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淑琴 (蕉嶺縣文化館 514100)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探析
賴淑琴 (蕉嶺縣文化館 5141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也是人類智慧的體現。因此,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力度已迫在眉睫。
非物質;傳承保護;探析
歷史文化資源是一個地方綜合競爭力的體現。做好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挖掘和利用工作,推動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工作的重要課題。客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具有非物質文化和物質文化兩大類別。我們蕉嶺如何全面挖掘、保護和傳承散落在民間的瀕臨滅絕或失傳的民間各類民俗、民間文學、音樂美術、傳統工藝、表演藝術形式等,是我們今后文化工作的重點。
為確保非保工作順利開展,我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文件精神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關于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有關事項的通知精神,專門撥出專項經費,成立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局領導班子負責協調、指導、組織實施,領導小組辦公室下設在文化館,由縣文化館全面負責全縣非保項目的普查、立項、論證和申報等相關工作。同時還協調縣編制辦公室、教育局、民政局、財政局、建設局、宗教局等相關部門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一協調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有關問題。文化館制訂了普查工作方案,各鎮成立了普查小組,由各鎮文化站站長擔任組長,并對普查組人員參加培訓,奔赴第一線,到農村、廠場、街區進行實地調查。主要對至今流傳在民族民間造型藝術(包括民族民間編織),民族民間表演藝術(包括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民族民間文學 (包括民族民間諺語、歌謠、故事、山歌、民歌等),以及其他具有保護價值的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通過知情人,傳承人的現場采訪,利用筆錄、登記、造冊、錄音、錄像、拍照等形式進行收集整理民間藝術資料。非保領導小組,對各個項目的挖掘、整理和提高保護工作相當關心,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機制。
經過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目前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34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蓮池舞》《竹板歌》《蕉嶺三及第》已經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長潭山歌》《竹編技藝》《廣福船燈》《三圳釀板》等4個被列入市級非保名錄保護項目;《蕉嶺快板》《北礤漢劇》《金獅大鑼鼓》《高思米酒》等4個列入縣級非保項目。
近年來,政府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發展。然而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還沒有形成社會廣泛共識,不可再生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生存現狀卻不容樂觀,很多項目后繼乏人,處于瀕危狀況,仍有不少的文化資源還散落民間,正經受人為破壞、風雨侵蝕,面臨消失。客家文化物質的“根”在鄉村,非物質的“脈”在傳承人,古村落和傳承人沒有了,客家文化這棵參天大樹將會枯萎。目前,根據我縣具有“世界長壽之鄉”特色品牌,充分開發、利用和保護我縣文化資源是創建蕉嶺文化旅游特色區的基礎性工作,也是發展慢生活經濟的文化背景和環境支撐。蕉嶺縣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底蘊和厚重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如果沒有很好的工作措施來加于保護,也會功虧一簣。從目前的工作條件看,非物質文化資源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果,許多優秀的民間文化得到了有效傳承和保護,但也還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是:
1.對民間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許多地方認識不到民間文化在當前條件下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加速消亡的現實,認識不到傳統民間文化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缺乏民間文化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民間文化保護工作沒能提上各鄉鎮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沒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規劃和措施。
2.缺乏規范的傳承體系。民間文化的繼承后繼乏人,一些傳統技藝面臨滅絕。許多民間藝術屬獨門絕技,口傳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絕藝亡。
3.民間文化資源流失嚴重。民間文化資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傳于民間,能體現地方特色、具有代表性和內涵豐富文化記憶的民間文化實物流失嚴重,傳世不多。
4.缺乏政策法規和經費支持。長期以來,民間文化保護工作在政策層面上還是空白。民間文化政策法規少又不健全,無法可依,成為民間文化保護工作中的突出問題,難以建立起科學的發現、評估、認定、保護、管理、利用的正常工作程序。此外,民間文化普查、保護、研究、開發需要大量經費的支持和民間愛好者的積極參與,僅憑專業干部的工作熱情去進行搶救保護是十分困難的。
1.建議政府結合我縣實際,出臺本縣“非遺”保護法規條例和具體的保護措施及辦法。對我縣現有的有關地方文化資源的行政管理措施和辦法重新進行調整梳理和完善。重視普查和調研,加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鑒別、申報和保護工作。對未能確定但具有一定文化歷史價值的對象,要堅決先采取保護,不能留下任何遺憾。同時參照文物普查工作程序,對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來一次全縣性的摸底、普查登記整理,并建立系統的相關信息,使深埋民間的優秀文化資源得于重見天日,并在每年公布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掛牌保護,在此基礎上創造條件,擇優向上爭取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項目,實現最大限度保護。
2.建議政府加大專項工作經費投入力度。基層“非遺”、保護部門在挖掘、保護工作中所產生的費用,建議納入政府的當年財政預算,每年撥出固定經費到基層保護單位,專款專用,確保保護文化資源工作順利開展。
3.建議政府重視旅游部門對可以開發成產品的“非遺”項目和文物單位的旅游資源相融合,給予引導扶持,幫助其尋找對路渠道,步入商品產業化。創造條件,讓有意向的商家和傳承人共同合作開發成“非遺”旅游產品,讓“非遺”傳承人在文物保護單位旅游景點現場制作,表演絕活技藝,吸引廣大游客,形成蕉嶺文化旅游市場的亮點。
4.加大傳承人的發現、培養和扶持的力度,努力改變目前民族民間藝術隊伍后繼乏人的現狀,并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為傳承活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對具有重要價值的民族民間藝術傳承人,盡力保護,在政策上給予重點扶持;鼓勵民族民間藝人帶徒授藝,加強中青年藝術骨干的培養,使民族民間藝術絕技后繼有人、代代相傳。
5.建議政府要充分利用宣傳媒體,結合每年“文化遺產日”,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宣傳力度,通過不同途徑(如報紙、電視、展覽)、不同形式向大眾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知識、保護重要性及保護措施等,使社會各界人士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資源工作的重要性,以期形成“文化遺產人人保護,保護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圍。
我縣眾多非遺項目都是歷史的見證,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反映面廣泛,地方色彩濃郁,文學性較強,它基本是隨客家人的遷徙而落地生根,包涵了客家的民俗歷史,對研究客家歷史、語言、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影響巨大,除了在文學性上具有獨特品格外,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展示了自己的張力,對客家民俗、民藝、宗教、戲劇等方面起到了直接影響。其次就是情感橋梁作用,由于客家人在海內外分布比較廣泛,它還具備另一功能,這就是它的橋梁樞紐作用,蕉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可促進客家文化的弘揚,連結海內外客家人的鄉情鄉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