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發展先進制造業方面,無錫市政府提出發展先進制造業要全面對接“中國制造2025”和“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以建設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為契機,鼓勵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產業帶動性和高成長性產品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無錫開大機電專業適應產業結構轉型的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
關鍵詞:無錫開大機電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一、無錫發展先進制造業的現狀
無錫按照“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要求,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和新能源機車、新材料、高端紡織及服裝等七大先進制造業,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鼓勵先進制造業率先開展智能制造,圍繞“設備互聯、數據互換、過程互動、產業互融”等方面加快智能化改造,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售后服務中的深度應用,建設一批示范智能工廠(車間)。
二、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課程體系設置與教學模式問題
1.課程體系設置問題。課程體系設計方面模塊化結構不利于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中缺少適應本地產業結構調整要求的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應用軟件、先進數控機床操作、工業機器人操作等課程,而學校作為辦學點只能設置全部課程中的專業方向選修課,缺少專業核心課程設置的自主性;2.教學設計和組織問題。教學設計較少能結合企業工作過程實施場景教學,在教學設計中進一步融入智能制造新環境的更少;3.課程考核的主體單一,方式較為松散,技能考核要求不與先進制造企業實際要求接軌。
(二)與企業合作水平落后的問題
1.與校外先進制造業企業實訓合作不夠深入,學生專業實訓課由具有豐富先進制造業企業經驗的技能專家授課偏少,沒有形成安排實驗實訓課進企業的定期實訓計劃。2.與校外先進制造業企業的專業培訓合作不多,主要是教師利用寒暑假時間自己尋找企業參加崗位實踐,系部聯系企業安排專業教師參與企業崗位實踐的機會較少,專業教師承擔校外企業專業理論與技能培訓的也較少。3.機電專業向先進制造業企業提供科研成果的能力尚顯不足,教師的科研成果主要以論文形式發表,沒有與企業形成研產聯動。4.機電專業還沒能建立與企業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機制,在與先進制造業企業的課程開發方面是空白。
三、完善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基于無錫產業結構調整需要
(一)建議完善課程體系與改進教學模式
首先,系部應該積極建議學校與省校就機電專業課程體系設置進行調整,圍繞無錫在制造業結構調整方面的要求,在專業核心課程設置中增加智能制造技術、智能制造信息技術應用、高端數控機床操作、工業機器人操作等新課程,適當增加其他專業核心課程的實訓課時,同時相應減少文化課程的計劃學時。在專業群通用課中開設智能制造專業英語課程和先進數控機床信息系統課程。其次,教學設計要充分結合課程的發展特點兼顧學情融入智能制造工廠(車間),實施基于企業工作過程的場景教學,強調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教學組織要實施碎片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既能緊貼課程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課程考核要在全面考查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突出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和技能的考查,應采用考試+過程性考核+實訓考核的模式,專業理論知識應恢復實行卷面考試,過程性考核主要分階段測驗學生的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實訓考核主要考查技能,學生的綜合成績由三方面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按合理比例組成。此外,對學生技能證書考核可考慮引入企業方參與,選擇符合先進制造業企業實際技能要求的職業技能證書來考核學生。再次,機電專業學生能力培養目標要更加適應本地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培養先進制造、智能制造所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創業型人才。
(二)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實現校企合作發展
首先,機電專業應與原有合作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在保持邀請企業專家進課堂、讓學生進企業觀摩學習的基礎上,就校企人才培養開展深入合作,形成學生技能培訓進企業、企業技術人員培訓進課堂的雙向定期合作機制,在學校和企業分別設立專家工作室和教師工作站,由雙方人員共同組成課程導師團隊,對合作項目實行教學和培訓。其次,擴大與校外先進制造企業的合作,特別是與智能制造升級的企業,系部應積極聯系,安排專業教師參與企業崗位實踐,承擔企業科研項目。再次,機電專業應探索啟動與先進制造企業進行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開發的合作項目,優先與具有智能制造研發實力的企業洽談合作,將企業的實際生產流程引入課堂教學環節,將生產技術與實際技能融入課程內容。最后,機電專業要率先適應校企深度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發展方向要求與先進制造企業合作制定滿足企業實際人才需求的個人定制培養方案,實現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供給與需求的直通車。
(三)進一步提高師資專業水準和實踐能力
機電專業教師應加強對先進高職教育理念的學習,將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專業能力與職業知識、職業能力結合起來,突出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將先進制造企業典型的工作項目、生產流程、技術應用、管理情景及案例綜合于基礎知識、基礎理論教學設計,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要緊貼生產、管理實際知識與技能,使教學具有明確的職業導向性。中青年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鉆研專業學術領域,學習先進制造業技術發展的前沿和動態,加強對專業技能的研究、多出科研成果,通過教學實踐將學術成果轉化補充教學內容體系。學校也應加強對骨干教師的專業培訓,聯系專家來校授課或讓教師赴其他高校或企業培訓。實現機電專業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提高要通過校企合作讓教師更多地參與技能崗位實踐,特別是與先進制造企業合作建立定期實踐機制。
作者簡介:
陳俊,無錫開放大學,講師,經濟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