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舒+張樸

摘要:ECR(Efficient Customer Response)有效顧客反應,是以最大限度降低物流過程費用和滿足顧客要求為原則,對顧客需求及時做出準確反應。它是使提供的物品供應或服務流程最佳化的一種供應鏈管理戰略。本文基于ECR系統的供零合作模式視角下,對我國的食品行業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積極探索發展和創新的路徑進行檢討,并對實際食品企業案例進行分析,提出問題的解決。以求使我國食品行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之下,通過降低流通過程中的成本,獲得更大的競爭力,以滿足國內國際的競爭和市場的需求。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供應鏈;ECR系統;供零合作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時代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一詞。我國伴隨著世界性經濟結構的轉型,大量供給造成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消費者的需求在不斷升級,原有的商品品質已經不能簡單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需求。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浪潮,對經濟結構做出調整,并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我國開始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出的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針對當前宏觀形勢做出的重大決策,這成為中國市場發展的新導向。這不但需要政府的推動力量,而且,處在供給側的制造企業、零售企業及相關聯企業,更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參與者。企業一方,需要努力改善產品品質和服務,對商品進行從數量的到質量的變革。
食品行業與國民的生活密切相關,是我國國民的經濟支柱型產業。隨著人們消費能力的日益提高,我國居民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的升級,帶來消費需求升級。
2.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中結構矛盾突顯。供給側改革的實施效率將決定我國更長時期內的經濟體系的發展走向。我國經濟、社會、環境體系中普遍存在的結構性的矛盾要求相對高速的經濟發展提供容錯機制。李智等在面向合理化解三類供給抑制因素,提出以促進技術創新,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為目標安排供給老化化解政策。
目前國內一二線城市生活成本上升、壓力增加,人口向大城市流動的阻力逐漸加大。未來三四線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就業機會的增多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望吸引人口流入,進而拉動消費結構升級。另一方面,近年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實際消費支出增速較快,消費升級逐步加速,為消費品行業帶來巨大的市場潛力。我國食品行業企業應當順應時代的需求,在供給側構性改革中不斷發展,并進行創新方式的探究。
3.食品行業企業的現狀分析及問題梳理
3.1 食品行業企業的現狀分析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食品健康和食品品質的需求不斷提升。但是,我國食品行業的相關企業面臨著優質原材料供應短缺、資金實力薄弱、生產技術落后、經營管理方式粗放等問題。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及國際電子商務的發展,跨境電商和跨境購的開放,越來越多的進口消費品進入中國市場,對我國的食品行業造成很大沖擊。這要求我國食品行業的相關企業不但要提升供貨能力和供貨品質,而且要不斷進行發展和創新,才能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
3.2 問題梳理
3.2.1成本問題
傳統管理中,企業和企業間信息溝通不暢,溝通的非效率性使得流通活動缺乏效率,容易出現滯后性和對消費者需求的延遲;在運輸環節中,物流成本高,損耗較大,使得消費品在價格上失去競爭優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降低物流成本,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冷鏈物流成本包括運輸成本、倉儲成本、懲罰成本和物流管理費用等成本。在食品行業中,冷鏈設施設備成本過高,設施不足,這制約了生鮮電商等行業的健康發展。
3.2.2消費方式
我國消費者的成長速度非常快,消費者對消費品品質要求越來越高,且消費半徑逐漸趨向于國際化。這些都表明消費者對于消費方式升級的需求。而與之對應的產品供給方面卻存在了一定的差距,中國消費品行業同質化問題嚴重,創新能力不足,無法滿足消費者差異化、多層次的需求。這給供給側改革下的食品行業企業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3.2.3傳統與創新
中國終端零售業同質化嚴重,這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創新不足、與市場契合程度偏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創新的重要作用。長期來看,要構筑創新驅動增長模式,就需要借助于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和優勢互補。
3.2.4信息傳遞的低效率
要做到有效地快速響應消費者的需求,食品行業企業必須對需求信息、庫存狀態等數據進行有效地、實時地傳遞。但是目前很多企業的系統沒能很好地集成。當企業需要得到消費者需求信息時,常得到延遲的、不準確的信息。這種延遲且具有誤差的信息,會造成生產制造企業的生產計劃不準確。并且,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將會帶來供應鏈企業的需求變異放大現象——俗稱“牛鞭效應”。
4.基于ECR視角下的我國食品行業企業的發展和創新路徑探究
需求是驅動零售業態進步的根本。食品行業企業應當從消費者的需求角度出發,調整自身的商品和服務。將先進的技術應用到消費場景中,線上線下協同發展,創造更舒適、便捷的購物方式,以順應消費者日益升級的需求。
進行供給側改革不意味著沒有市場和需求,缺乏有效率的市場供給,是供給側過剩但又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根本原因。我國消費者出境游消費支出超過萬億元級別,對國外消費品的需求又促進了國際電子商務貿易中的“海淘網”“跨境購”等跨境電商的盛行。我國消費品行業企業要想重新取得消費市場、并在全球一體化大背景下的國際競爭中獲勝,必須積極尋求一條更有效率和活力的新的發展之路。
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食品行業企業的特征,這里提出基于ECR系統的供零合作模式,結合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消費升級的需求,為我國食品行業企業在發展和創新之路、提升國內國際競爭力等方面貢獻一點可參考之處。
4.1 ECR系統介紹
ECR(Efficient Customer Response)有效顧客反應,是以最大限度降低物流過程費用和滿足顧客要求和為原則,能及時做出準確反應,使提供的物品供應或服務流程最佳化的一種供應鏈管理戰略。1992年,它從美國食品雜貨業發展起來,形成一種供應鏈管理策略。作為一個供應鏈管理系統,ECR需要把市場營銷、物流管理、信息技術和組織革新技術有機結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使用。它著重強調通過供應鏈伙伴之間的合作與信息共享,快速地響應客戶的需求并不斷降低供應鏈企業經營成本。只有食品行業實現了供應鏈協同,整條供應鏈才能夠實現響應速度更快,以最小的成本為客戶提供最優的產品和服務。
4.2 ECR視角下的食品行業企業“供零協同”合作機制
4.2.1 食品行業企業“供零”合作案例
李智等針對不同經濟發展階段設定的工業化進程中“需求引導供給”的供需協同機制和新經濟條件下“供給創造需求”的供需協同機制兩條機制,以明確供給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體系中如何主動引導或適應需求實現供需協同。這里,將通過供應鏈上的食品行業企業的“供需”關系——“供零協同”合作機制的案例,針對基于ECR系統構建視角下,食品行業企業的合作進行探討。本文案例是由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中國ECR委員會主辦的 “中國ECR大會”中節選的優秀案例。
(1)構建零供新型合作關系——沃爾瑪與聯合利華。沃爾瑪是世界知名零售商,聯合利華是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費品生產商。沃爾瑪與聯合利華在合作升級2.0資源深度整合項目中,在系統、聯合計劃預測補貨及物流管理等方面進行合作。在倉儲配送集中化、訂單電子化、回程車等項目中,聯合利華與沃爾瑪倉庫進行聯合倉儲管理、冷鏈覆蓋等合作、針對聯合利華公司的冰淇淋的運輸和倉儲,實現二者的雙贏。
(2)經銷模式的數據化市場管理——蒙牛和瑞易。瑞易RSI是全球零售行業中最大的商業智能和數據分析服務提供商,蒙牛是中國大陸生產牛奶、酸奶和乳制品的領頭企業之一。瑞易RSI通過幫助蒙牛建立 KA-ePOS 信息管理平臺,現場銷售團隊可以隨時隨地追蹤銷售進展,而管理層可以憑借最新的分析數據,使其做出快速的決策。資源深度整合及優化更利于雙方供應鏈價值最大化。共同協作提升供應鏈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4.2.2 ECR系統主要解決的問題
(1)向消費者以最合理的價格,最合理的時間,最合理的形式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商品:保證合理的價格,需要企業在物流運輸和倉儲中,對成本進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費用;并且在進行“供零合作”中,通過聯合運輸、聯合庫存等方式,縮短供應鏈總周期時間(采購時間、運輸時間);通過訂單、生產、運輸實現規模效應。
(2)保持合理的商品庫存以防止斷貨:庫存合理化,要求既不能過量,造成企業資金積壓,又不能過少而出現斷貨現象。在案例中,供零企業通過信息流的對接,以及數據共享,能夠有效消除需求放大現象,保持合理庫存。
(3)通過宣傳和價格刺激向消費者有效傳遞商品的價值和利益:“供零合作”,是供應鏈合作關系建立中的一種,兩者能夠在營銷中國進行優勢互補,形成良好的關系模式。
(4)基于顧客需求有效地開發商品:傳統觀念中由制造商開發商品。為了縮短開發時間,并積極響應顧客需求,通過“供零合作”模式,積極開展開發新商品的活動。
結論
在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消費者需求漸趨多元化、細分化,我國的食品行業企業必須順應趨勢,適應新的市場環境,積極發展和創新。本文基于ECR系統“供零合作”模式的視角下,對我國的食品行業企業積極探索發展和創新的路徑進行檢討,使得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之下,以求使我國快速消費品結構從低質到優質,通過降低流通過程中的成本,獲得更大的競爭力等方面得到借鑒意義,從而滿足國內國際市場的需求。即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以“零供合作”模式進行合作和創新。
本文僅探討了整體食品行業,沒能在食品行業的細分市場進行進一步研究。今后,針對食品行業的細分市場企業,如何進行發展和創新方式等方面進行研究。并且進一步探討供應鏈合作的其他模式對食品行業企業發展與創新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智,原錦鳳.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經濟理論與實踐,2015(12)
[2]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清華大學學報,2016(02)
[3]葛俊杰.關于消費品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思考與實踐.上海經濟,2016(04)
[4]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經濟問題,2016(02)
[5]鄭京平.對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點認識.開放導報,2016(04)
[6]祝運海.中國食品行業戰略創新行為研究.科研管理,2015(01)
[7]中國自動識別技術.中國ECR優秀案例分享:沃爾瑪與聯合利華資源深度整合實現雙贏.
[8]賀和平.營銷渠道中公平、信任、承諾之間的關系——基于供零關系的實證研究.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01)
[9]趙立娥.生鮮農產品冷鏈系統成本優化問題研究.改革與戰略,2011(03)
[10]趙艷.基于供應鏈環境下的ECR策略研究.科技創業,2006(05)
[11]趙建萍,高明.中國ECR聚焦供給側改革業界巨頭熱議新消費時代——第十四屆中國ECR大會,2016(04)
[12]劉志學,楊敏.定制ECR——有效客戶反應的新發展.中國物流與采購,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