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巧麗 (德化縣龍潯鎮人民政府經濟社會服務中心(文化站) 362599)
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
蘇巧麗 (德化縣龍潯鎮人民政府經濟社會服務中心(文化站) 362599)
群眾文化是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重要因素。在全國提倡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大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如何實現群眾文化建設,推動我國群眾文化的健康發展是當今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重要命題。
公共文化體系,群眾文化;發展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在新的形勢下,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因此,新形式下務必要加快群眾文化建設,推動群眾文化健康持續發展。群眾文化建設主要從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出發,積極推動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與現代文化相融合,不斷地適應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群眾文化發展主要從文化市場及文化體制兩方面出發,建立良好的發展機制,推動群眾文化良好的長遠的發展。
1.提高群眾文化建設隊伍職業素養與專業技能
群眾文化建設是以人才為核心,人才是推動群眾文化基礎建設和良性發展的核心力量。目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隊伍的職業素養與專業技能難以滿足我國新形勢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群眾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例如社區街道基層管理干部、鄉鎮文化站管理人員是目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主干力量,他們在群眾文化挖掘、繼承、傳播上難以適應當下群眾文化快速發展的要求。因此,對群眾文化建設隊伍要嚴格執行選拔機制,甄選優秀的文化技術人才。其次,文化館等群眾文化建設單位要從自身人才結構出發,結合當地文化發展的情況,實現人才定向培養,從群眾文化建設隊伍的文化專業技能、知識層次、文化活動組織策劃能力、文化保護與研究能力等諸多方面進行培養和挖掘,人盡其才,實現群眾文化建設的繁榮發展。最后,群眾文化建設隊伍要積極地融入到當地群眾生活中,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為群眾提供有效的文化營養,從氛圍上,從生活上,切實地適應群眾對文化的要求。
2.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與本地文化有機融合
群眾文化建設是豐富多樣的,是中華民族多文化元素的繼承與發展。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建設務必要堅持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做好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建設。隨著國際化的快速發展,傳統文化受到嚴重的沖擊與破壞。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建設要認清國際文化形式的發展狀況,要不斷地提升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樹立傳統文化品牌建設,同時要深入的融合當地文化,適應國際化發展的文化形式。當地文化是當地群眾經過勞動流傳下來的,有著深厚的文化情結。文化館等群眾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要積極地開展文化活動組織與策劃,不斷地宣揚傳統文化,將本地文化以靈活的方式展現在群眾面前,不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還積極地促進了傳統文化與本地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3.積極應對新形勢群眾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
群眾文化的建設要積極地認清目前群眾文化建設的形式與實際情況,才能夠積極地適應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的步伐。目前,基層文化館等群眾文化建設單位在文化設施、人才隊伍、建設投資等諸多方面顯得較為薄弱,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建設的要求。因此,文化館等群眾文化建設單位要勇于面對本身群眾文化建設的形式,做出積極有效的改變,進行人才隊伍建設,增加社會性資金投入,增強文化設施建設,滿足群眾越來越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國家已經將群眾文化建設納入了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基層文化館等群眾文化建設單位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真正地落實群眾文化建設,讓群眾享受平等的文化權利。
群眾文化發展是指群眾文化良性的可持續的發展,能給群眾帶來實質性的福利,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并且能夠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因此,要想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發展必須要實現文化市場化發展,完善群眾文化發展體制,實現群眾文化的繁榮景象。
1.文化市場化發展是文化國際化形勢下的必然趨勢
群眾文化不僅是單一的節目表演、文化活動,而是要不斷地深入到群眾生活,讓文化融入到群眾生活,才能夠有效地實現群眾文化良性可持續發展。目前,很多地區實現文化產業化發展,不斷給當地創收,給群眾帶來切實的經濟效益。這種市場化的文化發展,是目前群眾文化多樣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群眾文化可以融入建設文化、音樂文化、書法文化、舞蹈文化、園林藝術文化等等,從傳統文化中挖掘群眾文化的痛點,讓群眾文化活過來,并且帶來經濟效益,實現市場化發展。
2.群眾文化可持續發展必須有完善的文化體制的支持
文化體制建設是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發展的決定因素。首選需要國家和政府重視群眾文化建設,在政策、人才、資金等諸多方面能夠提供有力的保障,并且建立相應的管理體制。實現群眾文化開放性建設,多元化人才支持,有力的資金投入監管,不斷地吸引社會資金。其次,要建設群眾文化品牌,從地方文化、民間文化、傳統文化等多方面實現文化品牌建設,建立品牌文化保護機制,既要繼承發揚,還要保護與發展。
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與發展,得益于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在新形勢下社會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群眾對文化的需要也越來越多樣化、多元化。因此,在新時期文化館等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單位要根據當地的群眾文化發展情況建立特色群眾文化,培養群眾的文化意識,樹立文化品牌,提高城市文化定位,適應目前我國快速發展的文化建設,積極地推動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完善。
[1]王德順.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才智,2014(20):259.
[2]李繼武.淺析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群文天地,2013(2):40-41.
[3]劉軼俠.淺析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5(4):179.
[4]熊翠華.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研究[J].商品與質量,2015(7).
[5]王永成.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4(5):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