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珊 (浙江師范大學文化與創意傳播學院 321000)
關于柴靜調查類紀錄片《穹頂之下》的傳播策略分析
周 珊 (浙江師范大學文化與創意傳播學院 321000)
2015年2月28日于網絡媒體播出的霧霾調查類紀錄片《穹頂之下》在社會公眾上引起不小的反響,一度轟動整個國內外網絡媒體圈。《穹頂之下》的迅速傳播和所引起的巨大反響不得不讓新聞媒體行業的人有所思考,其傳播策略與我們一般看到的紀錄片有何不同,是值得我們進行探究的問題,本文試圖從其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和傳播者敘事這三個角度來淺析《穹頂之下》這部調查類紀錄片的特殊所在。
《穹頂之下》;傳播策略;紀錄片
據統計,《穹頂之下》從2015年2月28日播出到2015年3月2日早9點30分截止,其在各大門戶網站的播出次數為19930萬次。柴靜作為一名原央視主播其自身的影響力是一個方面,但對于一個相當于說揭示中國存在的現實問題來說,所取得這么巨大的反響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受眾對柴靜這個新聞人身份的刻板印象,并且打破官方的詞眼,從草根的角度讓受眾去接受這部紀錄片所帶來的信息,并信任它。《穹頂之下》從霧霾這個內容出發,深入到群眾的生活中,關注百姓的健康安全,以互聯網的模式傳播,迅速而大眾化,相對于電視、紙質來說,互聯網給予普通百姓更充分的發言權,再把柴靜的身份以巧妙的方式消解掉,從而造就了這部影響力巨大的調查類紀錄片,獲得了受眾的喜愛與認同。
《穹頂之下》的傳播內容是霧霾,一個已經成為時代話題的,影響著人們日常生活與生命健康的污染環境主題,雖然關于霧霾主題的調查報道在媒體上并不少見,但是柴靜的傳播技巧和技術環節的處理卻是讓這部作品成功的最要的因素。
傳播學的“使用與滿足”理論也認為,人們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去接觸媒介的,并從中得到滿足。那么,在現代社會,面對空氣質量日漸下降,生命健康都受到威脅的時候,霧霾問題就不得不被大眾重視起來,《穹頂之下》針對這個現象而進行切入,明顯抓住了話題性,吸引了受眾的眼球。如果一個話題再具有吸引力,他不能使大眾感同身受或者是離受眾太遠,則就缺乏了感知力,在話題熱度上不會維持太久。
雖然人們對于霧霾的存在和危害性有了一定的認知,但霧霾究竟給人們帶來多大程度的傷害卻鮮有人知。柴靜的《穹頂之下》運用大量的科學研究及現實案例論證了霧霾與嚴重疾病的緊密關系——生命誠可貴。警鐘效應使得《穹頂之下》迅速吸引人們的眼球并通過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等多種傳播方式快速蔓延開來,引發了一場關于霧霾的大討論,并在很大程度上喚醒了人們的環保意識。
調查類紀錄片就像是民生新聞的放大版,它必須具有一定的受眾體驗度,是發生在百姓身邊的與人們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這樣話題就有了辨識度和話題性,在傳播學的角度來說就占據了傳播優勢,這也是紀錄片《穹頂之下》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傳播并引起巨大反響的因素之一。
美國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的觀點,他認為每一種媒介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殊性,其本身都會帶來傳播方式和受眾媒介接觸方式的改變,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媒介本身就涵蓋了
一種新的信息。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紙質媒體已經被電視與網絡媒體所替代了,而在民眾越來越想掌握主動權與發言權的當今,網絡媒體擁有的自由空間社區模式自然更受歡迎。《穹頂之下》的傳播力也是借助于網絡交互媒體的特征。《穹頂之下》采取在網絡視頻上發布,就等于其潛在的觀眾數量達幾億。其次,在互聯網上沒有時間的限制,網民不必根據它的播出時間來安排自己的收看時間,這也就不會錯過紀錄片的播出,也可以無限次地進行觀看。最后,選擇網絡社交媒體進行信息傳達與輸送,受眾在觀看紀錄片的同時可以利用網絡下面的評論欄,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讓他們感覺自身的存在感與社會中的發言權,從而滿足了他們對于話語與權利的欲望,網絡媒體平臺的大量數據也顯示了這一方式的優勢,其二次傳播、三次傳播也使其傳播范圍與力度都進一步地見證了互聯網力量的強大。
另一方面,《穹頂之下》之所以選擇互聯網模式傳播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它所傳達的內容涉及的敏感點。《穹頂之下》紀錄片在于揭示霧霾的事實真相,其中關系到一些政府部門的監管不利的狀況,以及一些關于霧霾的真實的數據調查等,這些在中國的新聞傳播上很有可能就觸及到了“雷區”,使其于電視媒體上扼殺于播出階段。因此選擇互聯網這個非官方的媒介便是一個明智之舉。
柴靜作為一個新聞傳達者,在《穹頂之下》這部調查類紀錄片中,不僅承擔了一個制作人的角色,還擔當了主持與演講者的角色,這與柴靜曾經作為一個央視主持人的形象相吻合。然而,作為如今一個民間制作人來說,又是《穹頂之下》這樣一個讓官方“顫抖”的話題紀錄片來說,想要具有說服力,讓受眾擺脫官方的既定印象,就必須把自己放到草根階級中去,削弱官方身份帶來的偏見,才能夠站在廣大受眾的立場上,為大眾所接受。
《穹頂之下》巧妙地化解了這一危機,它既讓柴靜作為一個強者的形象樹立了較為權威的形象,使受眾因為其知名度而開始關注這部紀錄片,又巧妙地消解了柴靜作為官方發言人的這一形象,他們讓柴靜在紀錄片中以一個母親的形象出現,引導受眾從一個母親的視角出發去關注周圍的環境空氣質量,無形中消解了對于媒體固有的抵制心理。下面,我們將從這兩方面來講述,《穹頂之下》紀錄片中柴靜代表的強者與弱者的身份。
首先,柴靜作為一名前央視名記者,其知名度使紀錄片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得受眾的關注,加之柴靜作為一名記者所具有的素質與信息來源渠道。還有她獨特的主持風格,在節目當中她的冷靜客觀以及一顆熾熱的扶持弱者的心靈氣質,優雅而又鋒芒畢露。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銳、堅定與堅持,始終站在離新聞最近的地方。
但是中國網民對于凡與官方沾邊的事物都充滿了反體制的情緒,《穹頂之下》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消解掉受眾的反體制情緒,讓柴靜以一個弱者的身份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柴靜在紀錄片開端解釋了自己為何要辭去工作到美國生子的原因,受眾開始同情起這個可憐的母親。她以一個民間調查者的身份去一點點揭示霧霾的真相,讓受眾體驗到自己身邊所發生的就是紀錄片中所講述的事實。
《穹頂之下》在敘事上采用了個人化、女性化的敘事策略,極富煽情性,在傳播策略上采用了“名人效應”,這種強者與弱者交替的做法,取長補短,使紀錄片建立了一定的威信,又不至于導致受眾的反感,在未來的調查類紀錄片的創作中值得借鑒。
指導老師:陳敏南
周珊(1992- ),女,漢族,浙江杭州人,文學碩士,單位:浙江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