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 (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公共藝術系 150010)
王 楠 (哈爾濱石油學院藝術學院音樂系 150010)
關于拉赫瑪尼諾夫音樂中民族性與悲劇性的研究
張 瑜 (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公共藝術系 150010)
王 楠 (哈爾濱石油學院藝術學院音樂系 150010)
拉赫瑪尼諾夫是二十世紀世界重要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他很多的音樂作品都深受世界各國的好評和喜愛。他的音樂中融合了民族性和悲劇性的音樂風格且深入人心,這是他的音樂作品中最突出的藝術風格。本文主要對拉赫瑪尼若夫音樂中民族性與悲劇性的特點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
拉赫瑪尼諾夫;民族性;悲劇性;音樂
2016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作品演奏分析—以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為例》,青年項目,項目編號2016C020
拉赫瑪尼諾夫畢業于俄羅斯的莫斯科音樂學院,在他的音樂創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響,其音樂作品有深厚的民族音樂基礎且旋律豐富。拉赫瑪尼諾夫早期是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躍于國際樂壇的,他的鋼琴演奏造詣很深,在演奏中他吸取了眾多鋼琴大咖的優點,創作出自己鋼琴演奏的獨特風格,成為當時享譽世界的鮮有的杰出鋼琴演奏家。他的多數鋼琴著作中均融合了民族性和悲劇性的音樂特點,充分地展現了人們內心的悲哀和憂郁之情,且對以后的音樂創作提供了鋪墊。
19世紀初期,俄羅斯開始了民族革命,拉赫瑪尼諾夫在俄羅斯的革命時期流亡到了瑞士,之后奔波輾轉又來到了美國,在美國的波士頓交響樂團擔任了指揮員。他在國外寫的最重要的作品是《e小調第二交響曲》,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感人的抒情性和突出的俄羅斯民族音樂風格,贏得了世界廣泛的好評與贊譽,是他創作鋼琴樂曲生涯中的里程碑。
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創作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其作品主題豐富多彩,結合了俄羅斯民族固有的獨特性和人文風情,令聽者流連忘返,神往其中。他的音樂作品旋律流暢優美,感情真摯動人,但是有些卻融合了很多的憂郁情緒。他后期的音樂作品融合了晚期浪漫主義的音樂風格,鋼琴彈奏的技巧比較復雜,將自己內心憂郁陰暗的色彩較多的融合在作品中。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作品還將俄羅斯的民族性和人民的內部矛盾鮮明地展現出來。
拉赫瑪尼諾夫的很多音樂作品都是根據俄羅斯本土音樂載體和民族音樂的藝術風格有感而發,才激發了他的創作激情。如《24首鋼琴前奏曲》《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末日經》等,都全面地詮釋了他的音樂作品民族性的特點。
(一)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作品中,悲劇性這一特點尤為顯著
拉赫瑪尼諾夫的具有悲劇性特點的音樂作品,呈現出了當時那個年代人們所經歷的悲慘的命運和坎坷的遭遇,同時也激勵著人們不要悲觀嘆世,要鼓起勇氣戰勝一切困難,勇往直前。
拉赫瑪尼諾夫的很多的音樂作品中,都融入了悲劇性的特征,如《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一交響曲》和《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等。他的這些音樂作品鋼琴的演奏肅穆而莊嚴,沉穩而流暢,其音調高低起伏、沉郁頓挫、悠長和哀傷。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是拉赫瑪尼諾夫的眾多鋼琴音樂作品中最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影響力的作品,也深受國內外的一致好評與贊賞。《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被世界鋼琴音樂史上譽為是拉赫瑪尼諾夫的"最高杰作",廣泛地受到世人的喜愛與歡迎。在《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第一篇樂章里,《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引用了沉悶的“鐘聲”作為鋼琴音樂創作的題材,通過將鋼琴的琴鍵按照從低到高、以弱漸強的彈奏順序將《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音樂節奏呈現得淋漓盡致。《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融合了當時的俄羅斯民族革命的背景,將當時的壓抑情感比作鐘聲,沉悶而綿長,將俄羅斯人民內心的憂傷之情進行釋放和解讀。《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具有強大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引起了眾多俄羅斯聽者們的共鳴。
(二)拉赫瑪尼諾夫音樂作品中悲劇性發展歷史
拉赫瑪尼諾夫的很多音樂作品都融入了較多的悲劇性的特點,這與他的個人所遇到的挫折境遇緊密相連,密不可分。
1.與拉赫瑪尼諾夫自身挫折的經歷與境遇相關
1895年初,拉赫瑪尼諾夫創作了他的《d小調第一交響曲》。作品在1897年的彼得堡由格拉祖諾夫指揮首次表演,但鋼琴演奏的結果卻遭到了失敗和被批評的結局。對于向來一帆風順的拉赫瑪尼諾夫來說,《d小調第一交響曲》的失敗使他曾一度陷入異常的苦惱和憂郁之中,這一精神上的打擊,使他的內心受到了無法抹去的創傷,甚至曾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的病癥,同時也使他形成了郁郁寡歡的孤僻性格。自此,他的音樂創作激情就減少了,音樂作品也隨之減少。
拉赫瑪尼諾夫父母雙親的離異、親姐的逝世都使他的命運籠罩上了一種悲涼的色彩。與之同時,他還很難從《d小調第一交響曲》的演出失敗的境遇中釋放出來。因他的這些悲慘經歷,使他逐漸對命運產生了不同認識,他開始相信命運的安排,相信人們無法掙脫命運的枷鎖,久而久之,這種思想日益植于拉赫瑪尼諾夫的心中,使他的很多鋼琴音樂作品中都籠罩著一種悲涼的氣氛在其中。
2.拉赫瑪尼諾夫受到俄羅斯革命的社會影響
在俄羅斯的社會革命中,社會的不斷動蕩使得俄羅斯政界、經濟界、藝術界等范疇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與此同時,世界各國也都在進行革命與自我革命,整個民族都處于戰亂和殺戮之中。各地人民深受革命和戰爭的迫害,因此,拉赫瑪尼諾夫等鋼琴音樂家們的創作靈感也被融入了很多悲劇性的特色在音樂作品之中。這些音樂作品更加生動形象地詮釋了當時這個時代背景下人們內心恐慌與懼怕的精神世界。
拉赫瑪尼諾夫的眾多音樂作品中力圖在其鋼琴音樂中演繹出一個忠實、誠摯的普通人的思想感情。他的音樂時常具有民族性和悲劇性等特點,時常在人們的內心留下一種不可磨滅的悲劇的痕跡,具有非常深刻的抒情性和戲劇性。同時,他也注重于抒發自己的精神體驗,動人且富有詩意。他的音樂作品除了融合了民族性和悲劇性的特點之外,有時也以恢弘的氣勢去向往幸福、贊頌祖國大自然的美好風光。
拉赫瑪尼諾夫的眾多音樂作品中都融合了濃厚的民族性和悲劇性的色彩,這與他個人的坎坷境遇和民族特點相互交錯,將他的內心獨白通過動聽的琴音來演奏出來。拉赫瑪尼諾夫高超的鋼琴技藝結合當時的民族時代背景,采用高低音調往復互換的彈奏手法,循序漸進、由弱漸強,生動形象地演繹出美妙動人的樂章,深受世人的敬仰與喜愛。
[1][英]羅伯特·沃克.拉赫瑪尼諾夫[M].何貴鳳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2]尹子.拉赫瑪尼諾夫·不朽的旋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
[3]李倩怡.拉赫瑪尼諾夫――音樂傳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張瑜(1983- ),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公共藝術系,講師,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
王楠(1982- ),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哈爾濱石油學院藝術學院音樂系,副院長,研究方向:鋼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