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健 (石家莊市群眾藝術館 050000)
石家莊“歡躍四季 舞動省會”是落實“四性”要求的最佳方式
——關于石家莊市“歡躍四季 舞動省會”廣場舞普及展示活動的研究報告
邢 健 (石家莊市群眾藝術館 050000)
石家莊市“歡躍四季 舞動省會”廣場舞普及展示活動(以下簡稱“歡躍四季 舞動省會”活動)是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石家莊市委、市政府2016年為民辦實事要求中,作為省會2016年重點活動之一,據文化部、體育總局、民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引導廣場舞活動健康開展的通知》要求,圍繞文化部“歡躍四季”全國廣場舞活動,由中共石家莊市委宣傳部、石家莊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直接領導下,由全市各級文化部門和市群藝館、22個文化館直接面向基層開展的一項群眾文化活動。
自2016年4月啟動,這項活動秉持了“縣縣有活動、鄉鄉有隊伍,月月有比賽、季季有亮點”的理念,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群眾搭舞臺,讓百姓唱主角,積極引領省會廣場舞的價值導向,受到了石家莊全市范圍內城鄉群眾的普遍歡迎,一個頗具地域特色、順應、落實公共文化服務“四性”要求的群眾活動,給省會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帶來了新氣象。那么,“歡躍四季 舞動省會”活動如何體現了宮文化服務“四性”要求呢?本文結合實際調查,通過回顧活動精彩瞬間進行一些初步分析和研究。
這里的“種文化”是通過廣場舞普及展示,把文化的“種子”遍灑城鄉基層,讓它生根、發芽、結果,達到“以文化人”的作用。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法律明確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文化服務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而且強調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也有助于盤活現有公共文化設施,從而為公民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服務。“歡躍四季 舞動省會”活動的成功,正基于它以“種文化”的方式,從根本上體現了群眾文化活動公益性。具體體現在:政府投入的各項活動,群藝館、文化館組織的各項輔導活動,都做到了不以盈利為目的,且其服務的根本取向是豐富和活躍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鄉文化品位,努力使全市的廣場、公園、社區“動起來、活起來、靚起來”。
以石家莊市群藝館為例:為了圓滿完成此次活動,突出“歡躍四季 舞動省會”活動特色,全景展現省會公共文化服務成果,多次召開策劃會、協調會,并從籌備之日起,同步舉辦了“社區輔導員舞蹈培訓”“社區文藝骨干免費舞蹈培訓班”“學雷鋒文化志愿服務”等輔導培訓,精心組織館內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全市機關、廠礦、學校、企業、公園、社區、農村、建筑工地開展輔導培訓,5000多名基層文藝骨干、廣場舞愛好者參與,掀起了省會群眾廣場舞新熱潮,實現了廣場舞與百姓零距離、面向公眾的全開放,并從根本上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
公共文化服務基本性就是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和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需要從公民基本需要出發,為他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服務。“歡躍四季 舞動省會”活動從維護廣大城鄉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出發,著力服務文化民生,從本質上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性。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參與主體廣泛。活動中,全市共有2000多支基層廣場舞團隊、近50000名群眾報名參加了選拔,其中260多支隊伍、8000多人先后參加了20個縣(市)區舉辦的初賽,經過市群藝館專家評委奔赴各縣(市)區的認真評選,共有43支隊伍進入了復賽。其中,參演人員既有來自學校、企業和部隊的年輕人,也有來自機關、廠礦和退休人員,年齡最大的已過古稀。
2.宣泄文化訴求。“歡躍四季 舞動省會”活動參演節目形式多樣,包含現代舞、古典舞和民族民間舞以及非遺的舞蹈類項目,為廣大群眾的文化訴求宣泄、情感釋放、心靈慰藉提供了最佳場合和氛圍。如:橋西區中老年舞蹈隊的《放風箏》、藁城區舞韻舞蹈隊《我的家鄉大平原》用眾多舞蹈語匯,盡情展示了燕趙大地多風采、燕趙兒女多豪杰的風情;新華區石崗街道舞蹈隊《歡天喜地》、井陘縣巖峰農民藝術團《火紅的秧歌扭起來》、藁城區鴻藝舞蹈隊《微山湖》融合用秧歌的動律特點,使觀者心花怒放、豪情倍增。
3.享受精神生活。廣大群眾把“歡躍四季 舞動省會”活動當成文化共享的平臺,把幸福美好的生活跳出來,把燕趙大地的優秀文化演出來。參演的《拉花》《鼓韻情懷》《燕趙兒女》等節目,將我市的拉花、背燈挎鼓、扇鼓、官傘等非遺項目與廣場舞相結合,并為之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向觀眾詮釋了這些經典之作的獨特魅力。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明確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文化服務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而且強調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也有助于盤活現有公共文化設施,從而為公民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服務。
“歡躍四季 舞動省會”活動重心下移,服務到農村(社區),帶動各級公共文化服務面向基層,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和資源的公平分配,以及公共設施和公共文化資源的均和布局,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廣大群眾享受同等程度公共文化服務的局面。如在每次觀摩評審、每場活動比賽中,市群藝館每個工作人員都以超強的團隊精神圓滿完成了場地選擇、舞臺搭建、節目編排、媒體宣傳、資料收集、建立檔案等多方面、細致大量的工作,并充分發揮與省市媒體的合作關系,進一步完善設備、挖掘資源,不僅要求全館人員全程展演活動進行拍攝、收集資料,而且專門設計制作了節目單、購置了航拍設備,使別開生面的群眾文化活動增添了多個呈現角度;多個縣(市)區文化館還將海選活動搬到了田間地頭,并運用媒體手段進行錄制、播出,實現了各級文化服務網絡的相互支持、文化設施的有效利用,在公共文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意義下,實現了文化資源的均衡布局。
體現“便利性”就要求各級部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應是近距離、經常性的,是廣大群眾感到便利的。
為此,“歡躍四季 舞動省會”活動在比賽方式上,特意將復賽按照東南片區、西北片區和中部片區劃分,并依次在藁城區文化館、鹿泉區文化館和市群藝館進行,以此展示近年來我市群眾舞蹈水平和群眾文化發展和創新成果,讓群眾有機會近距離欣賞到更多具有多樣風格、凸顯地域特色、演出質量高的廣場舞作品。此外,由于“歡躍四季 舞動省會”活動是“身邊人在身邊演身邊事”,所以“參與沒門檻”“形式不拘一格”,只要你是廣場舞愛好者就可以參與進來,同時各縣(市)區的海選時間也根據天氣情況、大多數參與者的時間靈活開展,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參與。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歡躍四季 舞動省會”活動生活化的特點,時期有機融入了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參與。
綜上,“歡躍四季 舞動省會”活動的成功舉辦,是落實公共文化服務“四性”要求的最佳體現,充分說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一定要切實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便民、惠民、樂民的特性,只有在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創新,才只能是我們所從事群眾文化工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