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新產品新技術應用領域,探討將供應體系運作項目化的意義與方法,通過采用項目管理工具及方法提高供應體系有效性、及時性、目標性,滿足當下供應機制對社會高柔性需求的高端響應。重點論述從結構側出發供應方法如何滿足需求的理論,符合國家當下供給側結構調整策略。
關鍵詞:供應體系;項目化;項目管理工具;新產品與新技術應用
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的概念、基本思想和相關理論在美國得到迅速發展。發展至今,最主要的供應鏈管理的定義為供應鏈管理是一系列管理流程。它涵蓋了多個企業、多種業務活動,鏈上的外部企業是企業內涵的延伸,如何管理鏈條上所有的業務職能,使之行之有效地達到最優化運營是供應體系所需要思考、規范及涵蓋。在項目管理發展與改進中,計劃評審技術(PERT)、關鍵線路法(CPM)和成本-進度控制系統等項目活動均為重要運算工具之一。效率和效果是用來測定所提供利益的一對完整指標。產生于經營過程的利益與組織的工作效率和變化管理的最佳方式直接相關。項目利益與項目目標、項目與其他競爭系統或過程的可比效率直接相關,而項目管理收益的大小與項目管理的推行力度直接相關。針對經營的需要完好地開發和建立的項目管理過程將創造最大的利益,這些過程彼此間還須進行密切配合以保證實施與預計產出的一致。
一、項目三個基本職能在供應體系內建立
在供應鏈組織內建立項目組,確立項目經理,成立項目管理辦公室。項目組、項目經理、項目管理辦公室三個基本職能之間既獨立又緊密聯系,圍繞公司策略、內外部環境等資源相互配合展開工作。首先在確立章程的同時識別出項目潛在風險,供應體系運作在項目中存在新產品前期表現多體現于新型材料供應資源不足、供應合作關系破裂、供應設計需求錯誤、新材料驗證階段失效等常見風險。企劃階段項目核心重點在于供應資源尋源、原材技術匹配、設計節奏供應保證等,項目開發階段,供應資源范圍基本確定,原材設計需求不斷驗證。
二、供應體系項目化規劃
項目組建確定后,規劃項目范圍有助于降低項目范圍蔓延的風險,避免項目中不必要的浪費。詳細列出需求跟蹤矩陣把項目范圍內每個需求與項目目標聯系起來,有助于確保每個需求都具有商業價值。利用重要的項目管理工具之一,WBS將工作范圍詳盡地分解為工作包,WBS工作分解結構每向下分解一層,代表著對項目工作更為詳細的定義。供應體系工作包分解后,與產品需求跟蹤矩陣互相核實,以確保項目范圍包含所有產品需求及需求跟蹤矩陣動態變化的對應。
三、供應體系項目化過程控制
新產品開發項目開始控制階段要求對項目里程碑節點上的可交付成果進行分析與修正,確保項目的進展、審查、跟蹤向可控的方向前進,同時讓干系人了解項目的當前狀態,以便調整對預算、進度和范圍的預測。增值管理(EVM)是把范圍、進度和資源績效綜合起來考慮,其中包含五大衡量基準,計劃價值(PV)是為計劃工作分配的經批準的預算,不包含管理儲備。成本偏差(CV)是某個給定時點的預算虧空或余量。掙值(EV)是對已完成工作價值的衡量。實際成本(AC)是執行某工作實際發生的成本。進度偏差(SV)是測量進度績效的一種指標。進度績效指數(SPI)是測量進度效率的一種指標,表示未掙值與計劃價值之比,它反映了項目團隊利用時間的效率。SPI=EV/PV。成本績效指數(CPI)是測量預算資源的成本效率的一種指標,表示未掙值與實際成本之比。CPI=EV/AC。
在供應體系企劃階段結束開發階段啟動的里程碑節點上,采用掙值法對項目進行監控和分析。SPI=EV/PV=150/200=0.75<1,說明目前供應體系項目在企劃結束開發啟動的里程碑節點上,進度落后于進度基準,重新使用最短路徑法找出原因,增加人力、資源、供應商談判或其他解決根本問題點,以最大化縮小進度差距以保證項目的總體進度。另一關鍵指數CPI=150/120=1.25>1,說明目前供應體系項目在里程碑節點上,使用成本尚有結余。聯合SPI與CPI綜合分析,成本結余但進度落后,那么大膽假設最重要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因WBS控制賬戶預估不準確使得人力、設備等資源沒有被充分分配,最終導致進度落后。最終,解決影響進度的根本原因,繼而重新按照AC調整預期成本績效基準,調整資源分配,持續監控項目朝著項目目標發展。
結束語
新產品研發階段供應體系項目化圍繞范圍、進度、成本、干系人等幾個范圍要素對供應體系內的交付成果進行規劃、控制、糾正、總結,有利于確保新品研發階段的總體產品成果的預期得以順利實現。同以往職能結構對比,新產品項目化的并行工程、路徑優化、SWOT分析、工作包分解等項目管理手段應用于新產品研發階段的供應體系內,改進了職能部門上傳下達、定性論斷、信息理解偏差等弊端,更容易達成“成功”的目標,保證新產品新技術在業界的領先性地位。綜上,項目管理無所不在,供應體系項目化成果與影響的顯著性可以賦予人們無限遐想。
參考文獻:
[1]劉春全.供應鏈管理研究現狀綜述[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 64-72.
[2]Swafford P. M. , Ghosh S. ,Murthy N. The antecedents of supply chain agility of a firm: Scale development and model testing[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6,24(2): 170-188.
[3]謝莉娟.互聯網時代的流通組織重構[J].中國工業經濟,2015(04): 44-56.
[4]陳劍.供應鏈管理研究的新發展[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11,33(6):694-700.
[5]奧利佛·威廉姆森.治理機制[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喻冰(1984- ),女,漢族,遼寧鞍山人,高級專員,主要從事供應鏈產品企劃管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