].柳州師專學報,2014(8)
【作者簡介】劉永福,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蔣漢松,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工程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