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偉 豐國需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文化館 311100)
“衛家班皮影戲”調查
任小偉 豐國需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文化館 311100)
皮影,又稱影戲、羊皮戲、影子戲,是一種產生和活躍在我國北方一帶的極具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杭州,由于在南宋時建都,大量北方人士南遷,也將皮影這項民間藝術帶到了杭州,在杭州余杭的塘棲一帶,歷史上曾活躍著一支以演出皮影戲出名的民間戲班子,號稱“衛家班”。這些年來,由于傳承人年老體衰、后繼無人,使得“衛家班皮影戲”這一項目出現了瀕危狀態。為此,根據杭州市文廣新局“杭文廣新發{2016}15號文件”精神,筆者對“衛家班皮影戲”這一項目進行了調查。主要調查對象為“衛家班皮影戲”傳承人、衛家班唯一幸存的老藝人柴掌山、柴掌山老藝人所居住的河西埭村的相關群眾、河西埭村的村委干部以及塘棲鎮文體中心的負責人。
衛家班;皮影戲;過去;現狀;明天
塘棲鎮的“衛家班皮影戲”源自河南流派,是衛氏族人為之世代相傳的一門絕藝,后逐步發展到他姓。據現今在世的老藝人柴掌山回憶,“衛家班皮影戲”系祖上傳下來的,估計誕生時間為清代前期。
江南的皮影戲表演組織很少,在清末民初,“衛家班皮影戲”紅紅火火,演遍了塘棲地區的角角落落,其演員也大都由子女繼承,從藝人員分布在衛家埭、下柏圩、柴家埭、丁家墩等幾個相鄰的自然村,如今分屬宏畔和河西埭兩個村。解放后,衛家班皮影戲依然十分活躍。
衛家班皮影戲演出節目豐富,常演的節目有三十幾部,主要劇本有《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尉遲恭平南》、《羅通掃北》以及《沉香救母》、《水晶圖》等。衛家班皮影戲演什么節目不由戲班子自定,而是由請他們去演戲的東家點,點什么就要演什么。
“衛家班皮影戲”每年的演出主要分“年戲”、“社戲”和“結甲戲”三個階段。“年戲”就是新年戲,新春歲頭,好人家出資請左鄰右舍看本皮影戲,這期間生意好的不得了,往往要從正月頭上做起要忙到正月底為止。“社戲”則是一些配合廟會活動的演出,一些重大的廟會,廟東會請皮影戲班子進行數場演出,社戲一般是在三月到五月間。“結甲戲”是塘棲一帶的一種獨有風俗。過去瓜果成熟時,村里的族長要請戲班子來演一場戲,這場戲就稱“結甲戲”。演過結甲戲后就不能偷摘瓜果。演過“結甲戲”后,如有發現偷瓜果的賊,抓住后要罰他出錢請戲班子再來演一場“結甲戲”,以示悔過之意。除此之外,一些村方如有火樣落下,就要請戲班子去演戲,以示警戒,凡是這類演出,演的戲一般均是《水晶圖》。
通過調查,筆者認為:有需求、有傳承,這是昔日“衛家班皮影戲”紅紅火火的主要原因。
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皮影戲這門技藝被作為“封資修”給中止了,從此再也沒有人來接班。到2009年非遺普查時,當年會操作皮影戲的老藝人只有丁連根和柴掌山兩人,分別居住在丁家墩和柴家埭,而“衛家班”的創始人衛氏族人中的老藝人已無一人幸存了。
掌山老人告訴我,他們當年演出,一行都是五人,兩人敲打奏樂,兩人演出唱戲,還有一人整理行頭,一般每次演出都是一個整夜,幾十出戲根據東家要求輪番上演。文革中停演后,所有行頭全都拉到大隊部付之一燼。說到這里,老人搖起了頭。
說到恢復,老人告訴我,文革結束后,傳統文化開始復蘇,幾位老藝人閑時又偷偷哼起了戲腔,曾有重組衛家班的想法,但終因心有余悸及行頭盡失而未能實施,只是在開心時或酒后喝上一段戲腔。到了九十年代,開放的力度更大,但老藝人一個個都老了,心有余力不足了。進入新世紀后,“衛家班皮影戲”列入了非遺保護名錄,得到了政府保護,柴掌山本人也作為“衛家班皮影戲”的代表性傳承人。老人非常開心,有心傳承,但因四十年不演,那些唱腔都記不全了。
當年曾紅紅火火的“衛家班皮影戲”,如今因傳承人年老體衰、后繼無人,進入了瀕危狀態。如今在“衛家班皮影戲”的發源地宏畔村和河西埭村,50歲以下的人都沒看過衛家班的皮影。30歲以下的人,幾乎都不知道自己的家鄉當年曾有一個紅紅火火的皮影戲班子。
如今“衛家班皮影戲”出現了瀕危狀況,主要原因無非有二:一是多年停演使得后繼無人,藝人出現了斷代狀態;二是保護和傳承沒有落實到具體的單位,光靠傳承人已很難完成。
為了給“衛家班皮影戲”這一項目的保護和傳承整理點思路,使這一項目擺脫瀕危的困境。為此,在理清了“衛家班皮影戲”的過去和現狀外,調查的主要精力就集中在“衛家班皮影戲的明天”上了。
經過幾次調查和座談,作為調查方的筆者以及鎮文體中心與河西埭村達成了以下幾點共識:
1.在河西埭村文化禮堂籌建“衛家班皮影戲展示廳”
河西埭村文化禮堂已經建成,目前正屬布置階段,現有的展示廳面積為150平方,我們建議這一展示廳中單一展示“衛家班皮影戲”這一市級非遺代表項目,從而一是突出地方特色,二是使衛家班皮影戲有個亮相的場所。
整個展示廳中的展示將分兩塊,一塊是靜態展示,在展廳四周用布置若罔聞圖版及實物,用文字、圖片和實物來展示“衛家班皮影戲”這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塊是活態展示,在展廳中間設表演區,開展“衛家班皮影戲”的演出,使這一項目真正地得到傳承。
2.恢復“衛家班”
要將“衛家班皮影戲”這一項目真正得到傳承和保護,恢復“衛家班”是必須做的一個動作。這次調查,在座談會上,談得最多的就是如何重新恢復組建一個皮影戲班子的問題。經過討論,河西埭村的村委領導充分認識到了恢復皮戲班子的重要性,姚書記表態他們可以立即籌備,準備讓傳承人柴掌山老人出任顧問,并讓柴掌山的長子牽頭,物色人選,籌建“衛家班”演出班子。班子搭建后,將采用走出去、請進來待多種方式,學習皮影戲的相關技藝,力爭在年內恢復“衛家班皮影戲”的演出。
3.突出地方特色
衛家班當年的演出主要是三大塊,分別為“年戲”“社戲”和“結甲戲”。所謂“年戲”就是新年戲,新春歲頭,那些大戶人家會出錢請左鄰右舍看場皮影戲。“社戲”則是廟會期間的演出活動,往往都是廟東或廟會的組織者出資。而“結甲戲”則與前兩種不同,稱得上是塘棲的一大特色了。
恢復后的戲班子要演新戲,將把河西埭村以及塘棲鎮有關的歷史典故和人文積淀都編出劇本,如《六墓里的傳說》《陳守清造長橋》《乾隆皇帝到塘棲》等等,使之地方特色得到強化。
上述達成共識的三點如能扎扎實實地得到實施,那么,“衛家班皮影戲”這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會擺脫瀕危的困境,一定會繼續在塘棲一帶得到傳承,一定會重放光彩。
這次調查,歷時一周,通過個別采訪和座談討論等形式,為“衛家班皮影戲”這一市級非遺項目如何走瀕危狀態作了詳盡的調查和分析,并與相關部門達成共識。希望能得到區里和市里相關部門更大的支持,真正將以上達成的共識付至為實施,真正將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