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焦作市博物館 454150)
淺議中小博物館志愿服務發展方向
劉 靜 (焦作市博物館 454150)
自1907年,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首次開展博物館志愿服務工作以來,博物館志愿服務已經在世界上走過了一百多個年頭。中國博物館志愿服務工作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到了今天博物館志愿服務工作已經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發展至各省市省會城市,以及一些地級縣市。中小城市博物館志愿服務工作,也隨之日漸興盛,了解博物館志愿服務工作發展現狀,探索中小城市博物館志愿服務工作發展方向,對文博工作者來講是一項非常具有意義的事情。
志愿服務隊伍,是一只義務奉獻,不計報酬的工作隊伍,其自發性決定了隊伍人員流動性相對較大這一特點。博物館志愿服務隊伍流動性大,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志愿服務時間利用效率不高;二是沒有較好的施展才華;三是志愿服務任務不明晰;四是未獲得感謝,缺乏成就感。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加強文博志愿者管理,成立專門的博物館志愿服務管理體系,鞏固志愿者服務陣地。
1.注重引導、培育、發展專業的志愿服務隊伍,建立流動博物館,讓志愿服務隊伍更加專業
訪談中,部分博物館志愿者表示接受的崗前培訓或者專業培訓比較少,志愿服務活動具有隨機性。
您參加博物館志愿服務活動初期是否參加了相關專業培訓?
首都博物館有針對新入選志愿者進行相關專業培訓(首都博物館志愿服務者)
沒有。(焦作市博物館志愿服務者)
中小博物館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通常是基于對地區文化的熱愛,對文博事業的熱愛,期望通過活動的參與學習更多相關知識,了解地區文化。文博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要結合志愿者的服務意愿和心理需求。通過展覽的籌備活動、講解活動的參與,幫助他們積累知識,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組織能力。
通過博物館志愿服務工作哪些方面得到了鍛煉?哪些方面的學習和成長不足?
待人接物,與人交流能力得到了鍛煉。專業知識還有待提高。(首都博物館志愿服務者)
交際能力、組織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不足:專業知識以及業務能力。(焦作市博物館志愿服務者)
開展流動博物館系列活動,指的是讓博物館志愿服務人員帶著文物展板、復仿制品、互動節目等項目,走進學校、社區、以及其他社會場所,普及文物知識,宣傳歷史文化,解讀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博物館志愿者走進基層,走入民間,不僅鍛煉了博物館志愿者的服務能力、講解能力,更推動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文物知識的普及,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文物保護活動中。
在中小城市,因宣傳不到位,以及文化意識覺醒程度等原因的限制,并不是每位市民都能走進博物館參觀文物。博物館志愿者可以通過文物復制品,宣傳展板等資源,把文物知識信息帶給市民。還可以通過文物復制品的制作介紹、修復說明等操作性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文物、保護文物。流動博物館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志愿服務人員將自己的才華和專業同服務工作結合起來,還可以通過這一平臺將本土居民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匯集起來,通過志愿者傳遞出去。
2.豐富文博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和內容
博物館志愿服務者的服務內容不應局限于講解、知識傳播。焦作市博物館志愿服務者逯軍良,一個文物愛好者,多年以來,堅持從事文物志愿服務工作,多次參觀國內各地文物展覽,與各地志愿者保持溝通交流。2016年1月,逯軍良的同學史林發現一通英文墓碑之后,第一時間通過逯軍良聯系焦作市博物館,在志愿者和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隨后將英文墓碑收藏于焦作市博物館內。
這些志愿者因為對文博事業的熱愛而加入到服務隊伍中,他們更喜歡多種類型的志愿服務活動,希望通過活動豐富知識、拓寬視野,傳遞知識,實現個人價值。
目前,不少地方性博物館志愿服務工作以講解為主,但講解工作開展的基礎是具備一定的文博知識,因為只有充分了解博物館內的文物,積累相關知識,才能更好的傳遞文物知識。簡單機械的背解說詞給觀眾留下印象很困難。可以開展更加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志愿服務人員融入文博工作。通過專家培訓課堂,提供相關學習機會,引導志愿者深入了解展覽中的文物和其背后的歷史意義。還可以開展“文物知識周末課堂”等講座,普及本地區歷史文化知識,文物發掘知識,和《文物法》等各方面的知識。
哪些博物館志愿服務活動更吸引你?
除了講解,更喜歡博物館不斷推出層出不窮的活動,比如知識講座、參觀學習等,但是活動很少。(焦作博物館志愿服務者)
國博、故宮的志愿服務很吸引我,因為在國博和故宮講解的老師,知識儲備都超級多。喜歡朋朋哥哥組織的活動,包括線上講解以及線下的一些參觀活動。“朋朋說”就很有意義,每天抽出來幾分鐘,為小朋友講解一個文博小知識。(首都博物館志愿服務者)
給志愿服務人員更多的機會和平臺,現有活動如參加修復大賽,講解大賽等活動,主要針對文博從業人員,志愿服務人員沒有享有廣泛平等的參與機會,給志愿者提供展示機會,和交流平臺,提升志愿者的服務能力和水平。鼓勵志愿服務者挖掘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讓他們在解讀文物,再讀歷史的過程中,交流切磋,增添其對文物的感情。
3.完善對博物館志愿服務者的管理工作,完善志愿服務獎懲機制,充分利用現有資源
對博物館志愿服務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加強對博物館社教工作的重視,以及志愿者的培養。(焦作市博物館志愿服務者)
希望首都博物館能像國博官網那樣,把志愿者服務時間公布出來,便于觀眾聽取志愿者講解。(首都博物館志愿服務者)
成立志愿者管理小組等志愿者管理組織,明確對博物館志愿服務工作人員的要求,工作職責,提供崗前培訓和必要的保障,明確志愿者的服務時間、內容,簽訂合約和服務承諾。部分地區博物館采用承諾服務制度,通過預約,公示,服務這三個環節,協調志愿服務人員和有參觀需求的人員,調節供需,增強志愿者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感。
完善博物館志愿服務人員激勵機制,通過制定激勵辦法和考核標準,評選優秀博物館志愿服務人員,并頒發證書,給其提供精神獎勵。
博物館志愿服務在國內發展僅僅二三十年的歷史,服務領域已經涉及講解、社會調查、組織活動、文物征集等多個領域,服務人員涵蓋了學生、退休人員、教師、企事業單位、公務員等各種職業群體,形成交流機制,成為擴大博物館社會影響力的重要人際傳播渠道。應重視博物館志愿服務者的培養、管理機制的建設,強化業務培訓、理論培訓,搭建志愿者交流平臺,提升志愿者的服務能力、服務水平,豐富志愿服務活動形式,鼓勵博物館志愿服務工作走進社區、學校、軍營等基層單位,讓這支充滿活力與生機的隊伍,成為啟蒙更多人了解歷史文化的生力軍,為增強博物館的影響力而戰斗。
[1]劉云.《對首都博物館志愿者工作的幾點認識》.載《首都博物館論叢》 ,2014.
[2]黨秀云.《論志愿服務的常態化與可持續發展》.《中國行政管理》,2011(03).
[3]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城市文化》.《中原文物》,2011(01).
劉靜,焦作市博物館助理館員,深圳大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