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娟 (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116029)
“省力”的言語交際
李衛娟 (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116029)
由于與生俱來的惰性,人們都會傾向于省力的言語交流,說話者省去那些冗長的解釋,聽話者也少耗費一些勞力來理解其中的含義,雙方的交際效果更是事半功倍。本文將從什么是省力原則,為什么選擇省力,省力原則對言語交際的影響,以及在交際中應注意的一些方面進行論述,希望讀者在以后的交際的過程中更有效地交流,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
省力;省力原則;言語交際
言語交際活動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因此可以說語言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它在人類的生活中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為有如此復雜的語言,人類才會有如此豐富的情感,表現出自己的喜怒哀樂,生活才得以五彩繽紛。現如今語言也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和新的社會因素不斷發展。快節奏的生活步伐,語言也隨之簡短快捷。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人們都會有省力的傾向。言簡意賅、一目了然的文字,已經是現代社會交流過程追求的主流,大到新聞標題,公共標語,小至生活中的廣告、社交軟件(QQ、微信等)中人們使用的網絡語言,無疑都充分體現了語言交流的簡潔性和快捷性。
在實際的言語交流中,人們往往傾向于從簡、省力的表達方式,也就是以最小的言語代價來換取最大的收益。這就是省力原則,又稱為經濟原則(姜望琪,2003)。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教授G.K.Zipf 認為,與比長詞相比較,人們很明顯地傾向于使用語言中的短詞來交際。早在1949年,他就提出了省力原則:第一,省力是一種平衡量。第二,這只是一種概率。這兩種經濟原則看似互相矛盾、互相沖突,但Zipf解釋到,在言語交際中要從說話者和聽話者兩方來考慮,說話人希望使用較少的語言,最好一個詞可以表達所有意思,以節省其精力,而聽話人則正好相反,最后這兩種節省的傾向達到一種平衡,才算是真正的省力。我們常說的“心有靈犀一點通”,就是這個意思,交際的雙方之間存在的那種默契,使得兩者都減少了精力。如果說話人只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省力,完全忽視聽話者的精力耗費,那么此次的交際活動很可能達不到預期的交際效果。
省力原則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而言語交際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傳遞和交流信息的一種社會活動,“省力”與言語交際定會不期而遇。言語交際是說話者和聽話者兩方共同參與的過程,一方的省力也就意味著另一方的費力,看似相互矛盾的雙方,但其實雙方都在為同一個目標努力,以達到預期的交際效果。說話者要想達成交際目的,必須要評價聽話者是否有溝通的需求,滿足聽話者需求的條件,以及他的認知條件、能力和趨勢,并以聽話者最需要的有價值的信息,最能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從而達到最佳溝通效率。而聽話者一旦有相應的需求,則會遵守共同的規則,積極配合,促使交際的完成。所以,雙方為彼此提供的消息肯定是必要而充分的,言語形式應該是最少的但是明確的,這樣省力原則的有效性就會水到渠成。
薩呸爾說:“語言是利用任意產生的符號體系來表達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人類特有的、非本能的方法。”語言產生的地方,“省力”傾向就會如影隨形,因為人類天生懶惰,他們做任何事情時幾乎都試圖以最少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益。作為英語學習者,都曾經接觸過人們在語音層面、詞匯層面、句子層面以及認知層面的省力實例。為什么省力現象在言語交際中如此普遍,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因素考慮:
1.認知因素
Rosch(1978:28)說過,每個生物體都希望從其范疇中得到大量的有關周圍環境的信息,同時又盡可能少消耗掉其自身有限的能力資源。在言語交際的過程中,人們常常會利用自己認知中的范疇概念、抽象化的事物或者可以包括無數事物的概括性詞語,來簡潔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不影響思維、交際效果的情況下,一個概念所能覆蓋和儲存的信息越多越好,這就符合認知經濟原則,也正好契合人類與生俱來的惰性,同時也與Zipf所表達的省力原則不謀而合。
2.心理因素
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會直接反映在他的行動或語言上,任何人在做一件工作的時候,都希望以最小的代價付出獲取做大的收益、利潤,這就是人生來所具有的心理力量在起作用,那就是惰性。雖然人都有交際和表達的需要,但是由于生理上(體力上)和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在交際過程中,人們追求省力的動機就會顯現。一方面努力滿足自己的交際需要,另一方面,交際需要又受到人的自然惰性的潛在制約,他們會想盡辦法來節省自己的精力,來達到自己的交際需要。Zipf也曾說,如果所有其他情況均等,人類行為將會遵循一條最省力的路徑。
3.信息傳遞本身特點
從信息傳遞本身來看,簡約、縮略的語言表達無疑要比繁雜、累贅的表達更能迅捷地傳遞人們的思想、情感(陳新仁,1994)。信息越簡潔明了,聽者就會越容易獲得信息的重點或要旨,繁瑣冗長的語言,反而讓聽者抓不住信息的重點。交際的過程就是一個編碼、解碼的過程,若說話者采取一種簡潔明了的編碼方式,不僅減少自己的負擔,又可以使聽者能夠迅速地明白自己的用意。顯然,省力原則完美地滿足了這一需求。
4.邏輯思維方面
縮略是邏輯思維的必然結果。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馬克思語),是思維的最有效的、最理想的工具。一個人思維中的內容會通過他的語言表現出來。但人類的思維是發散的、多維的、跳躍式的、瞬時的,可以肯定言語表達不是全部的思維內容,從理論上講,語言表達應該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捕捉思維內容變為現實語言,所以說人類的現實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縮略,更何況在復雜的現實交際中,就不可避免地會采取簡約縮略的表達形式,從而實現自己的交際目的。
交際雙方,一方面,都想獲得成功的交際效果,另一方面,每個人又都想在交際中減少消耗,這樣的情況大多存在于理想的交際環境中。實際上,言語交際活動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因素制約著省力原則的運行。向明友(2004)曾說,就省力而言,說話者與聽話者的省力動機呈負相關性。也就是說,一方過分的省力,很可能導致交際的失敗。理想的交際效果的實現,并不是越精簡、越省力越好,必須要把握好省力的“度”,達到交際雙方所需的平衡。交流絕非是信息的直接傳遞,從源知域到目標域需要參與者對認知環境的調節、意義的突顯,相關的推理及其他思考機制(熊學亮,1999)。若交際雙方不顧實際的交際環境,則交際失誤不可避免。
過分的“省力”很可能導致話語連貫性的缺失。省力之后的語言是高度壓縮的,結果聽者聽到的言語或許只是幾個簡單的詞語,如此以來他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解碼這句話,無形之際自己的工作量就被增加了。尤其是在緊急的情況下,說者根本無暇顧及聽者的接收程度,聽者在理清楚說者的意圖之前必須恢復那些缺少的或未被說出的內容或細節。交際中,對話語的理解并不是直接的解碼過程,交際者雙方如想達到一定的交際效果,需要有一定的條件,首先語境因素不可忽略,交際雙方必須有共享的知識背景,認知能力,生活閱歷,否則就類似于對牛彈琴了,因為說話者的輸出滿足不了聽者的需求,言語量的嚴重缺失,必會導致誤解或不解。由此,“百思不得其解”就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省力原則倡導簡潔經濟的語言,摒棄啰嗦復雜的話語,因為這樣既節省了交流時間,又提高了交際效率,同時也滿足了交流雙方的省力欲望。可以說省力,是每個交際者或者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每個人力求的一種方式,尤其是現在這樣快節奏的生活步伐,任何人都想減少消耗,保存體力,以在匆忙的生活中喘息一口氣。言語交際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該支持省力原則。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兩面的,如果一味追求省力,而忽略了現實,那交際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因此我們對于省力原則,應采取辯證的態度,在交際過程中,謹言慎行,這樣才能達到更好地交際效果。過分的省力是萬不可取的,只會讓對方陷入無窮盡的解釋中,如果雙方享有共有信息、有共同的知識背景,大可選擇省力,但若條件不許,切忌省力。
[1]陳偉英. 省略與省力[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
[2]陳新仁. 試探“經濟原則”在言語交際中的運行[J]. 外語學刊,1994(1).
[3]崔展. 省力原則在言語交際中的歸宿[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6).
[4]姜望琪. Zipf與省力原則[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5]劉焱可. 從省力原則看言語交際[J]. 安徽文學,2008(8).
[6]牛毓梅. 經濟原則和結構簡約的語用解讀[J]. 山東大學學報,2004(1).
[7]向明友. 論經濟分析的可行性[J]. 外語教學,2000(3).
[8]熊學亮. 認知語用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9]張勇, 宋旭. 語言省力探究[J]. 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10(3).
[10]楊菊花. 從省力原則看網絡縮略語[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6).
[11]鄒晨曦, 何岑成. 論“省力原則”在溝通決策中的應用[J].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李衛娟,出生年月:1992年11月24日,學校: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英語語言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