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瀟越 (山西師范大學 041000)
淺析宋代山水畫的發展及影響
孫瀟越 (山西師范大學 041000)
中國山水繪畫的高峰在宋代,這一時期的山水畫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名家層出不窮,作品精美,有“無我之境”,發展到“畫中有詩”,畫面的詩意追求開始成了中國山水畫的重要要求。宋代山水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所追求的生活狀態,對后世的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
宋代山水畫;詩意追求;關鍵作用
中國山水畫是以水和墨相結合來客觀的描繪世間萬物,體現畫家對外物的主觀情感。中國山水畫在每一時期都有其自身獨特的特征,是中國自然風景的藝術記錄。宋代山水畫對中國山水畫體系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一方面繼承了傳統繪畫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在水墨表現上也不斷提高,提倡以形寫神,關注人物在山水中的位置,從北宋整體把握客觀的作畫到南宋精工細致的選擇有限的場景進行描繪,藝術家們寄情于山水,精神情感也發生了變化,體現了獨特的藝術思想。
宋代時期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生產力加強,各行業都有了很大發展,政治上統治者重文輕武,物質基礎為繪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保證。文學和藝術在這一時期出現各類題材和風格流派,加其統治者和上層官員對藝術的熱衷,藝術發展異常迅速。畫院的規模不斷擴大,山水畫的興旺發展前所未有,題材內容上逐漸多樣,繪畫對象已不單單是展現自然。
宋朝時期繪畫同社會變異相適應,繪畫主題由仕女圖、牛馬逐漸轉變為山水花鳥。國家設立畫院,士族階層對山水畫產生興趣,他們享受并欣賞著生活。士大夫們陶醉于自然風景山水花鳥的世界,他們享受于山村田野,山川丘壑的生活,可以看出整個時代的理想與藝術追求。
文學與藝術之間相互滲透,畫家們樂于投身自然生活,體驗生活,行于山村田野之間,陶醉其中,將自然作為創作的題材,把其中的美妙通過繪畫語言表現出來,如李成描繪的是自己知曉的齊魯風光,范寬所體現的是自己了解的關陜美景,而董源刻畫的是自己生活中的江南風采。
藝術從宮廷走向世俗,具有深厚的人民性和普遍性。世俗地主階級處于自由閑散的狀態,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追求精神上的需求,這促進了藝術的發展與進步。
中國山水畫不像西方繪畫那樣注重光線明暗距離遠近的空間透視,它不在意系統教條,但它又是嚴謹的,呈現出的是一種整體感的意境,讓觀者不自覺融入其中,仿佛在這畫中“可游可居”。形成這樣的視覺效果,畫面通常為大幅的山頭,層巒疊嶂,樹木是以數不清的點繪畫而成,其中的人物更是渺小的幾乎不見。如此情境,不得不感慨自然的造化神奇。這種環境下畫家的思想于這天地自然中,心境隨之浩大、廣闊、淡然、恬靜。“我”不知不覺就消失了。這就是“無我之境”。
北宋山水畫講究“無我之境”,藝術家們都注重對大自然中景物的真實描繪。荊浩提出了山水畫的“六要”,即氣、韻、思、景、筆、墨。他強調了在描繪山水表面的同時,要表達出對自然生命內在的氣韻。他們不滿足于事物外部的聯系,而追求在自然的基礎上的精神風貌。畫面具有概括性,層疊連綿,樹木是許多點組成,人物繪畫的很小。在這樣的情境中,人物成為自然山水之景的襯托。
拿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來說,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山,旁邊畫著小些的山頭,偏右方有一條細細的的瀑布傾瀉,與山石相撞出入霧的水花,再往下是一條小路,人物繪畫的很小。整體畫面氣勢磅礴,山川巍然聳立,與細流一靜一動,有千種意境,萬種美妙,讓人不由感嘆自然地神奇。
南宋山水畫則受宮廷畫院畫風的影響,追求細節真實和詩意表達,畫面更趨于精微。從自然山水中的某一角度、某一小的局部的有限場景來描繪對象,把人們的情感感受引向更精微的地方。
(一)細節忠實
在描繪一定的繪畫對象的細節中,表現出畫家對山水自然的真實情感。馬遠在南宋畫壇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繪畫上常采用以局部特征來表現整體的方法,常以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畫面中以大片的空白來體現其中意境。他的《梅石溪鳧圖》,畫面采用對角線式構圖,左邊是一塊山石,凜冽大氣,簡明豪放,遠處勾出輪廓,加以水渲染,過度微妙。上邊有臘梅向下延伸生長,一群野鴨正在游戲,給畫面帶來生動有輕快的感覺,整體畫面有薄霧籠罩的感覺,給人以春意漸襲的的意境,十分有趣。
(二)詩意追求
宋代時期文學空前繁榮,不但在詩詞歌賦上有所發展,而且畫家們將其融入在繪畫創作中,形成了“畫中有詩”的趣味。詩與畫的結合表現了更雅致的意境。用這一形式描繪山水自然的美;觀者通過想象和品味,內心自然便生成美。詩意融入畫中,畫與詩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以詩描寫畫面,在畫面顯示詩意,兩者相得益彰。
在中國古代藝術中,表達對象時著重強調“傳神”,要求“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王維,他用真情流露的詩句和一個藝術家的視角寄情于山水,生動形象的描繪出自然之美。讀其詩,其中不僅有詩境,還有畫境,可從畫境中去發現詩境,從詩境中品味更濃烈的畫意,從畫意中探索畫家內心的思想情感。王維“詩中有畫”的藝術特點,對繪畫藝術有著很大的貢獻。正如北宋山水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北宋渾厚的、整體的、全景的山水,變而為南宋精巧的、詩意的、特寫的山水,前者以雄渾、遼闊、崇高勝,后者以秀麗、工致、優美勝。兩美開峙,各領千秋。”
宋代山水畫在藝術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南宋的山水畫,有李、劉、馬、夏四大家。大體上說,由李唐、劉松年作為開端,到馬遠、夏圭完全成熟。馬遠、夏圭畫派,影響了南宋山水畫壇一百多年,到了明代則有了更大的繼承和發展。他們的繪畫風格甚至遠渡東洋,影響了日本繪畫藝術。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具有明顯的人民性的特點,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特征,對元、明、清到現代山水畫的走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山水畫的繪畫技法和內心情感的表達上也有一定的向導作用。從“元四家”黃公望、倪瓚、王蒙、吳鎮,到明代浙派乃至吳門的唐寅,都受到北宋范寬繪畫風格的影響。兩宋以后山水畫的變化發展,不僅在當時的藝壇上有很大成就,而且形成了許多的風格流派,為近現代各山水畫大家在創作上提供了歷史條件。宋代院體山水畫的構圖方法、繪畫技巧及人文色彩皆到達了一個高峰,對元、明、清乃至近現代山水畫的繼承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宋代山水畫在表達意境上,有詩與畫相結合所體現的的山水之美,有情景交融所體現的自然之美。宋代山水畫對意境的高超表現,使宋代山水畫發展到山水畫藝術的高峰,在中國山水畫繪畫史上占據了至關重要的地位;對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李澤厚.《美的歷程》[M].文物出版社,1981.
[2]郭熙.林泉高致[M].北京中華書局,2010.
孫瀟越(1993.04- ),女,漢,籍貫:河南省信陽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