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041000 )
中國畫氣韻與傳神之異同
王 倩 (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041000 )
文藝作品與個人相仿,既有其形,也有其神,“氣韻”和“傳神”是中國畫里最重要的觀念,中國傳統美學和文藝理論的寶貴財富。是從它們產生發展一直影響到我們現代。藝術品就是要表現出物象內在精神的本質,超越了表面形式上的形似。
氣韻;傳神;生命精神
人們一談到“氣韻”和“傳神”,往往等而觀之,鮮見辨析。中國畫注重畫家對對象的內在本質的表達,藝術品的氣韻其實是藝術家的氣韻在創作過程和結果中的體現,所以從人物品藻過渡到藝術批評的過程本身存在歷史必然性。氣韻觀念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那時的人們已普遍重視人的神態風貌的把握。
在現實生活中以“氣韻”來品評人物,“氣韻”觀念起源于人物品藻,最早是由謝赫提出來的,他提出了“六法”,“六法”是我國歷代繪畫品評的準則,“氣韻生動”是排在“六法”的第一位,處于統率其它五法的地位,后五法都是在作畫過程中的具體要求和手段,“氣韻生動”才是目的,才是我們對藝術理想的終極目標,“氣韻生動”是核心。“氣韻”是“六法”中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它是客觀對象的神情姿態,是各種動態表情的根本所在,謝赫的觀念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謝赫提出“氣韻生動”的觀念,與《世說新語》記述顧愷之論人物畫須“傳神寫照”是有一定聯系的。“六法”發展了顧愷之對內在精神的描寫。
后世許多學者認為“氣韻生動”命題是“傳神”觀念事物的延伸。如元代楊維禎說;“故論畫之高下者,有傳形、有傳神。傳神者,氣韻生動是也。”將“氣韻”與“傳神”等同起來,而葉朗、李澤厚先生等認為,“氣韻生動”是對“傳神”觀念的重要發展,雖然二者都要求表現人物內在精神,但顧愷之強調忘形而取神,顧愷之更強調對人物眼睛的刻畫來表現其精神,得神而忘形,而謝赫強調通過形色的生動描繪來表現人物內在的神,他認為“氣韻生動”應該對人物進行生動的描繪來表現其神,要求形神兼備,都很重要,“氣韻生動”是最終的目的。他在強調“氣韻生動”的同時也不放過對形體的生動描繪。其結論是,“氣韻”在具體的含義上有別于“神”,它是“神”的觀念的豐富和發展。“氣韻”和“神”都是一種內在“氣質”,“氣韻生動”是顧愷之“傳神寫照”的發展,它的含義更深刻。總的來說,一般的觀點以氣韻生動為傳神的發展和具體化,在當代學者中,多有主張將二者區分開來的。至于如何區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謝赫其繪畫觀念“六法”中,“骨法用筆”、“應物象形”及“隨類賦彩”三者是具體技法層面上的表述,而“氣韻生動”則是“傳神”的更直接描述。“氣韻生動”是謝赫用來評價畫作品的基本尺度,是呈現于作品整體的一種美的風貌,即使藝術家在造型和色彩方面有高超的能力,但其作品缺少神韻,也是不行的;有的藝術家可能在骨法用筆上有所不足,但若極妙參神,其作品仍然可以氣韻生動。“氣韻”屬于神態領域,有別于對象本身的形狀。氣韻通常指兩種含義:一是作品的整體風貌,也就是風格;還有就是描寫對象的風貌,最早指人的精神風貌,到后來更擴展為形容山水神韻。
“傳神”的“神”原始義是指天神,在《詩經》中提到了神,一般指人們崇拜和敬畏的對象,后來的“神”被人們指稱在信仰領域的天神。到了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和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都開始注目于內在的心靈,后來就把它用來形容人的心靈活動了,用來形容人的心靈活動和狀態。
傳神觀念是伴隨著人物畫的創作與鑒賞而產生的。顧愷之明確提出“傳神寫照”的觀念,反映了當時人們已經開始對人物畫有了重神略形的傾向,這一直影響到后來的藝術史的發展。
謝赫與顧愷之一樣,當時主要就人物畫立論,人物的“氣韻”與人物之“神”可以等同視之。宋代開始明確把“傳神”觀念擴展到山水畫到后來的花鳥,與謝赫的“氣韻生動”聯系了起來。迄今為止,對氣韻與神的差異比較多糾結于史學視野,原理上的把握存在缺憾。
首先,人們沒有將描寫對象的形態與作品本身的形態區分開來。花鳥,仍然是就表現山水的內在神韻而言。但謝赫的氣韻理論更多的是就作品本身的形態而言。
其次,對于以人物或動物為描寫對象的作品來說,傳神可以用于人或動物形象的整體。楊維楨在《圖繪寶鑒???序》中談到:“論畫之高下者,有傳形,有傳神。傳神者,氣韻生動是也。”對象之神與對象的氣韻是同一的。但傳神又可以用在人物的局部,如顧愷之十分講究點睛之筆。這種意義上的傳神寫照其實與氣韻不是一回事。為山水傳神因為總是著眼于整體,因此通常稱作氣韻生動也是可以的。
第三,傳神之“神”有正負價值的區分,氣韻則只具有正價值。通常稱贊別人氣質非凡,氣韻疏朗等等,這些都是對人物的贊美;如果畫人物,生動地描繪出其兇神惡煞的情態便稱其為傳神,但不應稱這些兇神惡煞的形象本身為氣韻疏朗。令人不寒而栗的事物本身自然談不上氣韻生動,因為氣韻之韻是合規律性的直接表現,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的景象通常不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總之,氣韻是事物的整體所展現的內在美的神采,它可以用于形容現實主義生活中的描寫對象,更多的是指作品整體所呈現的審美風貌。而所謂傳神之神則多著眼于描寫對象本身、并且可以用于對象的某個局部、或者甚至具有負價值,二者不可等同。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在我們的繪畫創作和寫生中,也要求我們不僅僅描繪對象的外形,更要關注對象內在精神的表達,注重畫家自身的情感和感受表達,這樣才是藝術品能打動人的根本所在。
[1]王伯敏.《古畫品錄》[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2]笪重光.《畫荃》[M].四川美術出版社,1982.
[3]趙力,賀西林.《中國美術史》[M].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
[4]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術史》第二卷[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王倩,女,漢族,山西長治市人,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5級在校研究生,方向: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