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規劃建設事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如果要評價一個地方的經濟狀況,就要看該地區城市化進程和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速度。在這一過程中,城市規劃的發展要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相協調,具有長遠的戰略規劃,為后續的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提供條件。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并結合了相關的理論知識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全面分析城市規劃和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問題和影響因素,給出了針對性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規劃;區域經濟;產業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經濟正處于快速增長時期,為了適應市場化經濟形勢的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就要注重城市規劃和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因此,本文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解析,目的就是為了做好城市建設工作,實現經濟的穩定快速增長。
1.城市規劃對區域經濟產業的影響
1.1城市規劃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市場
要想帶動一個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就要注重該地區內城市規劃建設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市場化經濟時期,要對經濟的發展進行針對性的規劃,采取區域合作,產業結構優化的模式。與此同時,還要與城市規劃結合在一起,充分的利用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水平,實現戰略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城市規劃范圍的擴大,會為社會發展帶來充足的物質保障,提供相應的基礎服務設施,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對該區域內經濟產業的發展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一般城市規劃都要依據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對城市發展起到了指引、引導及經濟基礎的作用。首先,區域經濟影響城市規劃的總體方。其次,它影響城市規劃的實施。
1.2城市規劃增加了客戶群體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呈現著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很多地區,城市的發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同時鄉鎮的發展也會反作用于城市的發展,使城市化的范圍不斷擴大。因此,對該區域內的經濟發展也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增強購買力,促進消費,為該區域內的一些服務性產業提供更大的客戶群體,使區域經濟水平得到普遍性的提高。城市規劃工程的建設,會促進該區域內各企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增加各企業的經濟效益,從而帶動區域內客戶消費群體數量和消費額度的增長,也為農業創新和農民增收提供了信息和渠道支持。
1.3城市規劃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商機
城市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主要的表現就是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過程中,相應的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備,一些交通、通訊越發便捷,會為經濟發展提供基礎性服務,與此同時,由于城市各方面功能的加強,會吸引大量的投資者,來開發本地市場,這樣就會帶動相關的產業也隨之發展,所以說城市規劃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商機。除此之外,在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過程中,信息量也會逐漸增加,尤其是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量的快速更新和積累就意味著市場動態的有效掌控,有利于決策的制定。
2.城市規劃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居民居住環境改變,城鄉戶籍變更困難較大
在現實生活中,城市居民的戶籍和鄉鎮居民的戶籍所受到國家給予的待遇是有差異的,面對就業、升學、養老、醫療等方面存在的不同之處,為政府相關部門帶來了一定的工作難度。根據地域(地理位置)和家庭成員關系(血緣繼承關系),我國將戶籍屬性劃分為農業戶口(農村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城鎮戶口)。隨著城市規劃工作的進行,農業戶口都要更改為城鎮戶口,這就需要政府在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福利和服務等方面來加大投入,才能保證基本的生活需求。在鄉鎮與城市相融合的過程中,戶籍變更過程中所引發的問題較為常見,這一過程,工作量較大,且情況復雜,容易出現問題,除此以外,戶籍變更后的居民在某些方面會發生一定的變化,為當地政府帶來一定的壓力。比如說養老問題、醫療衛生問題、教育問題、就業問題等等,很多問題無法及時解決,需要政府根據實際情況來逐漸完善。
2.2城市規劃所引發的環境問題與耕地減少問題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相關的生活垃圾和生產污染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尤其是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了生態、環保、綠色、健康、集約的發展要求,所以要求城市規劃和區域經濟發展過程要以此為導向,但在實際過程中,環境問題較為明顯。與此同時,為了城市建設,耕地占用量的不斷增加,嚴重地破壞了原有的自然生態格局,且影響了農民的利益,與此同時,還對農民的生活環境帶來了較大的影響,比如說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音污染、電磁場輻射污染等。除此之外,城市環境的污染,會降低生物多樣性,影響生態平衡。生物界多種多樣的物種是大自然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必要基礎,而我國則是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在農村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規劃,加之管理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相對淡薄,亂砍樹木、亂占耕地、隨意改造河塘等現象時有發生,破壞了生物的固有棲息地,致使城鎮周圍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進而制約了城鎮經濟、社會以及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3就業壓力大,影響社會穩定
城市化建設發展過程中,大量的鄉村人口涌入城市,而這些農村人口文化素質較低,沒有專業的技能,所以,缺乏適應其工作的崗位,造成了較大的就業壓力。與此同時,在城市化過程中,鄉鎮居民失去了土地,缺乏一定的經濟來源作為生活保障,并且失業人員過多容易產生社會穩定,提高犯罪率,不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通過實踐調查,大量的鄉鎮人口在城市生活過程中,基本都是從事于體力勞動和一些對文化和專業要求較低的非技術類崗位,而實際能為這些失業人員所提供的崗位數量根本就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除此之外,農村人口的涌入還對城市原有人員的就業產生了巨大沖擊,降低了崗位工作人員的質量,不利于企業優質高效運行目標的實現。
3.對城市規劃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建議
3.1創新管理制度,合理配置區域內資源
城市化建設初期,區域內企業發展環境會比較混亂。隨著更多新企業的進入,相關部門就要制定科學合理,實效性較強的管理制度,并加大落實力度,對區域內所具有的資源和工作人員進行合理的配置。與此同時,科學的管理制度對一個企業的創新和轉型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所以要注重新制度的建立,多借鑒一些優秀的案例,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結合相關的理論知識和行業發展的勢態,全面優化并升級管理體制。
3.2建立科學合理的補償制度
城市規劃建設的過程中,免不了會對鄉村土地大規模的占用,對于鄉村人口來說,土地被占用的過程也就意味著失業的到來。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和行政部門要建立合理的補償制度,盡最大努力去保障鄉村人口的財產利益,不要讓鄉村人口的個人利益受到任何的損害。因此,為了保障居民的基本利益,調動居民對城市規劃和區域經濟產業發展工作的參與熱情,在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鄉鎮居民擁有的個人土地被征用時,除了給予合理的經濟補償之外,還要給予農民創業的思路、技術和資金支持,提高其在就業能力。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新增居民提供住房、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的保障和服務,建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對鄉鎮居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解決就業問題。
3.3城市規劃和經濟發展相統一
首先,城市規劃要具有一定的戰略高度,在具體規劃時不能僅僅以短期利益為基礎,要長遠考慮。加強城市規劃過程招商引資工作的力度,增加資金的流入,開辟更多的融資產品和融資渠道,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促進區域特色產品和向目的開發,利用特有資源來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其次,區域的融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該區域內居民的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居民的文化差距,加強城鄉居民間的溝通,提高融合度,減少一些因文化素質差距、生活方式不同和其他方面的差異所帶來的社會矛盾;第三,進行城市格局的合理布置,經濟發展目標分為三年、五年和長久目標,在進行經濟發展時要根據地方特點,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多元化的模式;第四,區域經濟發展要注重可持續性,與現代化發展的理念相結合,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盡量減少污染大、效益低、對資源依賴較強的產業。
參考文獻:
[1]房棟.淺談城市規劃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J].經濟,2016(07):41-42.
[2]王玉濤.城市建設規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15):295.
[3]賈宇橋,高琳.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中的主導產業選擇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2(08):231.
[4]王湛晨.智慧城市建設與區域產業經濟融合發展研究[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6(14):54-55.
作者簡介:
駱超(1988.08- ),女,漢族,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