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杉鳴 張 原 ( 西安工程大學 710000)
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與音樂形態關系策略探討
武杉鳴 張 原 ( 西安工程大學 710000)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我國從古至今在音樂方面運用中華民族自創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它不僅包括古代優秀的文藝作品,還包括現代作品。而音樂形態則是按照音樂作品的本身的模式來研究音樂的形式與內容。本文著力探討二者之間存在的關系,旨在發掘傳統的音樂表演藝術對于音樂作品的形成產生的影響,從而將我國的傳統音樂藝術瑰寶保存并發揚光大。
中國傳統音樂;音樂形態;關系
中國傳統的音樂表演藝術為音樂形態的產生與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時,音樂形態的逐步成型也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建立了基本的理論體系。在我國古代,著名的漢代樂府是我國藝術學院的雛形,它在收集、整理、改編民間音樂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績。其中。漢代樂府的“相和歌”中首次提出了調性(有平、清、瑟3調),并且將“大曲”的曲式組成做了初步的分類,其做為后來無數藝術創作的依據與基調,為傳統的中國音樂表演藝術奠定了基礎。及至唐代,《大曲》的曲式進一步發展,逐漸形成了散序、中序、破等各個段落。同時又將各部分細劃分,建立了初步的音樂形態體系。宋詞做為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則為我國傳統的音樂形態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宋詞同令、慢、近、匠、犯等組成。而做為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的一個分支——民間曲藝音樂也形成了具有獨立特色的曲式。其先后產生了鼓子詞、貨郎兒、唱賺、諸宮調,散曲等體裁,各個體裁各有自己特定的曲式。在傳統音樂的發展歷程中,逐漸與審美相結合。其中最為著名的要數元代陳敏子的《琴律發微》的“制曲凡例”。其間祥盡地介紹作曲方法的“制調引曲”和“起調畢曲”的說明中就結合了曲式與審美要求。
樂譜是記錄音樂的一種方式,它可以將流動著的音樂固定下來,同時樂譜的產生也使得優美的音樂得以流傳下來。但它決不代表著音樂的全部,因此不能將音樂簡單地等同于樂譜。音樂不是科學運算,一味地追求音階的本身則容易本 末倒置,失去了音樂本身的魅力。而我們偉大原祖先在這一點上則具有先見之明。中國的傳統音樂從來都是給樂者留有充分發揮的空間,在音高上不定位,節奏上的不定量,就為每一位歌者在品味音樂的同時表現出不同的感悟。比如說工尺譜,就只有板眼,其它的全憑表演者即興發揮。還有我國古代廣為流傳使用的減字譜,是以指法音位來定位音高,在實際演奏時自行根據指法打譜,并且由演奏者表達出自已理解的音樂的內涵。比如說琵琶曲《十面埋伏》,其被譽為我國古代十大金曲之一,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采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逼迫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取得戰斗的勝利。為再現這一經典的戰爭場面,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按照自已對這一曲目的感悟,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
我國傳統音樂具有簡單、靈活的特點,給演奏者以充分發揮的余地,因此是我國古老的藝術瑰寶之一,比起那些盲目地抄襲外國音樂的做法,如何將我們自已的傳統音樂發揚光大則是新一代創作者的歷史使命。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涌現了很多將中國傳統音樂與音樂形態有機地結合起來的優秀的作曲家。比如,周杰倫。他的歌曲很多保留了我國傳統音樂的精華創作手法,以傳統的音樂形態與現代的藝術表現形式糅合到一起,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其中比較有顯著的中國風特色的曲目有《東風破》,該曲子利用詞的手法,將離愁別恨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同時采用悠揚的旋律,將西湖邊嫵媚動人的風景完全地呈現在世人面前。《東風破》是將中國風與現代音樂完美結合的典范。將中國風演繹地比較好的還有最近活躍于樂壇的著名詞曲作者許蒿。目前風靡大街小巷的《清明雨上》就是其代表作之一。歌曲伴奏采用大量的中國傳統樂器,將一場清明時節的雨引發的相思之情,關于愛情的回味表現的非常到位,讓聽眾沉迷于作者哀傷婉轉的情懷不能自拔,這也正是中國傳統音樂在表達情感方面的細膩動人之處。許嵩是近年來比較擅長中國風作詞曲的創作者之一,我們在欣賞他的歌曲時仿佛置身于一種古色古香的意境之中,其營造的中國傳統的古典美感,細膩、哀傷的情調蘊藏于音樂形態之中,使人們折服于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風音樂,從“中國風”音樂中欣賞古典美、意象美。具有中國風特點的作品還有很多,其中王力宏的《花田》也是其中是國風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中國風的詞曲作品大都具有以下特點:運用中國古典詩詞佳句,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美倫美奐的風景或是多情細膩的情感表達。其伴奏大都采用中國傳統樂器二胡、古箏等,多采用宮調的主旋律,多表現哀傷、凄美的感情基調。
中國傳統音樂經歷了上千的不斷演化,又融進了當代表演者對傳統音樂的新的表現手法,其藝術感染力是其他現代音樂所達不到的,同時我國古典的傳統音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目前戲曲市場的疲軟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國傳統藝術所承受的冷落。不過好在我們新一代的藝術創作者以發揚中國音樂傳統為已任,將中國傳統音樂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希望通過本文喚起人們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的熱愛,從而在音樂形態創作中不斷地推陳出新,創作出更多的膾炙人口的好的曲目,讓我國的傳統音樂煥發出勃勃生機。
[1]董維松.關于中國傳統音樂及其分類問題[J].中國音樂,1987(2):25.
[2]樊祖蔭.繼往開來,團結奮進[J].中國音樂,1994(3):12.
[3]馮光鈺.保護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之我見[J].音樂探索,2003(1):10.
[4]楊立梅.柯達伊教育體系中傳統音樂傳統的繼承與發展[J].中國音樂,2000(1):6.
2016年陜西省教育廳項目----基于陜西歷史文化的服飾表演形式創新研究 項目編號:16JK1309
武杉鳴(1993.04- ),女,民族:漢族,畢業于西安工程大學,學歷: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服裝表演(學生),作者單位:西安工程大學。
張原(1975.11- ),女,民族:漢族,畢業于江蘇大學,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裝表演,職稱,副教授,作者單位:西安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