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琪 (昆明理工大學 法學院 650500)
自媒體環境下的言論自由及其限度
——以英劇《黑鏡?全民公敵》為視角
劉雙琪 (昆明理工大學 法學院 650500)
英國電視劇《黑鏡》第一季于2011年開播,里面的諸多科技在今天已經可以實現,而2016年開播的第三季中的《全民公敵》一集直指現今自媒體中的言論表達。我們在獲取科技帶來的便利之時,也要警惕它對基本權利帶來的挑戰。言論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但言論自由不是絕對的,尤其是在自媒體多樣化與表達平等化的今天,言論自由需要一定的限度來規制。
黑鏡;自媒體;言論自由;限制
餐廳、地鐵、公交車上無處不見的低頭族;沉默不語、各自抱著手機瀏覽的一家三口;甚至課堂上,從奮筆疾書的埋頭族變成了沉迷幾寸屏幕的低頭族的大學生。這里面肯定有你的影子。刷微博、曬朋友圈、看直播等成為像一日三餐一樣必須的日常。人們把自媒體當作暢所欲言的平臺,你可以對一個社會事件進行評論也可以對某個人評頭論足,你可以盡情表現自我也可以傳播他人行為,你可以選擇匿名也可以明示身份,在屏幕里表達著自己的喜怒哀樂。但你想沒想過會有這么一天,你隨手發表一條批評某人的言論就會置那個人于死地。沒錯,這就是英國電視劇《黑鏡》中的《全民公敵》一集里所講述的故事。
影片中,網民可以在社交網絡上創建帶有“某人去死”內容的話題,然后加入對某人的評論并發布,當發布帶有這個話題標識的人達到一定數量時,就會有一只電子蜜蜂接收到指令去殺死被評論的這個人。這是一部科幻作品,是一部具有人性諷刺意味的科幻片,但同時也是一部文藝作品,文藝作品是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而《黑鏡?全民公敵》反射出了這樣一個現實問題:自媒體給人們的言論表達提供了出口,但也為他人權利的侵犯打開了入口,因此言論自由不是絕對自由的,存在一定的限度。
言論自由是一項基本權利,言論自由作為一種自主性權利,在法律規定或者認可情況下,通過多種媒體方式顯示或者開放思想,傳遞信息和其他內容。自媒體的出現為言論表達提供了更廣的平臺,自媒體環境下的言論自由也因此呈現出區別于傳統媒體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自媒體言論的傳播途徑具有及時性、便捷性和廣泛性
與傳統媒體的相對滯后性不同,言論一旦在自媒體上公開發布,就會實時傳播,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到該言論,對于言論的發布者及接收者來說二者的時間差可以忽略不計。另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手機逐漸成為人們獲取和發布信息最方便的工具,通過手機連接互聯網就可以獲取網絡信息,并且可以隨時隨地通過自媒體發表言論。互聯網的出現,使人們突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自媒體中的言論可以通過互聯網傳達到整個世界,輻射范圍十分廣泛。
(二)自媒體言論的主體具有平等性和隱蔽性
自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發表言論的一種不平等模式,在媒體上發聲不再是某些人或某個組織的特權。在自媒體環境下,不論你是多大年紀、何種職業、收入如何等,每個人都有在自媒體上發表言論的平等權利。與傳統媒體往往需要實名發表不同,在自媒體發表言論的網民不用經過層層審批、逐級把關,網民在自媒體中的身份可以是虛擬的、不確定的,具有隱蔽性。前幾年,微博逐步實行用戶的實名認證,但這并不是發表言論的必要條件,并且其實名信息被自媒體運營機構掌握,普通網民往往不得而知其真實身份,屬于“前臺自愿,后臺實名”的模式,其隱蔽性仍然存在。
自媒體環境下的言論自由不是一種絕對自由,它的行使不是任意的,必然會與其他權利發生沖突,需要依法對其進行限制。通常來說,自媒體環境下的言論自由一方面會與公民的其他權利發生沖突,另一方面會與社會公共利益發生沖突。因此,對自媒體環境下言論自由的限制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即公民的個人權利和公共利益。
(一)尊重他人的權利
自媒體環境下,任何關于公民言論自由之絕對主張都將對他人的合法權利帶來減損與侵害。公民在行使言論自由時極易對他人的隱私權和名譽權造成侵害。回顧近幾年,因發表言論侵犯他人名譽權的案件比比皆是,而通過直播軟件侵犯他人隱私權的案件也屢有發生。隱私權和名譽權不僅是我國民法明文規定的權利,也是憲法基本權利,他們以人格獨立和人格尊嚴為基礎。由于自媒體創立的初衷就是為人們提供一個相對平等的發表言論的平臺,讓人們可以暢所欲言,所以言論自由的效應被放大。政府應當嚴格限制侵犯他人隱私權、名譽權等權利的言論。同時,公民在自媒體上發表言論時,也應當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不應為了吸引眼球、賺點擊量捏造他人信息或者揭露他人隱私。
(二)不損害公共利益
在自媒體上發表言論因缺乏監管和審批,其中不乏許多低俗、不雅以及暴力的信息,信息質量良莠不齊。而這些信息的發表可能會對公共利益以及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就像《黑鏡?全民公敵》中的網民,原本發表言論是為了吐槽某人,可科技把吐槽的言論變成了殺人的蜜蜂,最終引起了社會的騷亂。美國聯邦法院在涉及這種言論自由的案件中,通常運用比例原則在具體案件中比較和權衡言論自由的價值和其他權利的價值,然后對更為有利的權利進行保護。我國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根據比例原則綜合判斷其限度。
(一)規范自媒體言論自由的法律法規
我國應當提高立法層級,制定專門法律法規。立法本身具有滯后性,而自媒體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我國目前關于自媒體的規定多是層級較低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在法律層面沒有明確規定。這反映我國目前對自媒體的管理重行政力量,而忽視法律力量。然而,對涉及公民基本權利的立法應當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法律,因此,要加緊制定相關的專門法律,完善包括自媒體的互聯網立法體系,并且應當提高立法技術,盡量減少法律語言的模糊表述,力求使法律條文明確精準。
(二)加強自媒體行業自律
法律法規是規范行業行為強有力的保障,但行業自律能夠通過自我約束機制協調行業利益關系,從根本上規范行業行為。建議中國互聯網協會針對自媒體制定自媒體行業自律規范,并完善已頒布的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推動我國自媒體行業的有序健康發展,促使自媒體言論自由在法律限度內得到更好的保障。
科技時代里,人與人的距離既變近了也變遠了,“近”讓相隔千里的陌生人面對面,“遠”使近在咫尺的兩個人默不言語。但再“近”也不可跨越權利的界限,再“遠”也不可推卸侵權的責任。我們在諷刺這部劇揭示人性陰暗面的同時,更應該看到科技高速發展下法律制度的不足,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卻可以掌控現在。這是一面預見未來的“黑鏡”,也是一面警示現在的“黑鏡”。
[1]韓大元.表達自由理論研究的重要創新——評<論表達自由>[J]. 法學家,2001(31).
[2]秦偉.言論自由憲民界限論——以與隱私權沖突及平衡為切入點[J].福建法學,2011(3).
[3]魏艷.自媒體環境下公眾意見的表達及輿論引導——英國電視劇《黑鏡》的現實隱喻[J]. 戲劇之家,2016(6).
劉雙琪,女,山東濟南,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研究生,法律碩士(非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