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淇?
摘 要:“重農抑商”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本世紀經濟學界、歷史學界關注的重點問題,圍繞“重農抑商”探討最多的是其形成的歷史原因、演變和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影響。本文通過紀錄片《中國商人》重新認識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尤其是對中國古代“商”一字的探討。
關鍵詞:中國商人;重農抑商;商文化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6-0120-02
紀錄片《中國商人》于2012年首播于央視財經網,該紀錄片通過對中國歷史上(從先秦到1949)的商人群體與社會背景的的描摹,生動地展示了他們的言行稟性、道德風范、智慧才能。該片不僅講述了古代商業的繁華,如商業文化的大運河、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古長安商文化;同時,也記錄了商人,千百年來備受重農輕商文化傳統的壓抑,在政治上難以施展修齊治平的理想以及在重農抑商背景之下,創造了溫和的儒商文化。
一、“重農抑商”的思考
《中國商人之風雨路長》就描繪到:“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思想貫穿始終,使得中國的商業發展相對緩慢”。同時,在紀錄片的《中國商人之山陜放歌》章節中也描繪到:“食鹽開中制度既解決了明王朝北方邊鎮的軍需供給也讓山陜的商幫掘到了第一桶金,商人開始大展身手”。通過紀錄片的觀看,可以得到這樣一個歷史事實,那就是,商業、商人在中國古代并沒有一直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傳統文化思想中的“工、農、商”也并沒有一以貫之,政府對商人、商業的認識和政策總是在不斷的變化。對“重農抑商”這一思想,應該需要重新認識和在構建。
其實,“重農抑商”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本世紀經濟學界、歷史學界關注的重點問題,圍繞“重農抑商”探討最多的是其形成的歷史原因、演變和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影響。近二三十年來,部分學者開始對“重農抑商”進行了再探討,指出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還存在著“重農重商”這一說法。因此,古代經濟政策中的“商”究竟是什么意思?
二、《中國商人》對“商”的解讀
《中國商人》這部紀錄片共20集,可以總結為從兩個方面展開了對商的研究,即商業的發展和商人的含義。商人起源于3000年前,他們的主要謀生手段是經營販運貨物,商人除了一般性的商人還主要包括為紅頂商人和儒商、官商,如表1《中國商人》對特殊商人的解讀。
表1 《中國商人》對特殊商人的解讀
紅頂商人: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商人捐官;第二種是政府招官。 《中國商人之紅頂商人》
如:清軍的征戰操辦糧餉和軍火立了大功,在朝廷重臣左宗棠的力薦下,一位叫胡雪巖的商人被賞頭品銜翎,三代封典,并賞加黃馬褂,允許騎馬紫禁城。一時間,當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民謠朝野傳誦。
儒商:儒商,即為“儒”與“商”的結合體,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財富與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 《中國商人之千年商道》
一手拿論語,一手拿算盤,通過對日本近代工商業之父澀澤榮一成功之道的總結。講述了儒家學說是對商人的影響。儒學規定了中國人的利益道統和立身處世的方式,不僅構造了中國社會的精神氣質也成為構建東方商業文化最為重要的精神內核。
官商:亦官亦商,原義為官員從事商業活動,現在主要指有官方背景的商人。 《中國商人之實業先驅》
講述盛宣懷這個晚清呼風喚雨的大官商,辦大事,做高官,為人生目標,曾統管鐵路、電報、航運、郵政四大實業。
同時,在記錄片中,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從宏觀角度分析,在封建社會的不同時期,對商人、對經商有不同的態度,并不是一直抑制,抑商與重商總是時斷時續,與當時的政府財政聯系十分緊密,如學者趙克堯把先秦到唐朝的抑商政策作了分析整理,得出了各個階段的抑商政策:先秦較淡,秦漢較濃,隋代無抑商,唐代中期以前較重,中期以后較輕。從微觀角度分析,政府對不同的商人、不同的商業行為,所采取的政策也不相同,例如國家對紅頂商人的重視和鼓勵,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在許多場合官員和商人是緊密結合在一起,其結合的方式主要有第一、行賄,商人用錢財巴結官吏;第二、官吏進行商業活動,私下經商,身兼二職,既是官員也是商人;第三、買官,商人通過種種手段取得官位;第四、官營,政府經營商業,官府承擔著商業機構的職責、和扮演商人的角色;第五、官府與商人協作,相互依靠,共同獲取商業利潤。同時,在商業屬性上也存在區分,對鹽鐵的專賣,對紡織業放開,以至于從明代開始,私營手工業已經超過了官營手工業,因而重農抑商中的“商”字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不論是商人本身還是商業行為,不應該簡單的認為“商”就是商業。
三、學術界對“商”的探討
史學上對于重農抑商出現的時間范圍大致存在四種看法,即商代說(啟良)、西周說(蔡一)、戰國說(宋超、趙錫元、柳思維等)和漢代說(唐慶增)。目前,學界主要贊同“重農抑商”出現在戰國,雖然秦漢之前,商業不是最受重視的,起碼也是“農商并進”。但是到了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實行變法提出了“官山海”,秦始皇“尚農除末”,致使商人的地位日漸下降,此后,“重農抑商”成為了古代統治者施行的基本治國之策。目前,關于重農抑商最普遍的理解為:“重農抑商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要內容是重視農業、限制工商業。”
1.研究范圍
李桂海認為,重農抑商主要表現在:限制皇權貴族對奢侈品的購買和使用,官營手工業以及部分產品的壟斷例如鹽鐵的專賣[1]。宋強剛認為,除了上述的措施之外,抑商還包括對商人增加重稅,貶低商人的社會地位[2]。而也有學者認為官營手工業、壟斷不能作為抑商的表現,其代表學者如閻守誠,他認為官府對工商業的經營不應該算在政府抑商的政策之中,因為官商也是一種商業行為,只是官商和私商在經營的形式和資金來源上有所區別而已,政府實行官商的動機是因為官商能帶來財政收入,官商從一定的程度上與私商競爭,破壞了市場的自主性,從而具有某種程度的抑商,但是官商并沒有完全排斥代替私商,官商其實從側面反映對政府對商業的重視。他認為重農抑商只表現在貶黜商人政治社會地位的一些法令和規則中,如秦始皇的“謫戍”政策和漢武帝的“困辱”政策[3]。
于是圍繞重農抑商、重本抑末中的“末業的范圍 ”學者們也開始了探討,高敏通過對歷史的詳細考察,在《秦漢史論叢第一輯》寫道: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重農抑商強調重農必須“禁末”,把抑商解釋為禁末。李悝時期的“末”是僅僅指“技巧”,到了商鞅時期,“末”除了禁止對高級奢侈品的買賣外,還把抑制商業和商人納入了“末”的范圍。西漢時期,是重農抑商的高峰,“末”的范圍進一步擴大,發展到對正常的工商業活動得嚴加控制。葉茂則認為,重本抑末的“末”主要是奢侈品的生產和消費以及某些商業投機活動[4]。關玉慧把抑商具體化,認為古代抑商的具體對象是從事巧偽飾器的商人和手工業者。這些人往往欺騙欺壓百姓,用無用之貨,賺取高額利潤,損害國家的利益,自私自利,他們的行為往往違反法例[5]。
2.具體含義
吳剛指出,重農抑商中的抑商,是指抑制商人階層,主要針對的是從事商業活動的人[6];閆守誠指出,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大商人屬于上層階級,是統治者中的一員。究其原因,大商人在商業領域賺取利潤之后,往往選取購置土地。重農抑商作為政府對商人的打壓政策當然會把作為同一階級內的大商人排除在外,因此,抑商的對象是小商人,所謂的“抑小不抑大”[6];韓朝華則與閆守誠的觀點相反,他認為大商人對土地的兼并,以及與地方割據勢力勾結,不僅實則嚴重危害了國家的經濟利益,削弱了中央集權。因此,大商人是重農抑商政策的主要打擊對象。或者說,重農抑商指的是重視農業的經濟活動,抑制大商人的商業活動[7];張家炎認為重農抑商的對象主要是私商,而非官商,把官商經濟拿出了重農抑商的范疇[8]。
四、總 結
結合《中國商人》和歷代以來學術界對“商”含義的探討。可以得到單純的認為重農抑商就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并不準確,同時,我們也不能因為史書上的相關“恤商”現象和對商利的追求而否定中國古代傳統“重農抑商”政策的存在。不可否認的是,史書上既記載了“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等抑商政策,也有“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馳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諸侯強族于京師”等重商政策。總的來說,“重農抑商”一直伴隨著我國封建社會的始終,就具體含義而言,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實行,應將重農抑商納入歷史的范疇來看。
參考文獻:
[1] 李桂海.封建主義“重農抑商”思想剖析[J].學術論壇,1981(4).
[2] 宋強剛.朱元璋的養士、用士與明代之士風(上)[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5(2).
[3] 閻守誠.重農抑商試析[J].歷史研究,1988(4).
[4] 葉茂.略論重農抑商的歷史根源[J].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4).
[5] 關玉惠.古代重農抑商的經濟思想對當前經濟改革的借鑒意義[J].南開經濟研究,1989(4).
[6] 吳剛.西漢“抑商政策”辨析[J].學術月刊,1994(8).
[7] 韓朝華.略論“重農抑商”政策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的作用[J].經濟科學,1988(6).
[8] 張家炎.試論“重本抑末”的雙重悖反特性[J].農業考古,1993(1).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