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璐華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350000)
中國傳統文化引入動畫教育的思考
周璐華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350000)
我國歷來被稱作文明古國,不僅有悠久的歷史,還有廣大的國土,在我國的藝術海洋里,藝術形式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對動畫的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本方中筆者將中國傳統文化引入動畫教育,如此才能解決動畫創作的根本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動畫
本文來自于福建教育廳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如何創造性引入動畫專業教育》(編號JBS14255)
在藝術的長河中,動畫是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作為特殊的文化藝術形態,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動畫作品已經席卷了我們的熒屏。動畫擁有巨大的表現力,人們可以將自己的想象在動畫之中一一實現,動畫現如今已經成為創意產業的一部分,能為國家創造巨大的財富,同時還可以將本國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因此縱觀世界,各國都對動畫產業非常重視。我國歷來被稱作文明古國,不僅有悠久的歷史,還有廣大的國土,在我國的藝術海洋里,藝術形式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對動畫的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世界動畫舞臺上的“中國學派”,就是中國動畫人從中國傳統中汲取營養,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發展道路的重要代表,來自于古老的東方中國動畫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和贊譽。但是在新時期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動畫受到了來自世界的動畫的沖擊,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例如對西方和日本優秀動畫的盲目模仿、創作丟失本土文化特色等。
中國文化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即有意蘊悠長的繪畫藝術、也有灑脫遒勁的書法藝術、還有精美絕倫的雕刻藝術、還有婉轉動聽的音樂藝術、雄奇瑰麗的建筑藝術……無不具有超然的魅力,深深吸引著國人和世界人的眼光;中國傳統文化意蘊深厚——仁者愛人的儒家精神、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厚德載物的廣闊胸懷、精忠報國的愛國情誼、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經世致用的實用理念、肝膽相照的江湖義氣等等,都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靈魂。只有把這些融入到當代動畫中,中國動畫才具有了中國魂,才能與其他國家的動畫作品有明顯的區別。
然而要想在動畫作品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加強動畫人才的傳統文化藝術素養。雖然我國已經加緊了對動畫人才的培養步伐,從目前來看我國動畫人才的培養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國動畫人才對動畫理論知識有了全方位的把握,在動畫設計和動畫軟件的運用上也比之前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國動畫人才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傳統文化藝術修養。
但是簡單的一句加強動畫人才的人文素養不免太過單薄,我們應該在多種層面上來分析對中國傳統文化養份的汲取,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便可以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多方位的立體的提升。
說到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想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大量的題材資源。中國題材豐富多彩,有豐富的小說、戲曲,也有大量的民間神話、傳說。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題材。長期以來從小說、戲劇、神話故事改編的影視作品,動畫作品都不在少數。
從四大名著中改編的電視劇、電影不勝凡舉。中國動畫師鐘愛《西游記》,涌現了大量的優秀的的動畫作品,《大鬧天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改編自四大名著《西游記》第五回“亂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講的是玉帝接受太白金星的計策假意封孫悟空為“弼馬翁”,實則將其軟禁于天宮。然而孫悟空并不服管教,終于在蟠桃大會上鬧出亂子,負氣出走花果山,玉帝派出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的故事。在這個故事的最后孫悟空終于被壓在五行山下,以失敗告終,但是動畫片的創作者太喜愛這個角色,將悲傷的結尾改成孫悟空贏得了這場斗爭的全面勝利。可以說這是整個西游記里頭最熱鬧精彩的一折,各方神仙大顯神通,孫悟空機智應對,雙方打得那叫一個精彩,特別是二郎神與孫悟空追逐的那一場戲,兩者幻化成各種各樣的形態,即是比功夫,又是比眼力,讓人不禁贊嘆中國的故事竟然有如此大的想象空間。
除了直接編寫,還有使用的新瓶裝舊酒的方法,來發展新的故事。人們總說“陽光之下,沒有新鮮事”,每一個故事都有它的時代性和特殊性,但是它們的結構都是類似的,有研究學者總結認為所有的故事都離不開這些框架。《動畫劇本寫作與營銷》一書也提出了:“舊的創意+新的時間、地點或角色=新的創意”。在發掘傳統故事的同時,加以改編,使它具有時代性,反映出新的時代的風貌。
前文有敘述過,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其中誕生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這些精美的元素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動畫設計中重要的藝術源泉。
京劇臉譜、皮影、工筆畫、水墨畫、木偶、剪紙等在我國動畫片的創作中不斷得到使用。在動畫片《驕傲的將軍》中,使用了臉譜化的形象,創造了一個鮮明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上世紀末,國外動畫也紛紛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設計創作,《花木蘭》《功夫熊貓》等風靡全球的動畫影片,不僅大獲好評,也賺取了大把的票房。這些成功的電影也為中國傳統元素在動畫設計中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每個學生其實都是浸淫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成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最直觀地出現在生活中,要引導學生去關注、挖掘身邊的傳統元素。這些元素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公共記憶,也承載了學生們的童年記憶,是有形的情感方式。在我們的學生中就有學生使用了當地的“板燈龍”來創作動畫,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文以載道”,大多數的藝術形式也以講究傳達道德精神。任何一個動畫作品都要有它獨到的世界觀,并且有其所推崇的道德品質,或張揚性格,或熱愛生命,或堅強不息等等,沒有明確的價值體系的作品難免流于空洞。推崇本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道德觀,最能引起本國受眾的共鳴,也最能給世界觀眾帶來不同的觀影體驗。
在這一點上,應該多向學生講授中國傳統道德的內涵,摒棄糟粕,提出一種適應時代的積極向上的和諧的傳統道德觀念。引導學生在作品中進行展現。
中國傳統的審美在世界藝術之林獨豎一幟,講究筆墨韻味,講究哀而不傷,追求一種典雅精致的審美效果。
講到這里不得不提中國最獨特的“水墨動畫”,筆墨的運用是中國繪畫區別于西方繪畫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不僅可以描繪物象的形狀和輪廓,也是體現作品內在精神氣韻,抒發作者思想情緒的手法。但是水墨畫因水墨的偶發性,使它難以動畫化,而水墨動畫的創新,讓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動了起來,即保留了水墨為的韻味,又融入了動畫的靈動。其中《山水情》是其中的代表作。這個動畫講述了一段古琴師徒的精神交流,全篇沒有一句對白,只有風聲、水聲與琴聲,但是一種淡泊而深沉的情感已經達到與觀眾神游的效果。
提及水墨動畫,并不是要求學生要去制作水墨動畫,而是希望學生去思考如何將中國傳統的審美融入到動畫之中,創造一種新動畫美。這點上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動畫的技法,還要在教學中融入本國傳統的審美情趣。
此四者在教學中應相輔相承,互相融合互相建構,使學生在創作動畫的時候能夠更多地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國動畫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