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田田 (天津科技大學 300457)
基于“互聯網+”新經濟形態下高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
支田田 (天津科技大學 300457)
服裝設計專業是一個緊隨時代發展的專業,“互聯網+”經濟形態的到來對服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應對服裝經濟人才市場的需求變化,高校通過對服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來應對新市場經濟的要求,培養模式的應時調整才能使高校培養的學生在服裝行業里變得更加有競爭力。
互聯網+;經濟形態;服裝專業;人才培養
信息技術、通訊技術和物流體系的發展完善形勢下,互聯網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現在了方方面面,早已潛移默化的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產生了巨大影響。網絡消費早已經成為了人們一種正常的消費模式,“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是其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與催生的結果。服裝是日常生活穿著的必需品,依然成為知識經濟、信息時代下電子商務發展的網絡主消費品,其傳統服裝市場上的現實消費規模逐步在減少。應對這種“互聯網+”新經濟形態的到來,服裝產業鏈轉型的市場機制變化給高校服裝專業教育帶來一定影響,服裝行業作為一個快時尚產業,高校是為這個快時尚產業輸送人才的搖籃,專業的人才教育培養方式主動適應市場是必然要求。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高校服裝專業教育如何適應新經濟形態的人才市場需求,值得高校服裝專業教育人士深入辨析。
互聯網+比起互聯網表面上是多了一個加號,從含義上說是比互聯網的覆蓋更深入、更高級的意思,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互聯網的升級。互聯網+的實質是立足互聯網,輻射到各個行業之中,“+”即成為了連接互聯網和各行業之間的紐帶,以互聯網引導各行業的創新型發展。
(一)互聯網+下的新經濟形態
互聯網+下的經濟形態就是立足互聯網在深度和廣度上都進一步擴大化開展的網絡經濟活動,顯著的特點是跨界融合、結構重塑、以人為本、驅動創新等。互聯網+時代之前的互聯網時代,網絡經濟處于起步階段,其經濟規模也都處在積攢用戶階段。隨著網絡經濟的規模和效益提高,最早涉足網絡經濟的企業積累的原始用戶原來越多。用戶數量的增多推動了網絡經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化,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經濟形態,此經濟對服裝消費領域、服裝企業管理和生產流程等都帶來組織結構的改革變化。服裝消費者已經進入了商品生產主導向供應主導的轉型,網絡服裝商品定制已經開始代替傳統商品生產成為新的市場決策者。換言之就是新經濟形態下商品、資金、服務和科技作為服務于客戶的工具形成以滿足客戶需求為中心的新市場秩序。
(二)互聯網+對服裝經濟市場的影響
按國家“十三五”規劃,就衣著類消費而言,到2020年有7500億元的市場增值空間,而到2020年服裝網上消費將突破2萬億元,服裝網絡經濟市場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網絡營銷模式不僅僅是顛覆了傳統營銷和物流方式,也顛覆了傳統的經濟格局。網絡經濟下的互聯網+經濟形態成為推動“制造”向“創造”的產業轉型,網絡經濟時代下的電商平臺B2B、B2C的有助于產品規劃和控制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和商流,改造了服裝傳統的生產和經營方式,更加適應小批量、多批次、品類變化快的訂單和產品需求,進一步實現服裝行業需要的快速反應機制和有效協同。
(一)高校服裝專業傳統培養模式
大部分高校的服裝設計專業都是在藝術設計范疇下,其對服裝設計專業的定型也是歸為藝術設計專業框架之下,所招生的學生也都是有一定美術基礎的美術生,進而多數學生進入高校后的教育體系也是沿著美術教育基礎之上陸續加入的服裝專業課程,其培養體系也多數是藝術教育基礎上的服裝藝術設計表現,很多學生在服裝專業學習教育中追求藝術的表現力和個性,所謂服裝設計的流行性、時尚型是設計中心,對于服裝設計本身的實際穿著意義經常忽視。多年來,很多高校都在陸續嘗試對服裝設計專業進行改革,比如校企聯合辦學的產學結合構想、新型教學方法嘗試、雙師型師資建設、訂單式教育模式籌建、服裝設計工作室實踐基地建設等等改革方法,多數高校也確實在這一輪改革中對傳統服裝教育帶來了勃勃生機,然而時代的滾輪從未停止過,服裝是一個緊隨著時代發展的產業,網絡經濟時代下的新一輪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改革新模式的浪潮似乎已經成為了時代的烙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曾經呼吁的改革策略在時間的滾輪下依然成為了多數高校的傳統培養模式。
(二)互聯網+經濟形態下的培養模式改革
多年對服裝設計專業改革進行的產學結合、新型教學方法、雙師資建設、服裝設計工作室實踐基地等模式的成效是頗有收益的,互聯網+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服裝設計教育體系改革帶來了新的要求,如何讓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在這個互聯網+迅猛突進的經濟形態下更加貼近人才市場需求是要探討的重點。
任何培養模式都不可能是固化永恒不變的,高校是為人才市場輸送人才的,市場作為商業環境始終是動態變化的,應對新經濟形態下的市場人次需求變化,調整人才培育定位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更加有效的培養策略進而提高高校服裝專業人才的市場競爭力。
(一)網絡師資力量的建設
服裝是一個與時代流行性很密切的行業,與此同時服裝專業的教育培養也是要與時代流行緊密相連,這個“相連”并非教師簡單的網上搜索一下流行色彩、流行款式、流行面料等。高校的教師多從畢業后就直接參加教學,且都是長期固定在高校教師的崗位上,入校就職后很少會參與服裝公司的設計,缺乏服裝產品前期調研、流行性預測、設計、生產和市場運作等實際經驗。外聘企業教師因受地域條件等因素限制,真正讓服裝界成名人士、技術骨干參與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事情。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通過網絡師資力量的建設讓服裝技術骨干、業內實戰專家通過網絡課堂的形式參與到教學中。與此同時讓學生通過網絡課堂的方式也參與到企業成衣設計、品牌策劃等實際企業活動里,充分起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程機制建設。比如天津的高校可以聘請廣州或者上海的企業設計師網絡授課,也可以聘請國外的有名設計師進行網絡授課,這種教師在企業和服裝時代前沿的實戰經驗通過網絡課程的方式傳遞給學生的網絡師資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高校服裝的教育改革能否緊跟著時代的步伐關系著學生專業能力提高的程度和就業適應情況。
(二)綜合培養與定向培養結合
綜合培養是指以學生的綜合知識和綜合專業能力培養為主要目的,學生畢業后就業范圍比較廣闊,但是缺乏針對性的專業方向;定向培養是指以專業知識方向為培養目標,將企業所需崗位結合對學生進行專業與崗位定向結合的方式進行培養。綜合培養與定向培養結合是指在大一和大二的學生培養計劃上進行專業基礎知識的全面培養,大三和大四的培養計劃上將學生根據興趣特長與企業崗位需求結合分方向,學生在大三和大四這兩年有針對性的對專業細分方向進行學習和訓練。在高校的專業劃分上,服裝設計是一個專業的總稱,在服裝人才市場上服裝設計師也只是一個很廣泛的職位,其企業招聘時都是細分到某一類服裝設計師,比如針織服裝設計師、牛仔裝設計師、休閑裝設計師、職業裝設計師、童裝設計師等等。通過大一和大二兩年對學生服裝綜合專業知識的培養后,大三大四的兩年定向培養方式讓學生畢業后能更快的切入的到崗位需求上。綜合專業知識的培養+定向培養結合,學生在學習上會通過廣而精的培養,真正適應互聯網+時代下的人才需求模式。
(三)導師制與定向培養結合
定向培養是以更專業化的細分方式來帶領學生更有效的切入到崗位專業知識上,其在培養中課程細分化和崗位結合是最基本的,同時更需要和導師制相結合。導師制是指學生在大三定向培養開始,細分后的定向培養學生由專業方向的導師帶領去進一步的學習專業方向知識,在專業方向的課程學習基礎上,導師通過項目、工作室等實際的專業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專業方向上有切實的實戰體驗,定向培養的學生再過大四的企業實習機會將所學與所需崗位的體驗,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更能適應互聯網+時代下的服裝人才需求模式。
“互聯網+”新經濟形態的到來,對各行各業都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挑戰,高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通過網絡師資力量建設、綜合培養與定向培養、導師制與定向培養結合的方式改革主動適應市場變化,是這個新經濟時代下值得探索的改革模式,也是“互聯網+”時代下對高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新挑戰。
[1]隋殿海.互聯網+形態下網絡經濟對現代企業影響芻議[J] .現代經濟信息,2016(01) :328.
[2] 鹿梓媛.淺析“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經濟對現代企業的影響[J] .現代商業,2017(02):101-102.
[3]王健.吉林省服裝產業人才需求與服裝專業教育銜接問題分析[J] .教育與職業,2016(12):79-80.
支田田(1986.05- ),女,天津市,最高學歷:研究生,目前職稱:助理實驗師,主要研究方向:服裝,單位:天津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