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漾 (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戲劇影視學 041000)
接受美學中的電視受眾藝術欣賞觀
朱倩漾 (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戲劇影視學 041000)
接受美學是20世紀后期,最先是德國康斯坦茨學派在文學領域的一種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的就是在接受美學的活動過程中讀者主動地介入傳播活動當中。隨著現代影視傳媒的發展,受眾不再一味地盲目接收信息,信息的發布者要從受眾的角度去構建文本,受眾逐漸地占據了有利地位,甚至有時嚴重地影響著信息的構建和電視產業的發展。正因為如此,電視觀眾在電視藝術的創作與欣賞的過程中處于主動地位,使得電視作品的整個制作的環節過程中都不得不考慮受眾這一重要因素。本文著重從電視傳播過程中受眾對其過程的主動的能動作用,從受眾的本體特點、受眾主動介入、受眾人本回歸三方面來闡釋電視受眾的心理發展和變化。以此揭示電視受眾的心理類型及發展變化,為以后研究電視受眾的欣賞觀提供參考。
接受美學;受眾分析;電視藝術
隨意性和選擇性是電視藝術獨特的審美接受方式,觀眾處于整個電視制造業的核心地位,對觀眾自身及心理審美的研究就至關重要。受眾對世界的感知度會日益積累,在審美活動中會中和自身審美經驗,進入到一種審美境界。
(一)受眾的自主性
電視在我國八九十年代開始在家庭中普及的,電視逐漸擔負起為我們傳播信息、輿論導向、咨詢服務、游戲娛樂、陶冶情操的功能。電視已經日漸演化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一種行為習慣,再加之電視節目觀看的主觀隨意性比較強,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可以聊天、喝茶、接打電話,絲毫不會影響觀看電視節目的觀看。隨著商業性在電視產業的普及,電視節目的類型日益多樣化,許多電視臺或企業人越來越將電視節目的收視率視為一檔電視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衡量。所以觀眾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段調換節目,選出一個自己最想觀看的電視節目,也就是對受眾本身的價值意義最大的節目,來滿足自身的需求。
(二)受眾的多樣性
欣賞者自身在進入審美狀態之前,內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素養、興趣等一系列的狀態,這種狀態具有了很強的主觀性,這種心理狀態與個人的生活經歷、文化程度、社會地位、知識素養、興趣習慣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每個人的人生經歷、受教育程度、自我實現需求都具有差異性,正是因為受眾本體自身的這種差異性才呈現出每個人所選擇的電視藝術作品不同。
從年齡段來看,少年兒童會選擇動畫片、兒童類的電視節目:《熊出沒》、《動漫世界》等;青少年或青年人會選擇娛樂性比較強的電視節目:《天天向上》、《我是歌手》等;中年人會選擇比較具有哲理性的電視節目:《百家講壇》、《今日說法》等、老年人會選擇醫學類的電視節目:《養生一對一》、《國醫養生堂》等。受眾的心理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影響的,從年齡段的劃分只是一種類型,有可能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不會完全按照年齡的劃分來規劃。青年人正處于接受思想教育的階段,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文化修養、工作的狀況發生差異。學歷低的人大多會選擇直觀性娛樂比較強的節目,學歷高的人大多會選擇節目哲理性、有深度的電視節目。單一地準確劃分受眾的不同階段是無法劃分的,也是不可能的。
(三) 受眾的矛盾性
后現代化的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會不約而同受到來自生活各處的不同的壓力。他們企圖從電視節目中舒緩壓力,在觀看電視節目的時候內心的本能欲望渴望獲得滿足。在他們一方面不斷地從充滿娛樂、低俗、媚俗的節目中找尋滿足感,另一方面內心深處又充滿了罪惡感,覺得自己內心世界的情感無法得到宣泄。這種矛盾在情節節奏強、人性光環的節目中得到平衡,在情節波折的一方面生活中的壓力得到無形釋放,本能欲望獲得滿足;另一方面人性光環的環繞使觀眾的情感得到升華和提升,減少了受眾因為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完成的罪惡感?,F在大多數的節目的編排模式就是明星的娛樂性加節目的哲理性,似乎這已成為多數節目的理論模式,節目尾處的哲理性總會使觀眾的情感得到升華和釋放,這也是現在節目成功的一種捷徑。簡單地體現在電視節目中,節目大多會在節目當中插入人生勵志的事例,節目結束處總結“人生雞湯”,得到了珍貴的人生經驗,思想得到了高度升華。
(一)受眾的審美需求
人的需要從內容上可以分為物質需要、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人的精神生活相關的需要,表現為對真、善、美的追求。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商業氣息的社會,到處都充斥著物欲橫流、精神貶值,人們的生活精神訴求強烈,物質需求和消費需求布滿了人們的生活之中,人們越來越失去了自我價值視為追尋,精神境界枯竭的情況下,人們就對精神需求極度地渴望。人類對自身潛能及價值的注重和追求作為人的成長和發展的目標;在成長的過程中,人們的需求會隨著生活的改變而改變,需求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和人的成長的經歷過程密不可分。1人們的價值觀念開始趨于多元化,合理的個人主義和適度的享樂主義開始蔓延和擴大。
審美的需要還具有多樣性,準確地說主體要具有一定的能力才能完成一定的審美活動。不同的人不同的審美能力會對應不同的審美客體,在不同的審美過程中,審美主體又可以獲得不同的審美愉悅和審美體驗。
(二)受眾的審美期待
1. 本能欲望
人的本能欲望在現實生活中往往無法得到滿足,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下,大眾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的變革,人們迫切渴望這種欲望得到發泄和滿足。一檔成功的電視節目必定會完美地捕捉受眾的內心世界,所有的電視節目都有一定的目標受眾群,節目會根據這些受眾群量身打造以他們為中心的電視節目。
電影院放映的電影或是家庭小型環境的電視節目,觀眾身處的環境會暫時形成一個虛擬的環境,將觀眾帶入其中。這樣就出現了一種“兒童化的傾向”,也就是影視的觀賞活動可以讓受眾退化到兒童化的階段,由此引導受眾進入影像的虛擬世界。受眾通過這種虛擬的情境會得到一種替代性的滿足,讓受眾在銀幕提供的虛擬世界里獲得一種虛擬性的滿足,而這種虛擬性的滿足就是本能欲望的一種延伸。
2. 期待視野
觀眾在觀看電視時,都會受“先在結構”的影響。接受美學上受眾在對客體進行審美活動時,就已經具備了一種主觀的心理因素,這些因素往往和主體的生活經歷、社會閱歷、文化修養、性格特征、行為習慣等密切相關。審美客體往往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空白”,這就需要審美主體在審美的過程中去賦予客體一定的主觀意義,這個過程中接受主體可以發揮自己的主動性,這就需要主體充分發揮想象、聯系等多種心理功能。當主體將自身的特點和想象填充進去,這個文本的審美價值才得到體現。
在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會將原先各種經驗、素養、審美趣味等主觀因素綜合形成一種對審美客體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要求。當然,讀者的審美期待和期待視野也要保持一定的適當的距離。既要使審美主體覺得眼前一亮,獲得新的感官體驗;又要不能過分的陌生化,使審美主體失去審美興趣。陌生加上熟悉才是受眾最喜歡的影視作品?,F在的電視劇作品,大多都是以“瑪麗蘇”和“杰克蘇”的情節設置為主,在這種劇情營造的虛擬情境中,觀眾多數都希望自己是劇中的主人公,希望得到眾人光環的捧繞,最終又可以站在正義的一方,劇情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心理活動去進行,常常使得觀眾身處其中無法自拔。
(三)受眾的理性接受
受眾是社會中可以相會溝通的個體,可以相互的表達意見,都是相互開放的個體。受眾習慣性的傾向,是由受眾的“期待視界”的各個構成要素所構成的一種慣性心理力量,一種經過受眾個體選擇后的傳統文化在其心理結構上的積淀和體現。受眾的欣賞注意“期待視野”會隨審美主體的審美過程得到完善和發展,一味地、單一地去迎合受眾已經不符合時代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使電視這一媒介已經具有了商品的屬性,電視作品的創造者一味地根據受眾的消費習慣去經驗媒介,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的客觀規律。受眾在很多時候還是保持著一種理性狀態,會根據自己的審美興趣做出選擇,受眾已經是個性與理性的統一體,不再盲目選擇,更多的是有了自己的意見,充分發揮個體的主動性。
受眾的理性接受再次讓創作者回到了“以人為本”的出發點,接受美學的核心就是要“以人為本”。
審美需要,是人們為了找尋內心深處的需求和與現實生活不同的自我而進行的一項活動。2也是為了更好的完善自身,提升自身素養和獲得自身需求的一種現實的需要。不同的人需求也是不一樣的。
(一)“理想自我”
審美活動的需要就是要人發現美,在審美的過程中享受到愉悅性、滿足性。馬斯諾認為“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人為了完善自身,充分調動和實現自己的各種潛力的需要,也是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正義、公正的需要,而“高峰體驗”是“自我實現”的最高點。3
人為了獲得美的感受,追求高端的藝術追求?,F實中的自我往往和理想自我是有差距的,理想自我往往比現實自我更具有一個高度。理想自我是一個完美的狀態,實現生活中達不到、實現不了的狀態,受眾渴望從別處獲得。而電視節目往往具有的人文精神就讓受眾的精神得到洗禮,仿佛在生活中自己不是真實的自己,這種理想的狀態才是真實的自我。這種狀態往往讓受眾身處其中無法自拔,當然這種理想的狀態是積極向上、陽光正義的。
(二) “人本回歸”
審美活動的需要就是要人發現美,在審美的過程中享受到愉悅性、滿足性。審美的主體性至關重要,審美活動的前提要以人為主,只有獲得受眾內心深處最真切的需求和情感,才能進入到受眾的主觀世界。人為了獲得美的感受,追求高端的藝術追求?,F實中的自我往往和理想自我是有差距的,理想自我往往比現實自我更具有一個高度。理想自我是一個完美的狀態,實現生活中達不到、實現不了的。
娛樂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流行的一種表達的主要方式,人們日常的交往活動中越來越多地充斥著娛樂,人們甘愿成為娛樂的附庸品。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在道德倫理的層面上,這種制度是用來維護社會秩序和和諧的?!岸Y”是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道德準則,也是一項政治制度。如果違背了“禮”,那就是“僭越”?!皹贰笔钱敃r的各個貴族在進行祭祀時的一種歌舞,“禮”和“樂”兩者相輔相成,“樂”也帶有了封建制度的政治色彩。可以看出來的是“樂”是當時人們的一種娛樂方式,給人們提供了娛樂性,“樂”也是建立在當時政治制度之上,它符合當時的生存、發展環境??梢钥闯?,娛樂方式是建立在政治制度之上的,要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并且可以起到一種鼓舞人心的作用。
西方社會的“娛樂至死”的言論在現代符合其變現方式,這種理論在我國也是適用的。社會環境形成的各種壓力,消費時代的快節奏生產,使得電視節目的制作者為了提高節目的收視率,一味地去捕捉受眾的內心世界,挖掘受眾的本能欲望,根據受眾長期形成的接受模式和受眾偏好來編排節目。由于制作周期縮短,節目的哲理性和深層次的思想就來不及建構,到處都是充斥著迎合受眾的媚俗作品,為“受眾”而“受眾”的思想根深蒂固。
受眾在長期相似、低俗的電視作品環境中已經逐漸形成了“審美疲勞”,歸根到底還是節目本身還是有問題的。接受客體是要通過接受主體的審美過程才可以使作品延伸價值意義。電視節目的制作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受眾的“期待視野”,要完成也有責任去引導受眾的“期待視野”,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受眾的“期待視野”。當受眾的“期待視野”處于一個完全足夠去接受大眾文化或是價值觀的傳播,這個時候才是“以人為本”的回歸。只有在價值觀正確的環境中,人們才可以實現完全的表達自我,實現自我的價值。人文價值和人文關懷才是影視藝術最終追尋的終極目標。
受眾身處的環境的多方面因素和自身因素,形成了一種“先在結構”的存在,“期待視野”的不確定性才造就了電視節目生產的多樣性和不同審美體驗的感受。接受美學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在注重人文素養和精神的前提下,關注受眾的內心世界,把握受眾的內心體驗,以尊重受眾的審美欣賞興趣,以符合受眾熟悉和接受的敘事模式和邏輯去編排。在充分尊重受眾參與的主動性的前提下,把握受眾的興趣愛好和什么需求,創造出一種可以獲得大眾認可的、可以受到大眾尊重和稱贊的大眾文化。
注釋:
1.劉京林.《大眾傳播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頁.
2.史可揚.《影視美學教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頁.
3.彭吉象.《影視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頁.
[1]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彭鋒.西方美學與藝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史可揚.影視美學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6.
[4]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5]張國濤.電視劇本體美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6]歐陽宏聲.電視文藝學[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7]吳海清.張建珍.秩序與正義[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