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明 (新疆藝術學院 830049)
運用舞蹈生態學淺談哈薩克天鵝舞基本語匯
路 明 (新疆藝術學院 830049)
“哈薩克”(Qazaq)即“白天鵝”,本文淺談的天鵝舞,是指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及周邊流傳的以模擬天鵝形態為核心動作的舞蹈。解析哈薩克天鵝舞的基本語匯是本文章的主要目的,通過參考文獻,期刊論文等方法,淺談哈薩克族天鵝舞與存在地域環境相互聯系與作用。運用舞蹈生態學的觀點,重點分析天鵝舞的顯要動作部位及體態特征、節奏型、手勢與步伐等基本語匯的表現方面。
天鵝舞;舞蹈生態學;動作語匯
生態環境是舞蹈藝術賴以生存的基礎條件,它又與舞蹈相互作用、影響。以舞蹈為核心,以舞蹈與自然和社會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為研究對象是生態環境的本質。
1.自然環境
地處中亞內陸腹地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類型,氣候濕潤溫和,素有“塞外江南”、“中亞濕島”之稱。自然環境十分優美,有峰巒堆疊、古木參天的高山峻嶺,又有廣闊的山間平原盆地和河谷濕地,草是碧綠的,河是清澈的。自治州境內矗立著著名的阿爾泰山、天山山脈及至支脈婆娑羅科努山。圍繞著特克斯盆地及準格爾盆地。流淌著伊犁河谷及霍爾果斯河谷。“三山兩盆兩谷”構成了自治州的主要地貌特點。在高山河谷之間,善良淳樸的哈薩克兒女,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當地沼澤湖泊、氣候適宜的自然環境以及天鵝為冬候鳥的特質與哈薩克民族以“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為天鵝舞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而經哈薩克民族的模擬實踐,就是天鵝舞現存與發展的社會環境。
2.信仰崇拜
在游牧民族的民間舞蹈中,哈薩克族,鄂溫克族,赫哲等民族都有過模仿天鵝舞蹈,都起源于天鵝的圖騰崇拜,也曾信奉過薩滿教。在新疆,以天鵝為圖騰崇拜在伊犁河流域的社會生活中延續不斷。相傳,有一年輕首領在戰亂中負傷,炎熱的天氣、饑渴的肚皮使他奄奄一息。一只白天鵝從天而降,拯救了他的生命。白天鵝變成一位美麗少女,并與他結婚。為紀念這一奇妙的婚配,他們給出生的兒子取名為哈薩克(Qazaq)。qaz意為“天鵝”,aq為“白”,意即“白天鵝”。至今,哈薩克人仍把天鵝視為圣鳥,禁止捕殺。一般哈薩克人把死去的天鵝懸掛氈房圓木柵上,天鵝毛插在小孩胸前,這均為古代崇拜天鵝的遺風。哈薩克族的族徽上也印有天鵝,天鵝雙翼伸展,動作優雅,姿態輕柔舒緩,背景祥云繚繞,彰顯出哈薩克族人們心目中愛情和青春的象征。在族源上,哈薩克人把天鵝與民族源頭聯系在一起,認為天鵝為美的化身、美的源泉及純潔、忠貞不渝愛情的象征和偉大母親的縮影。
根據舞蹈生態學中指出舞蹈語匯是舞蹈體現出來的舞詞與舞詞組合的總和。舞蹈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是通過舞體,在舞蹈語言,具體說是舞蹈語匯的文化差異中體現出來的。
天鵝舞語匯集中體現在民間節日期間表演以及舞臺表演的《天鵝》等數段舞蹈中。天鵝舞的舞蹈語匯,是分析所有天鵝舞舞詞與天鵝舞舞詞組合的基礎上,獲得的具有代表性、獨特性、典型性并且美化、形象、生動了的天鵝舞語匯。舞蹈生態學中舞疇定義為表情達意的舞蹈形態。從而天鵝舞舞疇就是直觀上感受到的、具有同一審美基質的、表情達意相同的天鵝舞形態。而天鵝舞舞疇的形態特征與其表、情的結合,就形成了天鵝舞舞詞,再將天鵝舞舞詞有序組合起來,就是天鵝舞舞詞組合。在天鵝舞表演活動時,舞者在進行天鵝舞舞詞與天鵝舞舞詞組合表演時能體現出當地哈薩克族具體的審美表意的功能,而這時就稱之為舞蹈言語。舞蹈語言是由舞體發出,又要由舞體感受到“意”與“美”相結合。但因文化環境不同、文化差異、文化特異性這些后天條件化過程,這是同一種舞蹈就具有了一系列形態特征相同或項次并且能夠表達相同或相似意義的舞詞與舞詞組合。也就是說哈薩克民族文化環境下的天鵝外部模仿形態與哈薩克民族文化差異下的情感內涵表達相結合在一起的舞詞與舞詞的組合,就形成了天鵝舞的舞蹈語匯。
舞蹈形態分析是對舞蹈形體運動的外部形態特點所進行分析。既然分析舞蹈,首先要明確舞蹈的單位,從低級開始逐漸進入。舞動,舞蹈形態的基礎元素,是對舞蹈外形自然切分的最小形態單位。
1.哈薩克天鵝舞主要部位及動作
部位一般由頭頸、胸腰、上肢(手臂)與軀干(腰)部等構成,當某一部位相對運動幅度較大和重復出現頻率較高時,即顯要部位動作。綜合材料分析,天鵝舞主要部位動作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頭部——頭頸部位的干凈清脆左右的晃動。體現出天鵝脖頸的靈活、自然的動作姿態。第二,手勢與手腕——蘭花指及四指并攏大拇指緊貼食指手腕“下折”的姿勢,靈活柔軟的迅速扣腕向內繞。顯示出女子的柔美、含蓄的動態形象。第三,手臂的運用——多以柔和、緩慢的手臂動作,揮臂立舞或兩臂伸展,高低揮舞,上下飛舞。及以手臂為主的大幅度向后甩動與凹取大腰以及凸出胸腰的配合,吊胸腰式的體態配合神似兩只天鵝脖頸以上部位嬉戲耍鬧形態的扣腕式手型與雙臂的互動,各種以手臂表現天鵝翅膀形態式大臂與小臂的彎曲、各種手臂變化及凹造型,猶如天鵝展翅和擊打波浪,展現出天鵝在湖面中與同伴嬉戲玩耍的場面。第四,胸腰與大腰——胸腰及腰部變態式伸展與凹曲狀態和各種轉圈跳躍形式,充滿棱角的體態造型將人引入了天鵝本身的美感畫面。將此組合,就形成了成段哈薩克天鵝舞表演中最為尋常、最引人注目的基本體型——天鵝舞姿。
2.哈薩克天鵝舞的節奏型
依據節奏型來提取特征,是分析舞蹈形態的重要手段。天鵝舞中,音樂與舞蹈相互配合,從音樂的角度論,視覺與聽覺相對統一,來提取其基本節奏型。天鵝舞以哈薩克族獨有樂器冬不拉為主腰伴奏,也帶有其他伴奏,但其僅用于活躍舞蹈氣氛及其場景,如“水花”“嬉戲”“風吹草動”等的配合,與舞蹈的段落及舞動沒有直接關聯。根據哈薩克音樂記載整理分析,天鵝舞的基本節奏型為:3/4節拍中表現的,節奏影響動作,動作體現風格,節奏影響著天鵝舞柔媚、深情的風格特點,更加彰顯出含蓄、淳樸的民族特性。在伴奏中,冬不拉既可以一只獨奏,也可以是多人演奏,過程中則伴隨舞者的每個動作的改變快慢來任意加速或減速。
3.哈薩克天鵝舞的步伐
舞蹈形態特征的構成中,步伐是不可缺失的因素。同時,在語匯的研究上,對于步伐的切分,是以與節奏單位為準。配合基本節奏型,天鵝舞的基本步伐為:“走跟點”。多以快速流動的小碎步、滑步跳躍及快速跳躍式步伐為主。形成了空間與時間上的對比,從視覺角度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多樣凹凸造型變化與多種天鵝神態美感的高度融合。
舞蹈生態學運用多角度理論解析出天鵝舞的多元素范疇。正是當今社會藝術多元化的需要下,哈薩克“天鵝舞”蘊含了本民族獨特的舞蹈文化和極其旺盛生命力的舞蹈藝術特色,滲透了哈薩克民族舞蹈中多元素的精華。
[1]資華筠.舞蹈生態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9).
[2]李季蓮.新疆舞蹈[M].新疆.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