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賜郎 (湖南工業大學 412007)
紀念性景觀設計的發展淺析
胡賜郎 (湖南工業大學 412007)
紀念性景觀是社會,文化和歷史的一面反光鏡。其最終目的是“紀念”表達,它和其他的景觀設計不太一樣,他的文化內容的重量要遠大于物質內容。在全球化的趨勢和民族意識的弱化下,紀念景觀作為城市乃至民族文化歷史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紀念;景觀;歷史;表現手法;設計
“紀念”的價值從古之間一直都備受重視,人類文明的發展便伴隨著紀念,某種程度也是歷史的見證。本文立意就是要通過對紀念的本源和景觀內涵的結合進行淺析探討,將功能與內涵相串聯,找到紀念性景觀的切入點。通過研究,最終想達到的是使當代的景觀設計師結合現代新的理念,使作品和場地緊密聯系。讓紀念性的呈現更有說服力與感染力。
1.國外紀念性景觀理論與實踐現狀
理論方面,國外絕大多數以案例介紹和經驗總結為主,對紀念性景觀的研究較少,但是針對死亡、紀念相關的探究卻從未停止,特別是人文內涵方面的見解十分深刻。
實踐方面,二戰以后,國外出現大量紀念性景觀的杰出設計師和作品。其中歐美地區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如華盛頓紀念碑、羅斯福紀念園、美國越戰紀念碑等,設計師有林櫻(Maya Lin)、弗蘭卡?蓋里(Frank Gehry)等。
2.國內紀念性景觀理論與實踐現狀
近年來國內對紀念性景觀的探索逐步加深,這使得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如南京中山陵、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唐山地震遺址公園等。理論方面,劉濱誼的《紀念性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2005)和李開然的《景觀紀念性導論》(2005)首次針對紀念性的景觀做了較詳細的解讀。
紀念性景觀的主題意義是根據紀念性景觀所傳達的情感和歷史,紀念性景觀不但成為了人寄托情感的場所,還成為了記載歷史的特殊方式,由此產生十分強烈而有指向性的意義。
紀念性景觀是記載和紀念、追憶國家和名族的大事件,其目的在于通過表現或再現的手法,顯現在觀看者的眼前,為當代人展現某某一特定時期、特定地點和特定人物,這也是一種較普遍的紀念性景觀類型,題材更是豐富多樣。
紀念性景觀與哲學有緊密的關系,他的出現與其意識形態也是如影隨形,由于建筑和景觀都是藝術的一種,而藝術作為一種表現形式都與當代歷史背景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緊密相連,在不同歷史時期和背景下,紀念性景觀的形式與特征也將隨著時代背景、歷史現實而有所變化。
1.表現特征的演變
(1)神靈的敬畏與紀念性景觀
在初級階段時期,人類對整個世界有太多不能用當時的認知與文明來解釋的現象,當時只能用超自然的“神明”來解釋,而那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也非常的龐大宏偉,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就是源于對太陽的崇拜,源于人類靈魂的永生這一說法。
(2)君主權貴與紀念性景觀
在奴隸制與封建制度時期,權利具有至高無上的威嚴,該時期的紀念性景觀大多是為了上層權貴和封建權利服務。是為了體現階級關系映射政治傾向而建造,例如巴黎凱旋門。
當時期的景觀大多數是以嚴格的規格建立,以中軸線為主,就是為了表現階級制度的森嚴,而且紀念的對象則多為統治階級的權貴,例如明十三陵和泰姬陵。
(3)工業革命與紀念性景觀
蒸汽機的出現代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工業革命的熱潮使得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最明顯的是人工勞作被機器替代,各式各樣的新型材料與新技術展現在人們面前,其思想與觀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工業革命時期的紀念性景觀大都是出現在城市當中,埃菲爾鐵塔就是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作品,這個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的鋼結構龐然大物,并非像現在一樣被世人贊美欣賞,當時由于其通訊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揮其重要的作用,才讓它在經歷了無數文人政客的非議之后,還能站穩腳步。這使得之后許多世人和藝術家在創作時以埃菲爾鐵塔為題材,去象征美好、浪漫、贊美,而在先看來它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運用了超前創新的建造技術,使之成為象征工業革命的偉大藝術品。
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推進,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方法有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發生了極大的變革。
人們思想方式的變遷,同時也大大推動了紀念性景觀的轉變和發展,是的紀念性景觀創作有了里程碑式的轉型。而在這個重大轉型時期首次弱化紀念性建筑的設計正是羅斯福紀念園,反之是將其放置與環境中做整體的設計。人們對于死亡的理解在民主自由的倡導下有了微妙的變化,人們開始追求平等,而并非用仰視的角度去紀念或再現,例如追求公園的特點,從而使得紀念性景觀設計有了新鮮的活力。
1.形式的簡約化
紀念性景觀的核心是內涵,是深入人們內心的洗禮與強調,通常會削弱一些形式上視覺感受。伴隨著德國建筑大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提出的“Less is more”這一經典的理念,更加驗證了恰當的“空白”或“留白”給予人們的感覺反而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繁瑣反而讓人緊張、被壓迫,雖然在簡單之中尋求細節的精益求精是當代設計的趨勢,但是也是因人而異。
美國俄克拉荷馬城大爆炸紀念園中,168把整列擺放的幾乎一模一樣空置椅子與游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這種場景中人們的心理不禁會感慨萬千。拓荒者公園只用規律感的石頭元素與植物、天空等元素,立馬就讓游人產生一種置身其中的效果。著名的越戰紀念碑等等都是以簡約化來呈現,更多的是引發人們內心的感受,讓感受者更清晰干凈的聽到自己與紀念對象的對話,充分體現了簡約的設計并不影響設計傳達的效果。
2.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
同樣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新能源、新技術大力發展,這樣給紀念性景觀的形式與功能帶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新技術的應用下戴安娜王妃紀念園中水中項鏈的設計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一個案例。整個設計之中,對水池池底的變化有著很高的要求,為達到對水流的設計,在公園的建造過程中,設計師首先制作了一個水池的泥塑,然后交給福特公司進行三維掃描,進而得出水池一部分構件的規格參數,接下來就是一系列的細節優化,這也是第一次將汽車的應用軟件運用到景觀設計上,所有這些新型材料與新技術的應用才能更完美的完成這一偉大設計呈現到世人眼中。
紀念性景觀,這樣一個似乎承載了更多使命和責任的公園,無論對于哪一個城市都是獨特的存在。它以景觀的符號描述著過去發生在這里的一些人或事物。兒童可以在這里嬉戲,老人們在這里散步,享受景觀帶來的一切美好,不再是單一的只注重于紀念這一特性,滿足公園的一些基本功能,同時現在更多的是愿意讓紀念融入體驗當中,讓身心與紀念對象平等的對話感受。
[1]卜著華,孫科峰.景觀的語音[J].中國園林,2003.11.
[2]陳舒捷.紀念性公園景觀設計與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6.
[3]段漢明.城市美學與景觀設計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4]劉濱誼.紀念性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5]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胡賜郎(1993.05- ),男,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與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