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靜 (延安大學文學院 716000)
論網絡小說大眾化特征
張小靜 (延安大學文學院 716000)
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以迅猛發展的網絡技術為載體的網絡小說成為文學理論界一個十分重要的話題。網絡小說以其平民化、多元化優勢打破了以往文學貴族化、專業化的趨勢,并進一步憑借其大眾文化的商業性、流行性快速占領了讀者。因此,探討網絡小說大眾化特征是很有必要的。
平民化;通俗化;多元化;程式化
“自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社會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人們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的提高,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孕育出網絡文學這一新的文學樣式。當然,人們對網絡文學的界定存在質疑和爭議,甚至有人認為要撇開“文學”一詞來談網絡寫作。在此之前的文學創作,主要是文學“圈子里”精英們的事業,而互聯網是一個無國界、無身份、無特權的“差異抹平”空間,它為每一個上網寫作的人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平等機遇和在線民主,因而也就形成了廣大的文學愛好者理想的“圓夢空間”。
網絡小說,是以網絡為基礎平臺,網絡作者發表供他人閱讀和評論的文學樣式。從廣義上說是包含所有在網絡上發布和流傳的小說;從狹義上說是指由網絡寫手創作并首次在網上發布,進而流傳的小說形式。這種新興小說題材的基本特點是:文體和題材不限、風格自由個性、發表方式簡單、閱讀的時間和場所沒有固定,目前其主要的體裁為言情和奇幻類型居多。
(一)文學創作的平民化
網絡小說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和表現,順應了歷史的潮流,讓無數有創作夢想的人過一把文學的癮。一方面,讓來自全球各地、各行各業的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敲打鍵盤,并借助網絡這個開放的平臺進行發表。莫言說:“如今,網絡寫手輩出,網絡文學作品層出不窮,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好現象。網絡提供了無限寬闊、自由出入的文壇,使得每個寫作的人都得到鍛煉機會。我們過去認為‘全民寫作’是神話,可是現在,‘全民寫作’逐漸變成現實。”100另一方面,讀者對網絡小說也從一開始的單純評論,到后來的參與創作,這種作者和讀者互動形式帶動了大眾的參與性。盡管網絡小說平民化的創作使得有很多人對網絡小說的現狀表示憂慮,但不得不承認,部分網絡小說平民化創作水平并不亞于傳統小說的水準。比如被搬上熒屏的《步步驚心》《花千骨》《甄嬛傳》《云中歌》《最美的時光》等。可以說網絡小說創作的平民化打破了以往文學創作的專業化和神秘化,推動了文學大眾化的進程。
(二)文學語言的通俗化
語言是人們日常交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所有變革中最靈活、最常見的變革。隨著社會發展,文化多樣化,貴族文學逐漸吸收了平民文學語言的特點,使得文學的語言更趨多元化、通俗化,豐富了文學的發展。不斷出現的網絡語言類型有:諧音文、疊音文、縮略語、甄嬛體、元芳體、咆哮體等,并在80、90、00后為代表的人群交流中體現出來。相對傳統的語言來說,網絡文學的語言更加強調簡潔性,表現為用詞、短句或句群代替長篇大論。另外,網絡小說的語言有時采用“粗口秀”表達方式。(“粗口秀”是一種運用凡俗話語模式傳情達意的語言策略,它源自一種民間智慧,現在卻被廣泛運用于網絡寫作,逐漸成為網絡語言的一大特征。)
網絡是一個俗眾狂歡的共享空間,一個消解崇高、顛覆神性,賤視權威的“瀆圣”世界。充滿歡樂的怪誕、嘲弄、滑稽、調侃、耍嘴皮等表達形式在網絡小說中時常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被大眾所理解和消費。網絡小說的語言也具有隨意性與約定俗成性,比如:“妹子”通常寫成“妹紙”。它的創作者年齡趨年輕化,所以,這些產生于網絡的時髦語言體通常成為一種潮流,促進文學的傳播,使文學語言逐漸朝著通俗化方向發展,進而推動文學大眾化的進程。
(三)文學接受的多元化
從文學的創作者和接受者的關系來看,文學發展方向應是創作者和接受者之間的雙向轉換。這是一個持續深化的過程,只有在文學的接受者與創作者雙方的相互轉化中,新文學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向大眾化。
漢語網絡文學已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網絡閱讀的方式打破了以往紙質閱讀的單一性與局限性,呈現出文學接受的多元化。網絡小說閱讀有三大特性:第一,零距離,即閱讀、表達、分享“一體化”。或許從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開始,傳統意義上作者與讀者的距離逐漸消失。全網皆文青、公民寫作、自媒體,形成“碎”閱讀、“秀”分享成為重要特征。第二,時間流,即穿越中文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穿越文學體現了“閱讀者即創造者”的即時影響。第三,即在平行世界中一切歷史均可以重來。《小兵傳奇》《搜神記》《誅仙》等奇幻文學的潮流,《新宋》《明》《慶余年》等架空歷史的小說潮流,正在推動著一種新的宇宙觀、世界觀與歷史觀:我即宇宙,在平行世界中,一切歷史可以重來。可見文學接受不再拘泥于同一空間、時間或僅是接受作者意圖的狀態,而是突破了單一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
(四)敘事模式的程式化
目前,網絡小說的發展呈現出“灌木叢生”的形態,對其理論研究還存在一定的空白,但網絡小說和傳統小說的敘事模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具有程式化的特點。以網絡都市愛情小說為例,它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描寫浪漫的、理想化的“強女弱男”類的烏托邦愛情;二是表現當代都市生存壓力下扭曲變形的“有性無愛”類的扭曲愛情;三是網絡時代特有的、因網絡而生的網戀類愛情。這些網絡都市愛情小說,不管是浪漫的、理想化的,還是現實悲劇性的,都體現了當代人主體的悲劇性迷失。
這類小說情節不具意外性卻大受歡迎,主要是它們貼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和感情經歷,易于產生共鳴。且這類小說閱讀起來輕松,無需進行過多的思考便可了解小說主旨,這符合當今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模式。基于這種現狀,網絡作家才創作出越來越多的貼合時下人們生活和心理的小說,以贏得閱讀量的突破。網絡小說敘事模式的程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給那些追求點擊率,寫作水平較低的網絡寫手一個展現“才華”的機會,但同時也給那些有責任感、追求更高審美理想和藝術境界的專業網絡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總的來說,網絡小說的發展是毋庸置疑的,這是一種新生的文學模式,具有不可忽視的存在價值。在互聯網時代,其閱讀者和創作者會不斷增加,創作的題材和類型也會不斷更新。網絡小說的不足和其消極影響應加以克服和避免,凈化網絡文學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鼓勵有文學素養的人進行創作,豐富我國文學發展。
[1]歐陽有權.網絡文學概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莫言.網絡文學是個好現象[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3]歐陽有權.網絡文學五年普查(2009-2013)[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4]歐陽有權,網絡文學評論100[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5]李盛濤.網絡小說的生態性文學圖景[M].北京:中國神會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