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 笛 (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 100000)
試議舞蹈審美視域下的中國民間舞蹈傳承
扈 笛 (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 100000)
中國傳統民間舞蹈歷史悠久,是當地不同民族生活的積淀和藝術結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味和舞蹈藝術特色,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同時它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內,在當前多元文化融合的大環境和背景下,對中國傳統民間舞蹈的傳承和保護成為當前重要的課題。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民間舞蹈的獨特性、活態流變性、民族性、地域性的特征,從舞蹈審美的視域之下意識到中國傳統民間舞蹈的審美價值和教育價值,從而實現對中國傳統民間舞蹈的傳承和保護。
中國傳統;民間舞蹈;審美;傳承;保護;價值
中國傳統民間舞蹈是在我國不同民間地域之內流傳的舞蹈形式,它們各具特色,千姿百態,異彩紛呈,具有與當地民族傳統風俗相聯系的特色風格和藝術內涵,這些中國傳統民間舞蹈在民族交融的過程中,積淀了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為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具有極大的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面臨當前多元文化的挑戰,我們要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民間舞蹈的藝術審美特性,并著眼于對中國傳統民間舞蹈藝術的傳承和保護。
(一)山西民間傳統舞蹈
1.山西民間傳統舞蹈的歷史文化源流及審美價值
(1)農耕文化中的山西民間傳統舞蹈
在山西民間傳統舞蹈之中,主要是受到了三晉文化的滋養和影響,而農耕文化是其中的主體和核心,它在山西民間傳統舞蹈形成的過程中貫穿始終,深遠地影響著山西民間舞蹈的衍生、形成和發展。在山西晉中地域就流傳一種民間舞蹈——晉中秧歌,這個特色民間舞蹈源于田間地頭,與山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勞作密切相聯,它以山西百姓的日常農耕生活為素材,用樸實、單純的舞蹈動作抒發人們內心的情感和訴求,可以將其視為民間農耕操作動作的移植和翻版,在山西晉中秧歌舞蹈中,其舞蹈的肢體動作極為夸張、扭擺的幅度較大,表演者舞動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關節部位,極為形象生動,富于生活氣息和藝術張力。還有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晉北踢鼓子秧歌,它位于山西北部的古雁北地域,地處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沖突干擾,既具有農耕文化的樸實與堅守,又融入了游牧文化中粗獷大氣的豪放之情,在晉北踢鼓子秧歌舞蹈之中,涵括有農耕日常勞作的生活化動作,又有游牧民族尚武的較高難度的動作,顯現出樸實內斂與豪放剛勁相融合的獨特舞蹈藝術風格。
(2)晉商文化中的山西民間傳統舞蹈
在中國璀璨的歷史長河中,晉商成為雄踞中國商界的最早商人之一,也逐漸在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商業特色的晉商文化,晉商文化活躍于山西中部地區,對山西民間舞蹈產生了較大的支持和影響。由于晉商大多家境殷實、富甲一方,因而他們在當地的“社火”民俗活動中相互攀比,為山西民間舞蹈起到了有力的支撐。其中活躍的晉商精神文化也貫穿于山西民間舞蹈的文化意識和藝術審美之中,對于山西民間舞蹈的發展起到了不容小覷的力量和推動作用。
(3)西口文化中的山西民間傳統舞蹈
山西的西口文化歸屬于遷徙文化,它為山西民間傳統舞蹈藝術提供了創作題材和源泉,并且在長年的走西口的遷徙過程中,也使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而推動了山西民間傳統舞蹈的創新和發展,開拓了山西民間傳統舞蹈的視野。
2.山西民間傳統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
在了解山西民間傳統舞蹈的歷史文化源流的前提下,我們看到三晉文化的特色化對民間傳統舞蹈的影響,這使得山西民間傳統舞蹈顯現出獨特的審美形態特征:
(1)跨度較大的舞蹈動作姿態
在山西民間傳統舞蹈之中,源于對生活的感悟,創作的舞蹈動作跨度較大、扭擺姿態夸張,這種形體夸張化的舞蹈表演突出表演者身體細節部位的夸張表達,在舞蹈者肢體的每一寸關節的舒展之下,可以看到山西人民對舞蹈藝術的理解和詮釋方式,他們用夸張的舞蹈動作姿態,刻畫出舞蹈人物的突出性格和角色特征,給人以深刻的藝術感知和體悟,具有夸張寫實的舞蹈藝術審美價值和效果。
(2)以“丑”為“美”的獨特審美理念
在山西民間傳統舞蹈之中,突顯出對“丑”和“美”的獨特審美觀念,他們用肢體的夸張動作,刻意地凸顯出身體的扭曲和怪異之“丑”,用夸張的丑化表演凸顯和映襯出人物的美善和真誠,使觀賞者在深刻感知到舞蹈動作的“丑”的同時,領悟到舞蹈表演內在的崇高之美。
(3)男子反串女子的獨特舞蹈表演現象
在山西民間傳統舞蹈之中,男扮女裝的舞蹈形象可謂見怪不怪,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它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民族舞蹈,利用性別與角色的強烈反差和對比,展示出獨特的表演風格和特色,運用男子反串女性的、看似不真實、不和諧的表演方式,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營造出獨特的舞蹈藝術情境,使人們感受到山西民間傳統舞蹈別具一格的文化元素。
(二)閩臺民間傳統舞蹈
1.閩臺民間傳統舞蹈的審美意象與文化價值內涵
(1)自然古樸的舞蹈審美訴求
在閩臺民間傳統舞蹈之中,表達出閩臺人民強烈的生命渴望意識和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在傳統民間舞蹈“車鼓”舞蹈藝術之中,可以看到閩臺民間舞蹈的生活化場景,有石磨磨豆腐的閩南同安車鼓、有夫妻二人挑斗籃弄車鼓、有挑火鼎祈求興旺昌盛的“火鼎公婆”車鼓、有耕作的牛犁車鼓等,這些來自于草根階層的民間傳統舞蹈表演,顯示出最為質樸、最為純真的生活情感內容,表達了閩臺人民自然古樸的舞蹈審美追求。還有閩臺儺舞,它以巨型而夸張的儺舞面具而聞名,體現出閩臺人民驅鬼逐疫、祈求平安興旺的心愿以及強烈的生命渴望與追求。又如:閩臺區域流傳甚廣的“拍胸舞”,以“打七響”的七擊為動律,衍生發展而成多元風格的舞蹈形式,具有激情奔放、詼諧風趣的舞蹈藝術風格,表達了閩臺人民對舞蹈審美的質樸追求。
(2)天人合一的審美愿景
在閩臺民間舞蹈之中,也秉承了中華民族骨髓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和文化審美特征,在閩臺民間舞蹈“踏四門”“蛇脫皮”“剪子股”“龍擺尾”“蓮花繞”等舞蹈形態中,揭示了“天圓地方”“東西南北中”的五方思想,其舞蹈風格也在對稱和平衡中顯現出規整化和協調化,突顯出閩臺民間舞蹈特色的“擺、浪、圓”的舞姿風韻。
(3)以物寓意的審美想象
在閩臺民間舞蹈之中,充分運用寓意、聯想、擬人的舞蹈創作手法,傳遞出自我的審美觀念和意向。如:《跑旱船》的船道具、《白菜擔》中的竹挑籮筐和紙糊白菜、《海底反》中的蚌殼等,它們都在閩臺民間舞蹈中代表和詮釋了美好而獨特的寓意。
2.閩臺民間傳統舞蹈的審美情趣
(1)自由隨性的藝術美感
在閩臺民間傳統舞蹈之中,來自于民間的自由隨性的舞蹈表演形式,使閩臺舞蹈具有斑斕多姿的特色,突顯出閩臺民間傳統舞蹈的審美情趣。如:臺南車鼓舞蹈,內容古樸,有多種不同的風格如:宗教性質的車鼓舞蹈、營利性質的車鼓舞蹈、娛樂健身性質的車鼓舞蹈等,它們恣意發揮,隨興而舞,具有一種不可言傳的隨意美感。
(2)矛盾沖突的模仿表演
在閩臺民間舞蹈之中,通過舞蹈人物的故事情節化的沖突內容,顯現出閩臺人民熱愛生活的審美追求。如:閩臺民間舞蹈“擔金棗”、“挑白菜”、“織網舞”等舞蹈動作形態,都突顯出情節和人物的矛盾沖突。還有閩臺民間舞蹈“布馬陣”中,狀元游街的情節就極具沖突性,在這段舞蹈表演中出現險象環生的情節如:落馬陷泥潭、落馬翻沙、馬落水等,營造出跌宕起伏的沖突情境,扣人心弦。
(3)幽默詼諧的化解
在閩臺民間傳統舞蹈之中,充分運用幽默詼諧的手法,表達出當地人民特有的審美情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閩臺民間舞蹈“拍胸舞”就以其獨特的幽默詼諧手法,表達出古樸豪邁的審美情趣,隨后又演變為“乞丐舞”,以特有的乞丐調和嘭鼓調來乞討。還有臺南車鼓舞蹈也滲透融入了“打七響”的絕技,其中“丐幫丑”一角,行走穿梭、插科打諢,用幽默詼諧的化解手法,渲染舞蹈藝術氛圍。
(一)中國民間傳統舞蹈的代表性傳承人老化現象嚴重
在我國民間傳統舞蹈藝術之中,代表性傳承人的年齡逐漸偏大,沒有精力和體力實現對需要用肢體完成的民間舞蹈文化表現形式,顯現出后續無人的局面和瓶頸問題,一些民間傳統舞蹈項目正在瀕臨消亡,如:云南彝族的煙盒舞,他們在主流文化的光芒之下具有極其微弱的話語權,難以為其身份群體的民族文化正言,陷入了被舞臺藝術邊緣化的境地。這種現狀令人堪憂,也使中國民間傳統舞蹈面臨極為嚴峻的挑戰。
(二)中國民間傳統舞蹈的代表性傳承人的制度較為缺乏
在對中國民間傳統舞蹈的代表性傳承人的制度方面,還需要提升民間傳統舞蹈代表性傳承人的各項權益。事實上,一些民間傳統舞蹈代表性傳承人的生存狀況不佳,他們缺乏法律意義上的身份認定和保護,其舞蹈藝術價值也在主流社會文化中難以發射出光芒,顯現出生存地位和價值萎縮化、邊緣化的態勢。
(三)社會參與力量較為薄弱
在中國民間傳統舞蹈的傳承方面,社會參與的力量明顯不足,缺乏社會力量的保護,這致使民間傳統舞蹈的社會環境基礎薄弱,社會民間團體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政府的壓力加大,無法很好地實現對民間傳統舞蹈的保護。因而,要將中國民間傳統舞蹈置于社會公眾生活領域之中,使其接受和吸納社會力量的支撐,在多元化的物質條件環境下,有助于對民間傳統舞蹈藝術的傳承和保護。
(一)從法律層面,健全中國民間傳統舞蹈傳承與保護的機制
1.健全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機制
對于中國民間傳統舞蹈藝術要對持有者的身份加以認定,要滿足傳承保護民間傳統舞蹈的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數量,避免中國民間傳統舞蹈藝術“窮困技絕”和“人亡技失”的現象,還要根據民間實際狀況,結合民間傳統舞蹈的資源存續情況,進行傳承人認定數量的調整。還要設置合理的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標準,擴大代表性傳承人的候選范疇,以增大中國傳統民間舞蹈項目的文化存續空間,可以設置不同的認定標準和資助標準,實現對中國傳統民間資源的“活態”保護。另外,還要創新多種渠道的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方式,可以采用個人申請、保護單位推薦、代表性傳承人直接登記備案等方式,實現對中國民間傳統舞蹈的傳承認定。
2.健全民間舞蹈代表性傳承人的法律保護機制
我國民間傳統舞蹈藝術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要納入相關的法律制度保障體系之中,通過強制性法律法規的約束性,形成中國民間傳統舞蹈傳承和保護的良好氛圍,增大中國民間傳統舞蹈的存續空間。同時,還要意識到中國民間傳統舞蹈藝術是無形的文化遺產,要完善建構中國民間傳統舞蹈的知識產權立法制度,以實現對中國民間傳統舞蹈的傳承和弘揚。
3.健全中國民間傳統舞蹈代表性傳承人的扶持保障機制
在對中國民間傳統舞蹈的代表性傳承人的扶持保障方面,需要從政策上、財政上、社會等方面加以有效的保障。從政策層面而言,要求各個行政部門重視民間傳統舞蹈藝術,并將對民間傳統舞蹈的代表性傳承人的扶持工作納入其績效考核之中。從財政保障而言,要將民間傳統舞蹈代表性傳承人的扶持資金納入到部門的預算之中,并給予相應的減免政策,激發民間舞蹈傳承的市場活力。從社會保障層面而言,要擬定代表性傳承人的保障資助標準和具體措施,切實解決民間傳統舞蹈藝術后繼乏人的局面和瓶頸問題。
(二)從實踐層面,完善中國民間傳統舞蹈的傳承與保護
1.實踐中國民間傳統舞蹈藝術的教育傳承
通過教育傳承的方式,是對中國民間傳統舞蹈藝術的重要保護方式,它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學校教育手段,傳承和弘揚中國民間傳統舞蹈藝術,并將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融入到學校的主流教育體系之中,實現對中國民間傳統舞蹈表演藝術的“活態化”認知。為了讓更多的人接受和了解中國民間傳統舞蹈藝術的歷史文化特色、藝術審美屬性,可以采用各種有效的渠道加以傳承和弘揚,如:邀請民間傳統舞蹈的代表性傳承人到學校進行示范性展演,增強學生的直觀感知和體悟。可以在學校的民間傳統舞蹈教學中加強基本功的練習,傳輸民間傳統舞蹈內蘊的文化內涵。還可以提煉民間傳統舞蹈中簡單易學的選段,進行適宜于教育的編排,使之吸引更多的學習者沉浸其中,提高學習中國民間傳統舞蹈的興趣。
2.實踐民間傳統舞蹈與公共文化服務相協調的傳承保護
中國民間傳統舞蹈與民眾密不可分,它不僅是一種特色化、地域化的舞蹈藝術形式,更為重要的是要滿足社會民眾的藝術素養和審美需求,而這一點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旨不謀而合,可以將民間傳統舞蹈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融合和滲透,以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日益提升的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中的舞蹈是群眾自發性的舞蹈,而非專業化的舞蹈,為了使中國民間傳統舞蹈回歸社會公共文化平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加以建設和完善:
(1)建構和完善民間傳統舞蹈傳習所
在社會范圍內建構民間傳統舞蹈傳習所,可以采用政府包辦、民間團體包辦、民間與政府合辦等方式,增強民間傳統舞蹈與社會公共文化的相融性,并推行公共文化服務的反饋機制,增強民間傳統舞蹈的社會參與力度。
(2)培育高素質的舞蹈人才隊伍
在將中國民間傳統舞蹈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之中時,需要組建高素質的民間傳統舞蹈人才隊伍,要使民間傳統舞蹈的代表性傳承人和專家學者加入其中,從而持續推進民間傳統舞蹈與現代公共文化的融合。
(3)開展形式多樣的民間傳統舞蹈活動
在將民間傳統舞蹈融入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中時,還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民間傳統舞蹈大賽活動,可以創設不同的民間傳統舞蹈主題,如:閩臺民間傳統舞蹈大賽、山西民間傳統舞蹈大賽、云南煙盒舞、海菜腔大賽等,提升社會民眾的廣泛參與度。還可以組織成立中國民間傳統舞蹈研究會,深入研討中國民間傳統舞蹈的歷史文化、社會風俗、藝術審美等民族文化內容,并出版相關的書籍和影像制品,在收獲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贏得了社會聲譽。同時,還要積極開展對外宣傳活動,使中國民間傳統舞蹈藝術的精髓得到更為廣泛的交流和推廣,如:民族文化周活動、文化博覽會活動、中國文化年活動等,邀請中國民間傳統舞蹈藝術表演者進行交流演出,開展系列的文化節慶活動,從而為中國民間傳統舞蹈提供表演和宣傳平臺。
綜上所述,中國民間傳統舞蹈屬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各具特色和風格,在不同的民族風俗和地域歷史條件下,生成了不同的民族舞蹈審美意向和審美情趣,這些民間傳統舞蹈與地域性的生活場景密切相聯,表達出當地民族的生活向往和憧憬,流露出我國不同民間地域的審美訴求和樸實情感,具有彌足珍貴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在當前多元文化沖擊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民間傳統舞蹈需要加以傳承和保護,要從制度和實踐等層面,將中國民間傳統舞蹈融入教育體系和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中,使其與社會生活文化相融,吸納更多的社會參與力量,從而更好地實現對民間傳統舞蹈藝術的傳承和保護。
[1]李妮亭.羌族舞蹈在傳承中的發展與思考[D]. 重慶大學,2013.
[2]曾濤.東北秧歌的審美文化透視[J]. 戲劇之家,2016(17).
[3]傅安輝.論族群的原生性文化[J].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