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婕 (山西師范大學 041000)
顧愷之畫作中的人物特點賞析
尹 婕 (山西師范大學 041000)
在東晉歷史中,集大成者當屬顧愷之,不論是在吟詩作賦上,還是書法上,都可以展現其獨特一面,然而最能夠代表顧愷之的,還是屬在藝術繪畫中的成就更勝一籌。通過觀察研究顧愷之的畫作,可以從中感悟到超脫人物形象之外的內在,這種高超的表達技巧,充分體現了顧愷之在這一領域的巨大貢獻,并且為后世美術帶來的深遠影響。
顧愷之;人物特點;作品賞析
掀開歷史長卷,在中國畫進程中,人物畫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其實是在進入魏晉時期開始形成重要的時期,進而在隋唐時期進入鼎盛。這篇文章通過對顧愷之的主要畫作的賞析,探究出其在人物特點的表達以及對后世的影響,從而進行學習。
顧愷之(約344年—405年),字長康,東晉無錫(今江蘇無錫)人。顧愷之的多才多藝眾所周知,被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癡絕”。他的畫風格獨特,被稱為“顧家樣”,人物清瘦俊秀,所謂“秀骨清像”,線條流暢,謂之“春蠶吐絲”。這就改變了漢代以宣揚禮教為主的風氣,而反映了觀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藝術表現的新的目的,即:離開禮教和政治而重視人物的言論豐采和才華。這表示繪畫藝術視野的擴大:而這樣就為我們在畫作的表現上指向了新的方向,對人物的刻畫從表面上升到內心情感的表達,從而完成人物的刻畫。這一要求的理論支撐,我們在顧愷之的論作中不難發現,仔細品讀其所寫就能夠領悟到應該在人物的表現時需要注意神態的描繪。
《洛神賦圖》一圖是作者依照著名的文學作品《洛神賦》的情節而創作描繪的作品。從圖中能夠觀察到作者在一些樹、石的刻畫中,用筆細勁古樸,這些展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而在圖中較為精彩的部分則是在人物的表現上,這是有一個故事串聯起來的情景畫,所以看似畫面中在山水中散落的人,卻是相互之間都有情節的發展,這就當屬作者高超的技巧。圖畫中的洛神,亭亭玉立,一幅清新秀麗的姿態,在水面上徘徊,來回舞動,仙氣十足,最后在洛神要離去時,曹植則懊惱思慕,仍泛舟于洛水之上,不肯離去。通過一幕幕亦真亦幻的刻畫,能夠通過畫者對于人物的描繪而感受到曹植對洛神的敬仰與愛慕之情,感受于心。整幅作品在用色上明亮艷麗,每一根線條流暢飛動,把人物與景色完美地結合。細細品讀圖畫,人物的刻畫無不精致,其中所想展現的古代所受宗教的束縛對情感的壓制,男女之間情感不能自由地表達,遙遙相望,眼目含情不能說的痛苦,在畫面的襯托下,生動地還原了《洛神賦》的情節,似乎游歷其中。通過在人物之間穿插山巒、河流等自然景物,營造大自然的空曠感,可見顧愷之對自然的觀察之細,之后再結合對人物的刻畫,墨色的搭配以及色彩的融合,最終創作出的曠世之作,無人能及。
《女史箴圖》現藏于英國大英博物館藏。此圖總的分為了十一個部分,其中各有不同,都是在講述了一個故事,有點像是現在我們較為了解的故事插圖一樣,并且在圖中還配有類似于勸誡之類的話語,用小楷書寫。因為顧愷之生于江南的名門望族,家中的父輩都為官,其對那些大家族中的婦女和她們的生活都較為了解,對她們也能夠進行細致的觀察,所以展現在畫面中的貴族婦女都是其最真實的描繪,可以看到她們在其時代背景中的對應身份地位的穿著打扮,從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當時的生活。因此這幅圖就是這一時期貴族婦女生活的真實寫照,從她們時日里的基本生活為題材,選取最常見的場景,例如對鏡梳妝、仕女的服侍等。衣飾的勾線飄逸瀟灑,透過簡單衣物的裝飾能看到女子妙曼的身姿,再渲染上簡單的色彩,人物仿佛被賦予了生命一樣,縱觀整幅圖,可以看到整體運用的皆是細線勾勒,柔綿中又帶有一點勁細,充分展示了貴族婦女的雍容華貴之姿。顧愷之在這幅圖中所采用的高古游絲描的手法,為原本寧靜、典雅畫面增添了一絲活潑,使畫者的思想情感的得到了完美地呈現,并且令畫作得到了升華。這種手法是人物畫在這一時期的重大突破,為后世帶來了不同的作畫風格,成為學習臨摹人物畫的范本。
《列女傳》一圖共繪有28個形色各異的人物,分為八段來進行描述,這幅圖也是根據由一部著作而描繪,其中同樣附有文字以及對人物標注了身份。從這幅圖中能夠深切的體會到顧愷之所提出的在繪畫上“以形寫神”、“悟對通神”的要求,通過“鐵線描”的畫法,把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畫的淋漓盡致,在衣褶處稍加暈染的方法,使每一部分的故事情節都顯得生動。尤其是在刻畫衛靈公與夫人相對這一幕中,能夠讓人從中看出衛靈公對夫人識別賢德的明智表示驚艷,而又似乎故作鎮定的掩飾,這樣別致畫面的展現,則都歸功于顧愷之對于人物細節的抓捕與刻畫。
《斫琴圖》亦是一幅在人物神態描繪上頗為傳神的畫作,此圖中為我們展現的是這一時期的文人學士制琴的場景。圖畫中共有或坐或站立的14個人物,每一個人都有其專注的事物。從左至右有在斷板,在調弦,在試琴,也有在一旁觀看指揮,尤其在畫面的右上方的一人,在顧愷之的刻畫下,他格外的專注于自己的工作,可謂是“傳神寫照”的完美表現。
顧愷之的生活多接觸的是官僚階層,而自身也同樣在其年輕的時候參過軍,這些都是為其后來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的根源。而顧愷之又在繪畫這一領域從小就表現有獨特的天賦,加之其勤奮好學,努力用功,不僅是在繪畫上造藝非凡,他還鉆研詩詞歌賦,同樣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在曹植的《洛神賦》閱讀下,他結合自己專長,令其不僅僅展現在文字上,而是轉變成為活靈活現的《洛神賦圖》,可見其視野的廣泛,將藝術立足于生活中。這些就為繪畫的領域打開了一個更廣闊的天地,把詩情畫意的故事情節,利用傳神寫意的刻畫,提升視覺的感悟。
從我國的歷史的演變中來剖析顧愷之所處的魏晉這一時期,能夠總結得到這是一個突破自我認知,打開宗教的束縛,接納外來宗教的融入的思想自由時期,尤其是在文學藝術上,充分地張揚個性,向往追求真性情。處于這樣環境下的顧愷之,對上層社會的認知和了解,同樣是對在藝術上有高度自由地向往,渴望思想的解放,促成了人物畫在表現上過度為簡而精的一個層次。
通過對顧愷之畫作的分析,其在人物畫的表現刻畫中,不僅僅停留于表面,剖析人物的特點,心理,相互之間的結合,創作出了展示個性的一面的經典作品,形成具有指導實踐意義的典范。立足在如今的社會中,扎根生活,建立對這一時期畫作的認識,傳達出立于畫作之上的精神內涵。我們應當充分理解古人的畫作,從中感悟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轉換角度,融入自己的想法,刻畫出有思想的畫作。
[1]葛路.中國畫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薛永年,邵嚴.中國繪畫的歷史與審美鑒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楊臣彬.顧愷之傳世畫名跡[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尹婕(1994.4- ),女,漢,河南省南陽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