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利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 110167)
挖掘民俗繪畫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研究
王海利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 110167)
通過對當今中國民俗繪畫研究挖掘,民俗繪畫以墻繪的表現形式裝飾城市具有偶然性與必然性、重要性與可行性。運用民俗繪畫裝飾城市,將民間傳統美術與城市文化相融合,使文化流淌于城市的的古今,讓城市充滿內涵,使城市風情萬種,可以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名片增強城市的品牌建設。
民俗民間繪畫;墻繪;城市
中國民俗繪畫是民俗文化的載體,民俗繪畫體現了本民族的深刻文化內涵,并且它的原生與衍生品代表著形成這一美術形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礎,它的發展不受客觀規律的限制。年輕的一代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逐漸疏遠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使整個社會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不能有序的發展。運用民俗繪畫裝飾城市,將民間傳統美術與城市文化相融合,其精簡快捷的裝飾工序,獨特的圖案造型和環保的制作顏料等特征推動著城市文化建設,美化著城市,可以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名片,可以增強城市的品牌建設、體現城市的風俗、歷史的傳承、特有魅力的表達,為城市形象增添色彩。
中國民俗繪畫是由中國勞動群眾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保留和運用了原始思維的認識方法,在表現認識自然、社會生活方面擁有很多獨特的概念和理解形式。民俗文化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是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民間美術創作與欣賞的主題始終是普通勞動群眾,因而民間美術具有大眾化、通俗化、平民化、普及化的特點。民間美術產生于形形色色的民俗事象中,中國人的民俗心態又給他們自己親手創造的民間美術烙上深刻的印記。在我國民間美術的種類繁多,它們自成體系,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深刻寓意,是我國傳統文化精髓之一。民間美術作品大都直接用于美化自身、生活物品和生活環境。它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是一種生動的民俗生活形態藝術。民間美術是勞動群眾所創造、掌握和應用的生活文化,凝聚著勞動群眾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祝愿,對美的追求,勞動群眾的真情美意都寓意在民間美術的作品之中。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引發了我們對各個城市形象獨特差別性的思考。如何能擺脫“千城一面”的局面,體現城市的獨特個性以及打造具有標志性的城市特征,這是全國各個城市發展所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讓城市建設“獨樹一幟”還是“千城一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不可能完全依靠城市建筑風貌的空間布局來完成,因此隨著墻畫的發展也讓我想到了城市墻畫的發展。
對于一個城市而言,什么樣的城市建筑墻面裝飾才能真正體現城市的特色?什么樣的建筑裝飾能傳承文化?我認為絕不是色彩任意涂抹與圖案的簡單堆砌!城市的建筑裝飾,首先應該立于城市多年的文化底蘊這個堅實的基石之上,其中包含著這個城市的傳統文化,發展歷史,名人印記,獨特的地理風貌,以及城市的一些現代色彩、圖像等多種元素。如今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大廈林立,但是地域的傳統文化卻日漸流逝。
如將地域的民間繪畫作品裝飾城市建筑,一定會使城市增添了幾分厚重,使得人們對于祖先的遺留多了些許印記,使得人們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多了一些抑制和穩重。不僅社會民俗文化得到了保護、傳承發展。還能美化著城市,獨特的圖案造型和環保的制作顏料等特征推動著城市文化建設,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發展的新名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民俗繪畫是民間美術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來源于生活必然也會應用于生活,民俗繪畫從古老的幾千年開始一直傳承到現在,傳承過程中必然經歷很多坎坷和崎嶇,能一直存留到今天還沒有被完全消失,一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是中國民俗文化最根深蒂固的載體,最真實也最淳樸,是保留著民俗文化最真的一部分,是活動的文化化石。當然,在歷史的長河中,必然有一些民俗被更改甚至被消亡。過程中也一定存在促進民俗文化發展的偶然性,所以能保存到當今的民俗繪畫是極為珍貴的。既然民俗畫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必然離不開我們生活的城市的每個角落。民俗繪畫在當今在城市中所起到的裝飾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是我們文化的記憶,也是人類靈魂的記憶,它的存在和裝飾城市的方式必然是所提倡和鼓勵的,這里就是他的必然性所在。因為我們離不開過去,我們也更想創新未來。而裝飾的偶然性主要在于哪一部分民俗文化運用在了城市裝飾當中。因為文化與城市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需要在此過程中加以融合,融合的過程中就具有文化選擇的偶然性,哪一類民俗繪畫運用在城市的某一部分,這也不能完全中規中矩的應用其中,變化和流動也是運用民俗繪畫在城市當中的重要特征。所以偶然性在民俗繪畫裝飾城市中也是必然存在的,把必然性于偶然性相結合,才會使結合的產物源遠流長,經久不衰。
民俗繪畫裝飾城市的主要途徑是城市彩繪這種藝術表達形式來實現,通過對城市墻畫的特點和具備的條件研究,民俗繪畫裝飾城市是可行的。
城市墻畫藝術的特點和所需材料的屬性適合民俗繪畫裝飾城市整體規劃設計。墻畫作為一種藝術表達形式,幾千年前遠古時期就已經被人類所運用。如非洲的巖畫藝術,古埃及最初的墻繪藝術主要是用來記錄居所主人的生平事跡和各種神話故事,以及我國傳統建筑的裝飾等。而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存環境的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所以要將墻畫藝術推向公共空間,使之成為公共藝術,要把墻畫藝術推向大眾生活,使公眾真正接受與喜歡墻藝,使墻畫真正成為公眾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繪畫裝飾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建設、樹立城市品牌形象,并對其它各地區城市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示范性的作用。運用其范圍主要是城市閑置的墻面、較陳舊街道社區樓體街道墻面、少數民族聚集居住區的樓體墻面等。民俗繪畫在建筑上的繪制,除了繪制手法樣式的不同,民俗繪畫題材本身對教育、體育、文藝、企事業單位還具有的各方面多重功能。如幼兒園園內樓體墻畫、室內墻畫進行裝飾,不但可以美化園內空間,還具有間接的教育意義等多重功能。它對幼兒智力的開發、陶冶幼兒的情操、促進幼兒的社會性健康發展等多方面發揮著特殊的作用。
總之民俗繪畫的挖掘,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使文化流淌于城市的古今,散落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浸潤于城市的民俗。民俗繪畫讓城市充滿內涵,使城市風情萬種,這才是一個城市的存在意義和代表價值。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民俗題材墻畫藝術作為一種裝飾文化,一種時尚元素,一種價格低廉又不失高雅的裝飾藝術形式,會得到了人們的喜愛。
[1]左漢中著.《中國民間美術造型》.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3.
[2]顧丞峰著.《現代化與百年中國美術》.河北美術出版社,2008.6.
[3]楊曉紅.《傳統藝術和城市墻繪》.開封教育學院學報,34卷6期2014年6月.
王海利(1976.10- ),男,漢族,籍貫:遼寧省建昌縣,現任教于沈陽城市建設學院,講師,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