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播音腔”一度成為考核一個播音員主持人的重要標準,但是時代正在不斷變化,一成不變的模式化語言已經無法得到觀眾的認可,從播音員主持人自身的角度出發,豐富自己的語言特色,強化交流感,讓播音主持語言重回語言傳播的本質就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詞】播音主持;語言本體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141-01
播音主持語言伴隨著播音主持這一職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同歷史時期主流觀眾對播音主持語言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王朝彥在《主持人語言藝術》中闡述道:“電視節目主持人一出現在觀眾面前就要說話,話語的形象、話語的風格是吸引觀眾最重要的條件。主持人的語言不是一種單純的字、詞、句的組合,而是蘊含豐富,用心靈才能感受到的高于生活的存在。”[1]換言之,播音主持的語言應當是一種在滿足信息交流基礎之上的、表述更加豐富的職業語言樣態,其根本點在于滿足基本信息交流的功能。
主持人作為聲音工作者,聲音是完成播音主持工作的方式方法,同時又是主持人——觀眾之間的重要連接紐帶,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對播音員主持人語言的首要要求就是“字正腔圓”,這種要求使得全國上下幾乎所有的播音員主持人語言風格都趨同,缺少個性,“播音腔”也從一個對專業水平正面認可的詞匯,變成了呆板、不親切、距離感的代名詞,這與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有關。如今隨著傳播媒介的不斷豐富,主持人還過分強調自己“播音腔”而忽略了播音主持語言的本質,勢必要被社會淘汰。讓播音主持回歸語言本體應當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辯證看待“播音腔” 豐富語言特色
標準的普通話是播音員主持人的職業要求,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掌握標準的普通話和任何時間、任何場合、任何節目類型都要使用標準的普通話并不能直接畫上等號。原因在于播音員主持人面臨的工作環境和信息內容是多種多樣的,想要以一種語言形式應對所有的節目、所有的情景,那結果只能是被觀眾厭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簡史》中關于1978年第11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對播音方向的要求是這樣記載的:會議指出“廣播電視新聞的播出,最后是由播音員來完成的,播音員有好的傳統,但有些過于適用的播音腔要改革,除發布政令、宣讀重要報告、播送重要政治性文章,語調必須莊重外,一般來說播音員要像知心朋友同聽眾朋友談話”。
其次,播音員主持人作為聲音工作者,在其職業生涯中面臨的節目是多種多樣的,甚至同一節目在不同時間、不同內容的情況下也會對應做出調整,因此播音員主持人應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自己的聲音樣態進行設計、處理,針對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聲音,以便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同時,播音員主持人在進行有聲語言傳播的過程中,還要明確語言的本質——溝通,因為節目錄制的客觀條件限制,并非所有的節目都能做到與觀眾真正溝通,而是借助攝像機——播放設備這樣的途徑。但是,播音員主持人不應該因為錄制現場缺少真實觀眾就忽略了溝通的本質,一旦放松了這種溝通意識,播音員主持人的工作就很容易變成自說自話,將極大地影響節目的播出效果,也不利于觀眾的收看。
辯證看待“播音腔”也是要求播音員主持人注意表述的親切感,人類之間的溝通除卻有聲語言外,有一些細微的情緒、態度會通過副語言傳遞出來,如果主持人一味注重字正腔圓,忽略了交流的情感背景,很容易引起觀眾收看的心理反感,對節目和主持人的發展都很不利。
二、注意傾聽 完成溝通循環
多數情況下,播音員主持人是信息輸出的一方,在節目中起到控制進度、推動進程的作用,這種單方面的信息輸入雖然能夠提高信息傳播的效率,但是因為缺少信息的反饋過程,無助于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
想要做到良好的傾聽,播音員主持人首先應該調整好自身心態。在多數情況下,播音員主持人在觀眾面前是優勢的一方,前期節目內容的籌備環節已經完成了相當程度的準備工作,這種信息擁有所帶來的優勢會使得播音員主持人滋生自大的心理,不愿意耐心傾聽已知的信息,這種自大必然會表現在與觀眾溝通的過程中,不利于觀眾進行信息的反饋。
同時,傾聽也是推動節目進程、控制節目進展的一種柔性方式,相較于主持人打斷嘉賓的表述顯得更加友善,也易于后續節目的展開。播音員主持人適當地留出時間傾聽嘉賓的表述,能夠引導嘉賓主動補全信息,豐富節目的內容,通過這些由嘉賓主動補全的信息,主持人可以更好地對嘉賓的經歷、情感進行探索,進而展現出更加立體的嘉賓形象,這是很難通過節目制作者一方完成的。
播音主持的發展與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大環境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播音主持語言風格,因此作為有聲語言的工作者,播音員主持人不能囿于某些特定認知,而是應該豐富自身的語言特色,讓播音主持語言重回語言傳播的本質。
參考文獻:
[1]王朝彥.主持人語言藝術[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段振楠,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