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全宜 周瑋璐 (湖北工業大學 430068)
淺談民間玩具“陀螺”在現代生活中的發展和應用
趙全宜 周瑋璐 (湖北工業大學 430068)
陀螺是中國民間玩具發展歷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僅豐富了廣大人民的業余時間,還為許多科技創造提供了技術支持。在現今的陀螺玩具文化發展中,它不僅保留了傳統的陀螺工藝,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技術性陀螺玩具。我們應該對玩具陀螺在中國,乃至在世界的發展予以重視,分析玩具陀螺的發展前景,在保護傳統民間陀螺發展的同時分析它的未來發展。
民間玩具陀螺;現代生活;發展
陀螺也作“陀羅”,閩南語稱作“干樂”,長沙話稱作“得羅”。作為中國最早的娛樂項目,陀螺不僅能培養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審美和認知,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為科技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同時也為現代玩具設計提供啟示。
1.陀螺的起源
國外發現的歷史最久遠的陀螺是距今約3500年的陶土陀螺,發現地是現在的伊拉克。而在中國,它的起源最早則可以追述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時期。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遺址發掘到陀螺42個,其中木質陀螺38個,陶制陀螺4個,其形狀與當代陀螺形態基本一致。根據專家推測,陀螺可能是當時河姆渡人平時的文化娛樂活動之一,可見從遠古時期開始,陀螺就成為了我國先民家中常備的一種娛樂玩具。但限于當時文獻記載資料的匱乏,暫時還沒有這一時期對陀螺用途和具體娛樂方法技巧的明文記載。
陀螺最早見于文字,是在后魏的史籍,其中將陀螺稱為“獨樂”,可能是指可供一人玩樂之意。而至宋朝,已經出現了類似今日的手捻陀螺造型的陀螺玩具,名為“千千”,其主要出現在宮廷中,是當時宮女打發時間所玩的貴族游戲,“千千”配有象牙制成的直徑約4寸圓盤,其中貫穿一枚鐵針為軸,玩法是將約3公分的針狀物,放于象牙圓盤中,用手捻使其旋轉,待其將停時拂袖轉動針狀物,使其繼續旋轉,比誰的“千千”轉動時間最長。
而陀螺這個名詞,直至明朝才正式出現,并成為一個正式的詞語在劉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書中,就曾記載著一首民謠:“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陀螺已成為大眾化玩具,足可見,明朝時期,陀螺已然成為一種大眾化玩具,且和春游踏青的習俗緊密相連。
2.陀螺特有的文化內涵
滇南彝族民間認為打陀螺就是“打莊稼”,打贏了陀螺來年莊稼就會大豐收。還有一句民間流傳的俗語:“打贏達莊稼,打不贏皮干巴。”每年的正月十六日是滇南彝區的陀螺節,賽前要舉行祭祀陀螺神儀式,即將本隊最后壓陣的陀螺倒放在地上,讓參賽隊員輪流抽打,以祈比賽得勝。
在抗日戰爭時期,陀螺還有一個特殊的名字——“漢奸”。那時我國遭到了日本的侵略,許多漢奸為虎作倀,比日本侵略者更招人恨,老百姓就借抽陀螺時出氣。“抽漢奸,打漢奸,雜合面,賣一千!”這是老北京孩子打陀螺時的兒歌,一邊抽陀螺一邊唱。表達了在當時人們對漢奸的仇恨。
所謂陀螺,說到底最基本的就是旋轉。需要用手指或者手掌來旋轉的才是真正的陀螺。目前一般常見的傳統陀螺,大都是木頭、塑膠或金屬制的倒圓錐形狀,前端多為鐵制材料,玩者會根據不同的玩法,將陀螺釘制作成圓柱形、斧頭狀或尖銳形。建立在材料加工工藝革新的基礎上,經過時代的演變,科技的改良,現在已經有各式各樣不同材質與形狀的陀螺出現。大家玩的陀螺花樣百出,且玩法創意多變,
1. 中國傳統手工陀螺
傳統手工陀螺從打磨刨刀等刀具開始,工具都是手工制作的。因為制作工具跟鐵匠無論怎么說,做出來的還是不順手,所以一般都是自己做。其形狀大致是木或鐵制的倒圓錐形,玩法是用鞭子劈。
中國傳統手工陀螺的種類主要以木陀螺、象牙陀螺為主。明代的劉侗、于奕曾在《帝京景物略》中描述:“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鐘……”。清代詩人杭世駿在《道古堂詩集》卷一《橙花館集妝域聯勾序》中記載了明代妝域(宮廷游戲的器具,也就是現在的陀螺)的制作: “妝域者,形圓如璧,徑四寸,以象牙為之。面平, 鏤以樹石人物,丹碧粲然。背微隆起,作坐龍蟠屈狀,旁刻妝域二小字,楷法精謹。當背中央凸處, 置鐵針僅及寸,界以局,手旋之,使針卓立輪轉如飛,復以袖拂,則久久不能停。逾局者有罰。相傳為前代宮人角勝之戲。”
陀螺的材質選擇十分重要。以木質陀螺來說,通常是選用硬材,如樟樹、番石榴樹或龍眼木等。打陀螺的繩子則要結實,且耐磨、不會滑動。一般打陀螺的線是用綿繩或細麻繩最合適。陀螺前端稱為陀螺釘,大多為鐵制材料。如今的陀釘使用高強度的不銹鋼制作為多,但是玩者會根據不同方式的玩法,將陀螺釘制作成圓柱形、斧頭狀或尖銳形。
傳統木質陀螺歷史悠久,其受喜愛的年齡階層年齡層的分布較廣,是最經典、最古老的陀螺類型。
2.電動陀螺
電動陀螺興起于日本,自出現流行至今。它在傳統陀螺的基礎上添加了炫酷的樣式和功能,比如USB充電、IIT智能感應技術等等。加上與之相關的動漫存在,更加加深了當代青少年對它的喜愛。大多比賽方式為誰轉的久、誰的陀螺能擊倒對方陀螺等等,許多人為了贏其它人的陀螺不停的購買新款,從而更新換代非常快。這本質上也是各個玩具公司利用有計劃廢紙制度來謀取利益。
3.指尖陀螺
指尖陀螺在2016年初起源于歐美,近幾個月傳入中國。名字雖然叫陀螺,但是和傳統的手捻陀螺有很大區別。傳統陀螺放在指尖上旋轉的高階特技,對于它來講是最基本的功能。它體積小巧,方便攜帶,在玩者在聊天或者無聊覺得手比較閑的時候,可以隨時來把玩。相對于傳統陀螺的圓外形,它的形狀各式各樣,已經不再局限于圓形或是方形。與傳統陀螺最大的不同是,在它的旋轉過程中,隨著轉速不同和正反旋轉的變化,它的圖案也會隨之改變。它還可以滿足一些愛好者DIY和再加工的樂趣,自己做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小玩具,成就感無法估量。但是由于其材質、工藝要求水平高,價格偏高,并沒有在社會中普及,目前還屬于高端玩具,不過筆者預計,在2017年會大火于中國。
現在是一個科技文化飛速發展的黃金時代,任何傳統的事物都離不開創新。陀螺也不例外。在未來的發展中,把陀螺的傳統靈魂與新材料、新技術、新理念相結合,才能更好的保護我們的傳統陀螺,更好的把其發揚光大,不被潮流所淹沒。同時伴隨著這個潮流,陀螺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中有很多方向。
1.電子化
隨著科技的發展,目前市面上持續熱賣的玩具大多都運用了電子科技。這股電子科技的熱潮當然也運用在了陀螺的研發上,廠商在傳統陀螺的基礎上利用晶片及電子裝置來研發改造或創新,為傳統的陀螺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與科技結合是陀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2.應用化
科學家通過對陀螺和陀螺力學的研究,得出了“回旋效應”并發明了陀螺儀。在今天,陀螺儀已經被廣泛運用。它是飛機、艦船、導彈、衛星、火箭、航天飛行器等裝置最主要的工具。陀螺儀還能幫助單軌列車、輪船等交通工具行駛穩定。作為一種精密的測試儀器, 礦山、隧道、地鐵、油井的建設都少不了它。在未來的時代發展中,陀螺代表的不僅僅只是一種玩具,而是一種技術。陀螺技術在各方面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多 。
3.視覺化
由于陀螺絕大多數的玩家為兒童,兒童又容易被電視所吸引,所以許多影視制作商為了吸引觀眾制作了許多有關陀螺的動畫片或者電視連續劇。筆者所知道有關陀螺的影視作品就有許多,比如《龍騎士》、《青龍火度凱》、《烈焰飛鳳》等等。隨著網絡和電視的普及,未來在熒幕上會出現更多陀螺題材的影視作品。
4.虛擬化
現今,電子游戲市場上存在著許多模擬真實體育類電子游戲,例如街頭籃球、實況足球等等。最近流行起來的體感游戲更是與許多真實體育類游戲相結合。在電子運動模擬游戲中,體育運動的難度動作在游戲中被簡化,這使得即使沒有太多實際經驗的人們,也可以通過角度與位置的把握完成高難度技術動作。例如在網球游戲中,在進行游戲之前,人們可以自主設定擊打的速度和角度,游戲會自動找到球的位置。這也正恰當控制了在體育運動的實踐中因技術水平不足而缺乏運動興趣的普遍現象,適當淡化運動參與的技術性,以趣味性與娛樂性為主導,帶動起人們參與運動游戲的積極性,運動參與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得到提升,運動興趣的激發也因此變得理所當然。目前市場上還鮮有陀螺類的電子游戲發行。不過在未來,陀螺類電子游戲的產生是時代的必然。
5.傳統化
陀螺最初是一種傳統的民間玩具,從古自今最主要的特點是同時具有娛樂性和競技性。作為中國傳統民間玩具來講它有許多無可替代的優勢。
這包括:
(1)形態上的傳承與穩定。造型簡潔、重視整體動勢的把握從而達到寫意的目的;以紋樣來表達情感,注重形神兼備;色彩處理大膽, 艷而不俗。
(2)精神文化上的傳承與穩定。陀螺這一類的傳統工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承擔了歷史的有形部分,是人們能夠看得見的歷史遺跡,是可以供人們心靈駐足的地方。因此繼承和發展傳統陀螺不僅是單純的傳統玩具的發展,更是對整個民族歷史傳統的承認、繼承和發展,是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揚。
(3)人性化與互動性。生產者與使用者之間產生直接的情感交流,這是中國傳統玩具基本特征之一。
(4)取材極為豐富,包括竹、木、布、泥等, 這與現代造物的綠色環保要求不謀而合。
(5)強身健體。使人們休閑娛樂中能鍛煉身體。
所以,無論科技怎樣的發展,陀螺最初的價值是不會被人們所丟棄的。
陀螺是一種既古老又新潮的玩具,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也有著不斷發展的技術和未來。它更加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除了我國的陀螺大賽之外,每年還有許多世界性的陀螺大賽,陀螺已經成為了全球性的玩具;它鍛煉了我們的身體,讓玩家在趣味和交流中達到了健身的效果;它展現了人類不斷鉆研的精神,科技在陀螺發展上的運用和陀螺在科技上發展的運用緊密相連,相互影響,共同創新。在未來,我們要重點關注陀螺圈子的一個衍生,要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資源結合起來,繼承老一輩帶給我們的“財富”的同時還要發展和創新。在與時俱進的同時不要忘記陀螺帶給我們的初心,追求科技發展的同時要享受最樸實的快樂。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48-150.
[2]秦海生. 陀螺運動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5).
趙全宜(1980- ),湖北工業大學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 。
周瑋璐(1994- ),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