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沫 (河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 050011)
張 卉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050011)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張 沫 (河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 050011)
張 卉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050011)
本文通過網絡調查法,對河北省行政區劃范圍內的省-市-縣三級非遺網站(網頁)建設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并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同時探討相應的發展策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建設;河北省
該項目是2016年度河北省文化藝術科研項目成果 課題立項編號:HB16-YB034
河北省是我國北方地區的文化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資源豐富。截止到2017年3月份,我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6項,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148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06人,居全國第四位。省級非遺名錄項目690項,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19人,居全國前列。
河北的非遺數字化開始于2010年,非遺網站的建設作為數字化保護的重要一環,其必要性日益凸顯。
1.樣本選取
本文探討的河北省非遺網站,指向河北行政區劃范圍內的政府機構類網站,即由政府職能主辦、以非遺保護、傳播為主題,具有公益性、專業性的綜合性網站。
2.研究方法
研究團隊于2017年4月1日-15日期間,采用網絡調查法使用“行政區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檢索詞,通過百度搜索引擎進行搜索。涉及全省11個地級市、168個縣級行政區。搜到符合條件的網站(網頁)13個。
市、縣(區)級的非遺保護主要由各地的群藝館(文化館)牽頭組織實施,為了確保信息搜索的全面性,研究團隊對各級行政區群藝館(文化館)網站進行了搜索。共搜索到符合條件的網頁28個。
3.我省非遺網站建設基本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省、市、縣三級文化部門建設并投入運營的非遺產網站(網頁)共計41個。其中省級網站1個、市級網站(網頁)8個、縣(區)網站(網頁)32個。
專業非遺網站5個,分別是:河北省非遺保護網、石家莊市非遺保護網、廊坊市非遺保護網、秦皇島市非遺保護網、鹽山市非遺保護網。
1.建設意識薄弱,發展步伐緩慢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11個地級市中建設并運營的非遺網站(網頁)共計8個。其中,石家莊、廊坊、秦皇島建立了專門的網站;滄州、唐山、保定、邯鄲、邢臺在當地主管部門網站下設置非遺產欄目進行宣傳。
全省168個縣級行政區,只有32個縣(區)建設了非遺網站(網頁),占比19%。其中鹽山市構建了專門的網站,剩余31個縣(區)則通過當地政府網、文化館等相關網站設置非遺專欄進行宣傳。
2.網站定位同質化,內容建設無亮點
省-市-縣三級非遺網站,因為定位的同質化,導致網站的欄目設置、構建思路自上而下的保持一致。
省級網站欄目規劃比較系統、全面。網站的核心主題包括三大內容:一是非遺保護工作的動態,二是各級非遺名錄及代表性傳承人的公布及介紹,三是學術界對于非遺的研究及解讀。
市級網站的欄目設置和構建思路與省級網站大體類似,但是資源建設規模與省級網站相比大大縮減。由于缺乏對本地非遺資源的有效揭示,各市級網站建設高度雷同。
縣級網站絕大部分都是以二級頁面的形式存在,欄目設置更為簡單,資源內容絕大部分轉載于省、市非遺網站,幾乎沒有原創,失去了網站建設的意義。
3.網站維護不及時,用戶體驗度不佳
各級非遺網站(網頁)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內容更新不及時、欄目建設不足的現象。如:調研組以河北省人民政府2017年3月 27日公布的《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通知》為例在上述各級非遺網站上進行查找,均未找到相關信息。
資源內容方面,非遺更多地體現為動態、活態的文獻形式,所以對非遺的表現應區別于靜態的文獻形式。但從網站資源的表現形式來看,靜態文字和圖片仍是主流,視頻、音頻等其它多媒體形式的運用非常有限。
1.提升思想意識,創新建設理念
市級非遺保護中心,在全省非遺保護的三級生態里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位置,應該加快建立專業的非遺網站。各縣(區)可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選擇,即有條件的建立專業網站,沒有條件的可以依托相關主管部門的網站進行非遺專欄的建設。
非遺網站的建設應形成多部門合作機制。可加強與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系統內單位的合作,將其制作的優質資源有效整合并加以利用。加強與非遺研究基地的合作,利用其人才技術支持建設相應資源。如:2013年浙江省嘉興市文廣新局與杭州師范大學合作,對嘉興市范圍內開展運河船民生活實錄的調查,歷時4年形成了近50萬字《運河記憶——嘉興船民生活實錄》。此舉對于我省開展非遺數據庫建設等具有借鑒意義。
此外,還應當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如四川、山東、云南、福建四個非遺大省2015年底與百度知識體系平臺達成合作,拓寬了非遺傳播的渠道,提升了非遺項目的傳播力。
2.明確網站目標定位,打造三級網絡平臺
省級網站建設應充分發揮人員、技術、經費、合作等優勢在信息采集、學術交流、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等方面進行重點建設。加強非遺信息采集工作,統籌建設全省非遺名錄項目、傳承人數字化檔案資源數據庫;加強非遺工作探索實踐和理論研究,為進一步保護、傳承、開發、利用河北非遺提供智力支撐和理論依據;利用新媒體豐富網站服務形式,引入VR、AR、AI、全息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實現非遺與科技的融合。
市級網站建設應定位為具有自身文化個性特征的網絡平臺。通過文化創意和科技手段對地方非遺進行提煉、編輯整合成以先進的數字化手段為基礎的,具備完美展示功能、具有大眾文化服務特性的數據庫。
縣級網站建設,重點應放在非遺宣傳和項目普查方面。及時宣傳有關非遺保護工作的政策、法規、工作經驗和本地非遺線索的調查、整理、篩選,完善項目數據資料。
3.加強網站內容維護,提升用戶體驗度
根據2015年百度大數據調查顯示,80%的網民通過網絡來獲取非遺信息。所以網站定期或不定期地維護和更新,能不斷地吸引更多的瀏覽者,增加訪問量。網站建設初期就對網站的各個欄目和子欄目進行盡量細致的規劃,對于經常更新的內容,建議由專人負責維護,確保更新頻率。
非遺網站的建設應注重與新媒體的結合,可利用網絡直播、微博、微信、游戲、網絡地圖等互動手段,豐富傳播的形式,讓更多受眾能留在其中。
以非遺采風工作為例,可以借助網絡直播平臺,對工作人員下鄉采風的過程進行網絡同步直播。此舉不但能進一步擴大非遺的傳播面,還能讓受眾對非遺技藝有更真切的體驗和認識。
游戲與非遺結合,滿足受眾娛樂心理。如: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的“互動交流”欄目下,有一款非遺拼圖游戲。游戲以石庫門、連環畫作品、旗袍作品等靜態圖片作為模板,讓用戶在游戲的過程中,既滿足了娛樂的心理同時深入的了解了非遺的具體形態和構成。
[1]闕躍平.論行政保護情景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構建.文化學刊,2011(6):120-125.
[2]徐軍華,劉燦嬌,楊丹.我國省級公共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的調研與分析.圖書館,2016(2):28-32.
[3]宋麗華,李萬社,董濤.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知識整合平臺建設.圖書館志,2015(1):73-81.
[4]姜雷.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建設現狀及對策.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1(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