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伊利股份于2006年4月提出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方案。2008年1月31日伊利股份公布了預虧公告,由于新規規定股票期權確認為成本費用,致使伊利虧損嚴重,引起市場波動。伊利股份依據準則規定將股權激勵確認為成本費用而致使公司嚴重虧損進而引發市場劇烈反應。本文以此事件為例分析股權激勵的會計處理費用化引起的市場反應,并著重討論其背后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股權激勵;會計處理;費用觀
一、股權激勵會計處理的理論基礎
綜合目前的研究現狀,關于股票期權的會計處理可分為兩種主流觀點:費用觀與非費用觀。
費用觀的主要觀點:股票期權應作為企業的運營成本計入利潤表,視其為企業的一項費用。股票期權與員工的福利、工資、獎金與性質是完全相同的,是員工薪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員工正在或將要為企業做出的勞務進行補償而發生的一項經濟利益的讓渡,據配比則估值,雇員對企業支付相應的勞務期內將此補償成本的總額攤銷計入利潤表以確認資源消耗和取得的情況。國際會計準則股權激勵會計處理費用化也以此為理論依據。在國內王瑞華、孫錚和方慧等學者持費用觀的觀點。盡管他們的理由大致與FASB (2002)相同,且在研究的角度各有不同,但是其本質上都是持“費用觀”的觀點。
而非費用觀,由主要以利潤分配觀與非會計對象觀為主:
利潤分配觀觀點站在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指出股票期權實際是公司經營者對企業剩余價值的分享,確認為利潤分配更為妥當。持“利潤分配觀”的謝德仁教授認為,股票期權是資本所有者與被授權人即企業的運營者以及員工等應該共同分享企業剩余價值這一觀點的體現,在行權之前經營者成為企業的非股東所有者。以上為股票期權會計確認的“利潤分配觀”主要觀點,再經由此衍生出企業的經營者是“非股東所有者”的概念。
非費用觀的另一個主要觀點是徐珊(2001)提出的“非會計對象觀”。其觀點主要可概括為:企業的經營者與資本的所有者間的利益分享關系可以體現為股票期權,它的性質并非是被授權人的勞動薪酬或補償,事實上是被授權人和股東間的股權交易,而不應視為企業雇員的薪資,因為其與現存的所有會計要素的定義不相符,故在會計報表中確認是不適當的,但披露股票期權的相關信息應該有其正式的渠道,并為此制定相應規章制度。
關于股權激勵的會計處理國際上相對更加偏向費用觀,國際主流會計處理規范包括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發布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23號——以股份為基礎的支付(修訂)》即SFAS.123R。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中規定國內企業股權激勵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準則的更改確立了我國企業會計股份支付業務的會計處理應遵循以公允價值為基礎,股份支付交易費用化的確認計量原則。
二、伊利股份的股權激勵會計處理方式
伊利股份的股權激勵方案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之中所規定的會計處理,將權益的公允價值確認作費用計入利潤表中使其利潤表中凈利潤和管理費用出現大幅度變動。其利潤率在2007年、2008年甚至呈負值,同時企業管理費用激增,增幅在2008年甚至達到上一年的一倍之多。這一系列變動加上新發行的用于股權激勵的股本在2007年與2008年分攤,直接導致伊利股份每股的收益減少,市盈率上升。這是伊利股份權益結構資產結構變化帶來的必然結果。直接損害了廣大中小股東的利益,導致市場呈觀望態度,表明市場對于股權激勵的懷疑態度。公司股本規模擴大導致的稀釋程度和權益增加幅度將決定市凈率是上升還是下降。且根據絕對估值方法,由于行權并沒有使經營活動現金流發生變化所以伊利股份在行權后公司整體價值沒有變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股權激勵沒有影響現金流和公司整體價值,根據其在2006至2008年的財報,如果剔除股權激勵對當年利潤的影響,公司于2007年的凈利潤相較于2006年并沒有重大波動。這一現象說明,根據新規會計處理的費用化對伊利公司的營業業績有顯著的負面效應。
在伊利股份的股票期權的激勵案例中,預虧公告中確認股權激勵費用達5.54億元,從而致使公司于2007年虧損嚴重。股權激勵會計處理的費用化導致重新審視股權激勵的成本問題,必定會影響上市公司對激勵方式的甄選。會計準則的更改是伊利股份始料未及的,其中對股票期權更改為費用化的會計處理方式,對伊利造成了重大影響,也直接釋放出信息: 股票期權在會計上已經沒有優勢。也因此眾多公司開始更改股權激勵計劃,諸如延長攤銷期、減少股權激勵份額等等,而準備實施股權激勵的企業也開始持觀望態度。
三、結論
本文以伊利股份為例結合《企業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研究了股權激勵費用化會計處理的理論以及其試用情況。激勵費用關于公司業績的影響越大反應的程度也越大。相較于其他因費用化導致虧損的上市公司,市場的負向反應更加強烈。股權激勵費用造成公司的虧損大小與市場的負向反應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諸如取消股權激勵,換以其他方式。而沒有取消股權激勵的公司也在或多或少的限制股權激勵方案,如將行權價格提高,或直接削減股權激勵的數量。或幾種方法兼而用之,期以降低股權激勵的費用以及其對企業業績帶來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鄧俊.對伊利股權激勵方案的思考[J].時代經貿,2007(08)
[2]顧斌,周立燁.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實施效果的研究[J].會計研究,2007(02)
[3]呂長江,鞏娜.股權激勵會計處理及其經濟后果分析[J].會計研究,2009(05)
作者簡介:
范佳寧(1993.03- ),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專業,2016級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