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6日,以“共享·智能·移動”為主題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7)》發布暨新媒體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行。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副局長王子豪代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李培林致辭,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副局長孫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輯楊群出席并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趙天曉主持發布會。
李培林副院長指出,新媒體藍皮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諸多皮書中的精品之一,已經連續4年獲得優秀皮書一等獎,在社會上有著廣泛的影響。今天是這部藍皮書連續第8年發布。
李培林副院長指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指引下,我國網信事業在過去一年取得了可喜的新進展。當前,我國網絡信息技術不斷創新,網絡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網絡信息技術應用與服務不斷升級,網絡強國建設不斷深化。在新一輪傳播技術的推動下,在國家戰略和政策的引導下,我國新媒體領域的發展生機勃勃,體制機制不斷優化創新。我們要緊緊抓住歷史機遇,通過頂層設計與戰略規劃在新媒體領域實現領先發展。
李培林副院長認為,本次發布會和研討會的主題“共享·智能·移動”較為準確地概括了過去一年中國互聯網和新媒體發展的基本特點。2016年,分享經濟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以分享經濟、共享經濟為代表的新互聯網經濟發展方式進入發展成長期。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人工智能飛速發展也是去年的一個亮點。智能化滲透進政治、經濟、媒體、教育、學術等各個領域。就傳媒業而言,人工智能主要通過改變新聞生產與呈現的方式構建出新的媒介業態和生態。在移動通信技術方面,我國4G用戶增速持續攀升,2017年一季度末總數達到8.36億戶。這直接推動了短視頻和網絡直播在過去一年的爆發式增長。伴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網絡使用正內化為用戶生活習慣,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網絡成果惠及普通用戶,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新面貌。
總報告概括了2016年以來中國新媒體發展的六大態勢:互聯網廣泛而深刻地造福國家與人民,我國正向網絡強國大步邁進,不斷加快互聯網治理步伐,短視頻與網絡直播塑造微傳播新生態,網紅經濟與共享經濟推動新媒體產業發展,網絡輿情倒逼互聯網企業肩負平臺責任。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十大展望:“互聯網+”行動計劃成效顯著,互聯網與實體經濟融合空間廣闊;物聯網迎來發展機遇期,智能產品樣態多樣化;媒體融合發展舉措不斷創新與升級;“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我國提升對外傳播水平新契機;微視頻、網絡直播深耕垂直領域發展,內容創業熱度不減;人工智能技術成為熱門,其應用領域的選擇與布局日顯重要;網絡文化發揮“硬威力”,社交功能仍是新媒體產品的核心功能;政務新媒體體系化發展,網絡扶貧有效推進精準扶貧;新媒體盈利方式更加多元但受到規范約束,移動變現成為新發力點;互聯網治理“常態化”與“長期化”,網絡安全成為全球互聯網治理的重點。
22篇分報告分別對中國新媒體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作了深入探討與分析,內容主要涉及中國媒體融合、網紅經濟、政務微博矩陣、虛擬現實、新聞無人機、互聯網國際輿論、視頻付費、網絡電影、網絡直播、網絡信息安全、電視媒體融合發展、新媒體版權、政府網絡傳播等。
新媒體藍皮書認為,2016年以來,在“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推動下,信息化進一步造福社會、造福人民,新媒體加速影響中國發展進程。我國不斷加快互聯網治理步伐,積極從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短視頻、網絡直播等新信息產品生產樣態革新媒體傳播生態,網紅經濟與共享經濟推動新媒體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引領傳播技術創新,媒體“智能化”發展,媒體融合步入提速升級階段,內容創業步入快車道,網絡扶貧助力精準脫貧攻堅,新媒體在中國對外傳播與國家形象塑造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但隨著新媒體發展進入新階段,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全球面臨網絡空間安全威脅,互聯網金融風險集中爆發,新媒體傳播倫理問題亟待討論,互聯網企業的社會責任亟待提升。
(選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時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